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高三學子們還在為高考拼搏時,18歲的“史學天才”林嘉文卻從高樓上跳了下去。
![]()
在外界看來,林嘉文有深厚的史學造詣、名列前茅的學習成績,足以讓同齡人羨慕,沒有理由想不開。
林嘉文在遺言中寫道:“一生看透兩件事。”他究竟為什么選擇結束生命?
1998年,林嘉文在西安出生,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在法律學校工作,外公外婆都是中學老師,就連外曾祖父也是教書的。
小時候,林嘉文喜歡看《資治通鑒》《呂氏春秋》等大部頭的著作,家人看他喜歡,便買來一堆歷史書,讓他看個夠。
林嘉文愛思考、愛較真,有一次他質疑說,漢族打少數民族叫“開疆拓土”,是好事;少數民族打漢族就叫“侵略”,是壞事,這公平嗎?年僅16歲,他就出版了第一本書《當道家統治中國》。
天才也有煩惱,第一本書出版時,林嘉文堅持不要任何宣傳,也不許透露他的年齡,害怕被人說成是炒作。
果然,第二本研究范仲淹的書出版后,網上就開始有人說三道四了:“這么小的孩子能寫出這種書?肯定是作假!”“被包裝出來的神童,等著看他‘傷仲永'吧!”
![]()
網上質疑聲很多,歷史學家們卻很認可這個孩子的才華,李裕民教授說,這么小的年紀能寫出高水平的宋代歷史,很多博士生都比不上,可專家的認可,也無法緩解他精神上的折磨與痛苦。
林嘉文長時間跟抑郁癥作斗爭,他在朋友圈寫自己吃藥之后每天全身又疼又困,也發出疑問:“越發不明白自己這么拼是為什么。”他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也因為看得太透,內心更加痛苦。
2016年的一天晚上,林嘉文再也支撐不住了,選擇了極端方式結束了生命。在遺書里,他提到自己“一生看透了兩件事”。他說:“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同時也坦誠:“未來對我太沒有吸引力了。”
專家們分析說,這個孩子思想深刻、敏感,能看到社會和人性中陰暗的一面,但又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去消化這些負面情緒,這可能是他抑郁的一個原因。
也有人說,無法融入環境的孤獨感是主要原因,雖然林嘉文有時候不太合群,還因為不愛打掃衛生遭到同學嫌棄,但大家都承認他很厲害。也許曲高和寡,知音難覓,內心孤獨,他不知該何去何從。
![]()
當身邊所有人都在為高考挑燈夜讀時,林嘉文卻已經出版了兩本歷史書籍、獲得專家認可而成名,不一樣的人生軌跡,可能加重了他內心的孤獨。
在遺書中,林嘉文對“朋友們”寫過這樣的話:“我天性敏感,總是善于從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的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差異”,說自己試圖放下精神潔癖,但沒有成功,所以有深深的歉意。
林嘉文在遺書里還在關心家人,叮囑爸爸要對媽媽好一點,改掉壞脾氣;希望媽媽要振作起來,多掙點錢,這樣萬一爸爸先走了,至少還能維持生活。
到最后,林嘉文也承認了自己對歷史研究的真心:“活到最后,對之還是曾有過牽掛。”
有一種說法,抑郁癥患者只喜歡折磨自己,卻從不針對他人。林嘉文提及對朋友的愧疚、對父母的關心、對史學的熱愛,卻唯獨沒有放過自己,令人嘆惋不已。
![]()
如果當時有更多人能理解林嘉文的孤獨,能陪伴他走過最黑暗的時光,這個故事會有不同的結局。學術上的認可固然讓人開心,但對一個孩子而言,更渴求的或許是情感上的支持、精神上的理解和陪伴。
參考資料:《自殺的18歲史學奇才林嘉文是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