![]()
▲西安肉丸糊辣湯
圖源:圖蟲創意

西安的小吃多,光說早點,提起來就一串子。不過有那么四種,是能排到前頭的,算得上是西安小吃的“早點四友”。
![]()
糊辣湯
先說糊辣湯。一大早起來,來上一碗,多么美氣。西安人常說,牛肉丸子糊辣湯,要有多香有多香。這不是胡說。
“糊辣湯”不能寫成“胡辣湯”。因為不是一回事。胡辣湯那是河南小吃,逍遙鎮的最有名。湯內為面筋、豆腐皮、粉條、千張絲、花生米……放胡椒出鮮辣之味,所以叫胡辣湯。
西安的肉丸糊辣湯說白了,其實就是蔬菜牛肉丸子濃湯。牛骨羊骨文火熬湯,加上鮮純勁道的牛肉丸子,還有切成塊的洋芋、蓮花白、胡蘿卜、西葫蘆、蒜薹、冬瓜等蔬菜一鍋煮熟,勾芡,加特制的香料,熬啊熬啊成糊爛狀。熱熱乎乎來一碗,解饞,舒坦,舌頭都直了,有成仙之感。
南方人形容食物味道鮮,說“眉毛都鮮掉了”。西安人吃糊辣湯,就感嘆“舌頭都直了”。那是湯里有花椒,所以吃罷,身子微熱,舌尖微麻。
![]()
▲西安肉丸糊辣湯
圖源:圖蟲創意
西安人愛吃糊辣湯。家門口走幾步,必有一家賣糊辣湯的。大盆大鍋,熱騰騰地伺候著。你一進店,老板就開始掄起木勺給你舀。
舀糊辣湯是個技術活,木勺這一掄,一攪,一舀,一倒,起落之間,帶著把式,透著瀟灑,不多不少來上三勺就盛滿了一碗。不但干凈利落,沒有一星半點撒在碗外或留在碗沿,還要一勺下去舀出來多少個肉丸子得心里有數。遇到熟客時店家通常還會不動聲色地多舀幾顆丸子,這就叫人情味。
舀好了,老板問你辣子加多少。說的是陜西話,生冷蹭倔。
吃糊辣湯的油潑辣子有講究,需得是大片的,如魚鱗狀,帶完整的辣椒籽,細磨的不行,沒有那種特有的豐厚香醇之味,也沒有咬到一顆辣椒籽后瞬間在口中釋放焦香的驚喜感。
糊辣湯里本身有花椒粉等香料,加上油潑辣子,錦上添花,美得很。糊辣湯,糊辣湯,不辣不成湯。
吃肉丸糊辣湯的時候可以配臘牛肉夾饃,也可以配坨坨饃。坨坨饃是白餅,沒調料沒餡兒,散發著純粹的麥香。
![]()
甑糕
其二是甑糕,好吃又頂飽。來西安吃甑糕,要個小份就好,或者幾人分食為宜,不然中午就沒肚子裝羊肉泡饃了。
先提醒下,“甑”這個字在新華字典里念“增”的音。但是到西安,它就要發“勁”或者“竟”的音了。
甑是一種上古時候傳下來的蒸器,有陶的,有鐵的。做甑糕,就要用一口祖傳的大鐵甑。先鋪一層淘洗浸泡好的糯米,再淺淺鋪一層蕓豆,然后厚厚鋪一層大棗。如此這重復,一層一層往上鋪,直到鋪滿了,五六十斤也是有的。蓋嚴實,開蒸,一鼓作氣蒸它整整一晚上。天亮了,歇火泄氣,也就蒸透了。米又粘又糯,豆軟成泥,棗爛淌蜜。朱黑色的甜棗醬汁滲進白米里,米也染成了瑪瑙色氣,熱騰騰,亮晶晶。
![]()
▲西安甑糕 圖源:圖蟲創意
近些年,賣甑糕的改良配方,漸漸不用蕓豆了,大棗也用金絲蜜棗代替。蜜棗是蜜餞,用糖腌制的,更甜。而且蜜棗去棗核了,大嚼起來也沒有什么顧忌,不怕棗核硌牙或者誤入肚里,可大快朵頤。也有大棗和蜜棗參半混用的。我覺得這種“二摻”的最好吃。最近發現還有用阿拉伯椰棗的。這就有些跑偏了。
吃甑糕,是不用教的。但是,除了筷子夾,勺子挖,白口吃之外,甑糕另外還有幾種有趣的吃法。
一是和醪糟同煮,煮沸成粥,熱熱地喝。二是用坨坨饃夾了甑糕吃。陜西的饃,夾天夾地,可夾一切,包括甑糕。這兩種吃法西安市內倒是鮮見,多見于鄉村集市和傳統廟會上,應該是有歷史積淀的。
近些年,西安市區流行一種洋氣的新式吃法,就是和吃蛋筒冰淇淋一樣,把甑糕塞到蛋筒里,讓小姐姐們捏到手里,一邊逛,一邊吃,也挺有新意的。
![]()
油茶
西安人受歡迎的早點里,不能不提油茶。
油茶是傳統小吃。賣油茶的小店多為老店,自有一批打不散的老主顧。也有用三輪車拉了沿街轉著賣的,滾燙的油茶裝在大銅壺里。銅壺穿了大襖,保溫。這就需要吆喝了。食客聽到了,蜂擁著就來了。
