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在小區(qū)花園里,我遇見一位抱著兩歲娃的媽媽嘆氣:“孩子現(xiàn)在就像脫韁的小馬,稍不留神就打翻水杯、搶玩具,說‘不可以’還笑嘻嘻的。”另一位媽媽接過話茬:“我家那個更夸張,上次在超市非要買糖,躺地上哭鬧了半小時!”
![]()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讓許多父母既心疼又無奈?
其實,3歲左右正是孩子從“嬰兒期”邁向“幼兒期”的關(guān)鍵轉(zhuǎn)折點,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像小樹苗一樣需要“立規(guī)矩”的支撐,才能長得挺拔。
1、規(guī)矩是安全感的“保護罩”,讓孩子知道邊界在哪里
小蕓女兒2歲時總愛爬餐桌,有一次差點打翻熱湯燙到自己。小蕓沒有責罵,而是蹲下來拉著女兒的手說:“桌子是吃飯的地方,不能爬哦,不然會摔疼,媽媽也會心疼。”她還在餐桌角貼上軟膠墊,用行動強化“安全邊界”。現(xiàn)在女兒3歲半,每次想爬高前都會回頭問:“媽媽,這里可以爬嗎?”
心理學中的“安全基地理論”告訴我們:孩子需要明確的規(guī)則來感知世界的穩(wěn)定性。
就像學走路時需要扶墻,立規(guī)矩就是給孩子提供“心理扶手”。當他們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危險”時,反而會因為“被保護”而更放松。
![]()
比如,規(guī)定“不能碰插座”不是限制自由,而是讓孩子明白“電很危險,媽媽在守護你”;約定“吃飯要在餐椅上”不是刻板,而是避免追著喂飯的混亂,讓孩子專注享受食物。
2、規(guī)矩是社交的“通行證”,幫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鄰居家的男孩樂樂4歲時,曾因為搶小朋友的挖掘機玩具被孤立。
樂樂媽沒有強行道歉,而是帶他回家玩角色扮演游戲:“現(xiàn)在你是小明的朋友,他搶了你的奧特曼,你會開心嗎?”樂樂搖頭后,媽媽又問:“那下次你想玩別人的玩具,應該怎么說?”樂樂小聲說:“可以借我玩嗎?”
第二天,樂樂主動用自己的積木和小明交換挖掘機,兩個孩子玩得哈哈大笑。
3歲后的孩子開始進入“社交敏感期”,他們渴望和小伙伴玩耍,卻常因“以自我為中心”引發(fā)沖突。立規(guī)矩的本質(zhì),是教孩子用“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表達需求。
![]()
比如,規(guī)定“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詢問”“排隊時不能插隊”,這些看似簡單的規(guī)則,其實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共情力”——讓他們明白“我的行為會影響別人”。
當孩子學會用禮貌和尊重對待他人時,自然會收獲更多友誼。
3、規(guī)矩是習慣的“種子”,讓自律在日復一日中生根
小琳的女兒朵朵5歲時,已經(jīng)能自己整理書包、按時睡覺。
小琳說,秘訣從朵朵3歲就開始了:她用彩色貼紙在衣柜上畫了“衣服回家”的圖案,教朵朵把衣服分類掛好;每天睡前固定20分鐘“故事時間”,到點就關(guān)燈說:“小兔子要睡覺啦,明天再聽新故事。”
剛開始朵朵也會耍賴,但小琳堅持溫柔而堅定:“這是我們的約定哦。”慢慢地,朵朵把規(guī)則內(nèi)化成了習慣。
神經(jīng)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3-6歲是大腦“習慣回路”形成的關(guān)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像一塊海綿,對重復的行為模式接受度極高。
立規(guī)矩不是要孩子“立刻變乖”,而是通過日復一日的引導,讓他們把“應該做”變成“我想做”。
![]()
比如,規(guī)定“每天只能看15分鐘動畫片”,孩子可能會哭鬧,但當他們發(fā)現(xiàn)“看完后能和小伙伴玩更開心”時,就會主動遵守;約定“自己的玩具自己收”,雖然一開始會手忙腳亂,但熟練后反而會因為“我能照顧好自己”而充滿成就感。
立規(guī)矩從來不是“限制孩子”,而是用愛為他們劃出成長的“安全區(qū)”。就像園丁修剪枝葉,不是為了砍掉生機,而是讓小樹長得更直、更茂盛。
3歲后的孩子,已經(jīng)開始用好奇的眼睛探索世界,我們不妨蹲下來,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告訴他們:“寶貝,這些規(guī)則不是枷鎖,而是媽媽送給你的‘成長禮物’——它會保護你、幫助你、讓你成為更棒的自己。”
(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jīng)驗,歡迎關(guān)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