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提起貝聿銘這個名字,他象征著建筑界的極致傳奇。
從法國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爾多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從中國的香山飯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術館,作為現代建筑歷史上「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他用一個世紀的時間,傾其一生,只為向世人呈現最美、最極致的設計。
除了貝聿銘無與倫比的建筑作品,他背后那個生生不息的家族,同樣給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俗語說「富不過三代」,但貝氏家族卻經歷了數個大時代的浪濤和風雨,不僅屹立不倒,反而歷經17代蒸蒸日上。
不僅在上海坐擁千處房產,子孫大多畢業于哈佛等頂尖大學.....
今天,就讓我們透過貝老傳奇的一生,解碼貝氏家族傳承至今的秘密。

「我來自中國蘇州。」
在國外被問及是哪里人時,貝聿銘總是這樣自信地回答。
2003年11月4日傍晚,獅子林早已寂靜無人,園內東北角的二層小樓指柏軒內,鮮花簇擁,燭光搖曳,貝聿銘設下一席極品精萃的蘇幫家宴,款待二十一位中外賓客。
至今仍有老蘇州人,將這四大名園之一的獅子林稱為「貝家花園」。
![]()
80年代,貝聿銘在蘇州
要知道1949年以前,獅子林本就是貝家的產業,童年暑假,貝聿銘常常是在這個園子,與同族兄弟一起消夏,而到了晚年,他也總把這里稱作「我的家」。
蘇州園林造法自然,渾然天成的建筑特點給了貝聿銘無窮無盡的靈感,也是他追求建筑與自然和諧統一美學源頭。
而這桌家宴,不過是這位世界聞名的建筑師,作為溫柔敦厚的蘇州人,對「鄉親」表達謝意的方式:
此前一年,85歲的貝聿銘,接受了生平「最具挑戰」的設計項目——蘇州博物館新館,把在中國大陸最后一個親自操刀的設計項目獻給了故鄉。
![]()
建成后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盡管貝聿銘在蘇州居住時間不長,與他漫長的生命歷程相比,甚至他在中國生活的時間都顯得那么短促——18歲去往美國留學開始,他再也沒有回國長期居留,但他一直堅持自己是蘇州人,對他而言,建造蘇州博物館的過程就像是一條虔誠的歸鄉路。
在他身上,并存著中西兩個世界,西方思維的塑造背后,是傳統東方的文人氣質:那些傳統大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古典園林中人與自然的共存,留下了他骨子里的東方氣韻。
終其一生,他是一個中國貴族,這種貴族性,是精神世界的圓融,是東方式的境界和平衡。
![]()
貝氏全家福(前排左一是貝聿銘)
于是,他將博物館稱為自己的小女兒,家有小女初長成,養在深閨心愜喜,走在自己博物館里,他神采奕奕。
開館儀式上,他激動又自豪:
我73年前離開中國,但根在中國、在蘇州。這個博物館新館,就是我對家鄉的一點小小貢獻,有生之年還能有機會,為故鄉留下一個紀念,我倍感感恩榮幸。

1935年8月13日,18歲的貝聿銘在上海碼頭登上「柯立芝總統號」,開啟了橫跨太平洋的求學之旅。對即將到來的異域生活,他曾打趣說:
早在我能說英語之前,我的家庭已經使我能夠打入波士頓的上流社交圈了
少年貝聿銘此言不虛。
有人如此描述貝氏家族:這個家族顯赫到可怕的地步!而要追述這個家族的歷史,則得從元末明初說起。
![]()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為躲避戰禍,貝氏一族舉家遷到蘇州。
貝氏家族代代勤勉,靠行醫賣藥起家,從明朝中葉開始,漸漸富甲一方。到了清朝的乾隆年間,蘇州貝氏已經成為蘇州四大豪門之一。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作為經濟重鎮蘇州的富豪,放眼全國也絕對是屈指可數的頂級世家。
此后,貝氏家族也更是逐漸興旺發展,十三世孫貝潤生和貝理泰分別被稱作「顏料大王」和「金融大亨」。
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參與創辦過上海銀行,其父貝祖貽青出于藍,曾在民國時期擔任中央銀行總裁,同時還是中國銀行的創始人之一;
其母是蘇州當地頗有成就的女書法家、詩人和音樂家;繼母則是張學良最愛的「蔣四小姐」,響當當的江南名媛。
![]()
貝聿銘繼母
貝家房產也是多到數不過來:上世紀50年代,貝家在上海擁有各類房屋近千幢,房產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包括遠東第一豪宅綠屋,蘇州名園獅子林,后者據說連康熙皇帝都對此羨慕不已,詔令承德避暑山莊模仿此園建設。