賣油茶的吆喝時不喊“熱油茶”,而是喊“油茶熱”,將“熱”字遠遠地甩出去,甩出城墻才好哩。這樣吆喝是有道理的,不信你試試,看哪個效果好。
油茶不是茶,說穿了就是水煮炒面粥。做油茶簡單。將面粉、杏仁、芝麻加花椒粉等調料用清油炒熟,加水熬成糊狀,這就成了。
說簡單其實也不簡單。熬油茶,就那簡簡單單幾樣普通的食材,工藝也不復雜,但是對火候的要求太高了,只有經驗老道的師傅才能把握得住,才能激發出滋味來。
油茶若是做好了,著實香得很。這種香微微帶點鍋底的焦香,有個專用名詞叫“爨(cuàn)香”,又醇厚,又踏實,結結實實往人鼻子里鉆。坊上回民做的油茶里還會加入牛骨髓,更香。
![]()
▲西安的油茶加麻花
圖源:圖蟲創意
油茶熬好了放壺里備著,吃多少倒多少。倒油茶很好看,壺嘴一上一下,“鳳凰三點頭”,碗外一滴不灑。賣油茶的,油茶做得再好,倒油茶要是拖泥帶水不利索,那生意也絕對不贏人。
油茶便宜,老百姓都消費得起。常吃,就吃上癮,吃出感情了。一大早喝一碗熱乎乎的油茶,暖胃暖身。吃了它才有一天的精氣神。
油茶里面可以加麻花,捏碎了撒在油茶上,一咬“嘎吱嘎吱”的。也有將麻花煮在鍋里,煮得又軟又筋,筷子提一根加到食客碗里,又是一番風味。
過去賣油茶里面都放杏仁,后來杏仁價錢越來越高,賣油茶的就少有放杏仁的了,基本都用花生仁代替。老一輩的食客意見很大,覺得這是在糊弄,是在瞎搞。鬧情緒歸鬧情緒,照樣天天早上來一碗油茶,吸溜吸溜,趁熱吃完。
![]()
攪團
西安受歡迎的早點還有攪團。我最常去的早市有家賣攪團的蒼蠅館子。
平常做攪團都是拿著一根搟面杖在一鍋冒著氣泡的面漿里攪。秦諺說:“攪團要好,七十二攪。”攪團攪團,不拼命攪是成不了團的。而這家店則是精壯小伙子拿了個電轉,鉆頭上帶葉片,伸到鍋里,“嘟嘟嘟嘟”,好似哪吒三太子轉起了風火輪。這是帶有表演性質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早上能賣五六百碗。
冬吃熱攪團,夏天則適宜吃攪團魚魚。顧名思義,它狀若小魚,滑溜可愛,像工藝品。外地人見了不禁要問啥手段做出來的。西安人憨厚,其實也有淘氣的,會一本正經地說:純手工,巧媳婦一個一個捏出來的。
哄你的,別相信,其實操作起來很簡單:取一盆玉米面,摻少許白面粉,加水攪拌成粥狀,不可有面疙瘩。大鍋盛水,燒沸后,面粥入鍋。文火慢燒,待粥冒泡。
氣泡任他冒,你要不停攪。一是防止其糊鍋底,二是要增加其韌性。搟面杖呼呼生風。攪啊攪啊,等面粥熟了,趁熱舀入葫蘆瓢。
瓢上開三十六個孔。葫蘆瓢底下等候著一大盆涼水。
頓時,熱氣騰騰的魚魚就如歸大海一般,順著三十六個眼,你爭我趕的往水盆里涌進去了。煞是好看。
![]()
▲一個小商販正在為顧客制作攪團小吃
圖源:圖蟲創意
賣攪團的館子常常在門外放一大鋁盆,一大盆的玉米面魚魚就在清水里沁著,魚翔淺底,仿佛在動。盆里還配著幾片綠綠的芹菜葉子,像水草,就更生動鮮活了。
盆中的魚魚涼透后盛入碗中,吃前需澆上湯汁佐味。
湯汁是漿水菜汁或醋兌水,放鹽,放炒出香味的蔥花、韭菜段和白芝麻,再放生蒜泥和油潑辣子。配菜是黃瓜絲和燙過的菠菜。
好了,可以吃了。魚魚滑而軟,筷子不好夾,好不容易送進嘴里待咬,卻已囫圇順喉而下。非常頑皮。“呼嚕呼嚕”,一碗見底,爽。
楊貴妃體胖,至夏苦熱。《開元天寶遺事》上說,楊貴妃夏天口含玉魚消暑。咱們老百姓沒有玉,就吃涼魚魚。小魚在肚子游來游去,遂暑熱盡去,腋下生風。美極了!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周伊萌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3年第1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