與此同時,貝氏一族在商政兩界都稱得上豪門,并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富可敵國之資,而是因為全族上下無一人不注重德行和節操。
貝聿銘的祖父貝理泰從1922年起連任蘇州總商會會長7年,先后發起募捐巨款開辟了從閶門到虎丘的馬路,時稱「新馬路」。
![]()
貝聿銘的父母
貝理泰還擔任過吳縣救火會會長,博習醫院、振華女子中學董事,和兄長貝潤生二人共同捐資在蘇州城開辦了中國第一個新式幼稚園……
在貝氏家族中信奉「遺兒千秋富貴,莫若良言一句」,所有的男性都必須做事,從來沒出過一個提籠遛鳥的公子哥兒。
![]()
幼時的貝聿銘,父親工作極其繁忙,生母患病去世,沒有人管。但是在家族成員耳濡目染的影響下,他從小嗜書如命,常常躺在被子里讀書,一看就是大半夜。
父親希望他長大后從事金融或學醫,可他在目睹了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的「上海國際飯店」平地而起后,開始夢想當個建筑師。
1935年,中國風雨飄搖,他被家里送往美國讀書,萬萬沒想到,再次踏上故國的土地,已是40年后……

在美國,這位青年如何一步步學習成長為建筑大師?來看看貝聿銘輝煌的建筑履歷:
短暫的美國賓州大學學習經歷后,貝聿銘轉到麻省理工學院建筑系,他的藝術天賦開始被發現;
![]()
求學
1940年,貝聿銘以優異成績畢業,獲得美國建筑師協會獎項,他當時的畢業設計,是為戰時的中國建設一簡易書報販售亭,畢業設計的紙上,兩個大字震撼人心:「國魂」;
畢業后因戰爭局勢回國無望,他進入到哈佛大學就讀,1946年,哈佛畢業后,他被聘請為哈佛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可一方講臺遠遠不足以讓他施展才華;
1949年,轉機來了,他從哈佛大學辭職,加入房地產建筑公司,打破了在美國,中國人做不了建筑師的歷史;
1954年,由于身份問題回鄉無望的貝聿銘,加入美國國籍,成為一名美籍華人。
1955年,他自立門戶,創立了貝聿銘建筑師事務所,這又是他一次大膽而正確的選擇!在城市規劃改建和公共設施領域開始受到全世界政府的關注,他睿智地第一個開始承接這類業務——
美國國家大氣層研究中心的設計,讓他在美國建筑界一戰成名;
得梅因藝術中心和艾佛森美術館項目,讓他獲得美國建筑師協會國家榮譽獎,也是協會第一次同時頒獎給同一建筑師的兩個博物館作品。
![]()
貝聿銘在肯尼迪圖書館內
1964年,肯尼迪家族決定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紀念遇刺而故的美國總統肯尼迪。
1979年,他奮斗了15年的肯尼迪圖書館,在原是垃圾場的海濱建成,被公認為美國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國第一夫人杰奎琳成了他的鐵粉,更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
美國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貝聿銘年」,并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筑學院金質獎章。
![]()
1964年12月,貝聿銘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聞發布會
而聞名世界的法國盧浮宮的重建計劃,更是讓他站上了世界之巔,稱霸世界建筑界:1981年,法國總統邀請全球15位知名博物館館長推薦設計師,13位館長都共同推薦了貝聿銘。
![]()
1984年,貝聿銘(右二)成為法蘭西藝術學院外籍院士
法國人對于由華人主持修建盧浮宮接受無能,法國文化部長嘲笑他玻璃金字塔型入口的設計圖是「一顆寒磣的鉆石」,他花費兩年時間說服各大要員拿下項目,1988年,他的玻璃金字塔落成,他用三角形、光線、玻璃,完成了一次人類歷史上的杰作,他也因此被授予法國最高榮譽獎章。
![]()
貝聿銘在盧浮宮建筑模型前
當法國人改口稱贊:「這個金字塔是盧浮宮里,飛來的一顆巨大寶石」。
他卻保持一貫的低姿態說:「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風雨,也只是彎彎腰而已。」
![]()
香山飯店內景
80年代,他開始為祖國設計香山飯店,他不辭辛苦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和承德等地尋找靈感,并最終用簡潔樸素的江南民居為外部造型,將西方現代建筑原則與中國傳統巧妙地融合,讓香山飯店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典范。
![]()
中銀大廈
此后,他還在低預算的情況下,完成了中銀大廈的建造,其設計看似隨性又不失格調,滿足視覺、功能、時代的要求,更是被譽為是幾何的絕唱。
貝聿銘深愛中國優美的詩詞、繪畫、園林,這些正是他設計的靈感之源泉,他以中國為根,長出西方的枝葉,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010年,倫敦為他專門舉行頒獎典禮,93歲的他獲英國皇家金質獎章。而在此之前,他已獲得了,作為一個建筑師所能獲得的所有最高榮譽。1979年美國建筑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筑學金獎,1983年普利茲克獎,1986年里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
![]()
他說:真正能留在人世間的就只有建筑本身。最美的建筑,應該是建筑在時間之上的,時間會給出一切作品答案。
而他的作品,在時間的長河里,為這個世界帶來欣喜。

有人說,一個男人的品位在于選擇妻子,選擇了什么樣的妻子,就等于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這句話在貝聿銘和陸書華身上完美印證。
1938年暑期,貝聿銘去紐約玩,在中央火車站接一位朋友時,一眼看到一位美麗優雅的中國姑娘。
這個女生叫做陸書華,因為英文名Ellien Loo,出身東莞虎門名門望族,就讀于擁有美國最優秀女性的衛斯理學院,和宋家三姐妹、冰心先生是校友。
![]()
貝聿銘與夫人陸書華
兩個家庭、教育相似的年輕人迅速愛上了彼此,生下三子一女,全都講英語長大,但教育上更像傳統的貝氏家族。3個兒子分別名為,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寓意就是,安定中國、建設中國、禮儀中國。
在貝建中印象中,父母從來不會很「兇」,也不會有華人家庭常見的嚴厲到極致的管束,但他清楚地明白父母的厚望,而他在成長中感受的壓力,來自于主動滿足父母期望的需要。
這種家族壓力,其實更像一種家族榮光,讓孩子們不敢任性辜負。
![]()
因為貝聿銘常年工作在外,在家庭教育中感知到的是母親一點一滴的關懷。
小兒子貝禮中回憶起母親,總是將家庭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
那時候我們上寄宿宿舍,母親與我們很親,但另一方面,又讓孩子們與父親有一點距離,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母親也經常將我們聚在一起,夏天,我們會在郊外一起度假。
![]()
在子女的眼中,母親陸書華被形容為「非常優雅、非常知性的一位女性」,更是「父親的秘密武器」。
他們互相尊重,十分恩愛,同時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說,他們可以說是天作之合。
貝建中在與精英說的訪談中提及母親,表現出了極大的自豪與喜悅:
父親在外勞碌,母親與我們很親密,關于教養、與他人相處、看待這個世界的第一課,都是她教的。她的影響,日復一日地滲透進我們的生命。
雖然看似「家庭主婦」,陸書華卻以進為退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憑借自己優雅的品味、敏銳的目光,以及對人物個性的精明判斷,成了貝聿銘「最親密的顧問、最得力的助手、最難得的知己」。
一個家族,真正的財富不在金錢的多寡,而在于關系的和睦。
從某種程度說,兩人的婚姻一如丈夫貝聿銘的校友——梁思成與林徽因夫婦,同樣因建筑藝術志同道合,但陸書華一生卻默默無聞。
![]()
陸書華的父親是麻省理工畢業的工程師,駐美國大使張蔭棠是她外公,民國總理唐紹儀的千金是她舅媽。
貴為「名門望族」千金的她,比丈夫貝聿銘其實出身更好,但卻不卑不亢活了一輩子。從1942年開始,這份童話般的愛情攜手走完超過七十載,直到兩人生命盡頭。
如今,貝聿銘離去、貝建中逝世,但是貝氏家族自古傳承的家風并不會消失。
道德傳家久,家風繼世長。
好的家風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風卻能夠保證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貝聿銘的四個子女皆優秀,其中三個兒子和父親一樣畢業于哈佛大學,從事建筑工作,女兒是哥倫比亞大學法律專業的高材生。
貝氏家族的優良傳承,或許遠不止17代。
本文轉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里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