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個現象:
越來越多年輕夫妻,開始拋棄傳統婚姻的模式,定制個性化的夫妻生活:
AA制婚姻、已婚獨居、友誼婚、婚內單身......
這些新型夫妻生活看似形式多樣,但背后都有同一套婚姻哲學:
不對伴侶有過高的期待,不愿與伴侶原生家庭過度捆綁; 盡量保持各自在婚姻中的獨立與自主權; 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盡己所能地擔起各自在婚姻中的責任。
而背后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
沒有任何一個人結婚,是為了給你幸福。
對婚姻中的另一方來說,亦是如此。
初看覺得很偏激,好像媒體又在渲染婚姻的苦與難。
但細細琢磨就會發現,這句話雖然扎心,但話糙理不糙。
去看大家當初的結婚的動機,很少有人是為了成就別人而步入婚姻,大部分人之所以選擇結婚,要么是順應了世俗的要求,要么,是想給自己能陪伴的人。
看過很多人的婚姻現狀后才發現:
無論你身處什么階段,早早看清婚姻背后的真相,才是當代人最大的清醒。
![]()
![]()
當代年輕人最大的紅利,就是早早看清了婚姻的真相
最近這些年,掛在年輕人嘴上的,常有一句話:
我們這群人最大的紅利,就是在未婚未育的時候,看清了婚姻的真相。
尤其是女生。
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這群人同時看到了婚姻的光明面與陰影面,所以,提前建立了更接近現實的預期,避免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巨大落差。
他們知道了婚姻并不是人生的必需品,也知道了并非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和一個結了婚,這輩子就這樣了。
而是更多地將婚姻當作一種個人的選擇,一種人生的經歷和體驗,一種婚姻是要負責任的認知。
![]()
看過一個00后女孩分享自己的婚姻觀,她說:
婚姻和愛情不能混為一談,所以自己的愛情觀和婚姻觀不能混為一談。
因為愛情不一定要為對方背負很多責任,但真的到了婚姻中,要承擔與承受的太多了。
她在網上見過很多成為母親的00后,當年的她們為了口中的愛情選擇與一人相守,但到頭來卻什么都沒得到。
在還沒到18歲之前,這些早早就為愛情生育孩子的女性,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要帶一個小的,這不僅是你自己不負責任,還是對那個小孩子的不負責任。
所以,為什么愛情沒有年齡限制,是因為你對愛情不用100%負責任;
但婚姻之所以有年齡限制,是因為更多人到那個時候,甚至更晚,才有對婚姻負責任的能力。
而婚姻對于現在的人而言,也不再成為結了婚就萬事大吉的寄托。
這些年,有關年輕人的結婚意愿調查,都在顯示一個現狀:
年輕人初婚年齡推遲、結婚意愿有所波動,甚至不少人,在沒遇到合適對象之前,都不再輕言結婚這件事。
![]()
很多人覺得,這是年輕人的一種不負責任,其實不然。
這代年輕人對婚姻的“祛魅”,并非消極的“不相信愛情”,而是一種基于現實觀察和信息透明的成熟認知。
這種認知讓他們能更理性地評估婚姻,做出更符合自身期待的選擇,減少盲目,增加主動權和幸福感。
這是一種時代賦予的“認知紅利”。
![]()
新型婚姻觀,是放下對伴侶的期待
這些年,我看到過很多有關情感咨詢的節目,其中大部分情感專家都會告訴現在年輕人一句話:
不要對你的伴侶抱有太高的期待,尤其是結了婚之后。
很多人會覺得,結了婚,當Ta成為我的伴侶時,Ta就應該怎么怎么樣。
![]()
看過一個媒體曾報道的故事,是一對夫妻從婚前的恩愛到婚后的爭執不休。
起因是妻子是一個很注重浪漫感的人,剛結婚的時候,丈夫有時會在妻子過生日時精心準備,給她制造浪漫和驚喜。
妻子很喜歡這種感覺,覺得這是丈夫在向自己表達愛意。
但婚后的生活大都是瑣碎的日常,加上有了經濟壓力,丈夫不再像以前那樣制造驚喜,反倒會覺得,都是老夫老妻了,還注重這些儀式干什么。
在一年妻子過生日時,丈夫不僅沒準備驚喜,連“生日快樂”都忘了對妻子說。
這件事像導火索一般點燃了倆人生活中的各種不快。
妻子憤怒地指責丈夫不愛她,不注重她的感受,不重視她。
丈夫也委屈地覺得不就是一個生日,覺得妻子小題大做,故意找茬。
就這樣倆人爭吵不休,甚至鬧到了要離婚的地步。
而這,恰恰是婚姻生活的一個縮影。
很多人都是帶著極大的期望步入婚姻的,期待對方會一如既往對自己好,期待對方承擔起婚姻的責任,能讓整個家過得更好一些。
殊不知,這樣強加的期待,對兩個朝夕相處的人來說,是不利于關系發展的。
![]()
復旦大學副教授沈奕斐就曾說:
最破壞家庭關系的,是一方希望另一方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
這個時候,一旦對方沒有做或者覺得自己不應該做,而你又再三強調的時候,就會導致一個結果:
你只看到了事,卻沒看到人。
被要求的人覺得自己不受重視,自己的情緒不被在意。
提要求的人覺得你連這么小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你不愛我。
久而久之,矛盾就這樣產生了。
而我們對伴侶的期待,更多的是源自我們內心對自己不被愛的擔憂,所以我們拼盡全力,想從對方身上獲取確定感。
而我們勸大家放下期待,并不是要你對對方沒有任何需求,過著搭伙的日子,相反的,而是讓你看清期待背后是什么?
或許你需要的是下班后的一個擁抱; 是工資到賬時能打給你卡里的一部分; 是家務有人幫忙一起做; 是孩子的功課有人一起輔導。
![]()
與其指望對方來完成,倒不如關注到自己的需要。
然后嘗試著滿足自己的需要,可以是對方一起來分擔,也可以通過其它途徑來滿足。
并非一定要將自己的需要強加到對方身上。
放下對伴侶“必須使我幸福”的期待,擁抱個體的完整性與共同的責任,才是婚姻長久溫暖的根基。
![]()
好的婚姻都在培養主體性和共同的責任
之前看過一句話說:
不要試圖通過婚姻,來偷人生的懶。
我看過很多人,都曾試圖通過婚姻,企圖去獲取原本不屬于自己的東西。
有人追求精神共鳴,一定要跟學歷高的,或書生氣比較濃的人結婚,覺得這樣顯得自己有文化,卻在婚姻中處處壓抑,得不到對方的尊重。
有人追求物質上的跨越階級,找到了比自己富裕很多的伴侶;
可結果呢,很多靠著伴侶過上富裕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們,往往也要容忍對方不忠和犧牲話語權作為代價。
![]()
前些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假名媛”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些縮影。
這些女孩中,很多人會通過包裝自己進入更高的圈層去認識富豪,想通過這種途徑嫁入豪門,再通過生兒育女穩固地位。
結果呢,五星級的酒店,花一大筆錢,精致的下午茶,再花一大筆錢,更別說各種限量款的首飾包包,往往能掏空普通女孩所有的積蓄。
到頭來,少得不能再少的人會靠著這種方式跨越階級;
但大部分人,即便獲取短暫交往的機會,也會因為身份、背景上的不匹配被識破分手。
而那些費盡心思,即便能嫁入豪門的女孩,光鮮亮麗背后所隱忍的,也并非常人所能忍受。
所以我們常說,婚姻中最重要的,從來不是試圖將自己的人生課題交付給對方來完成。
![]()
你對伴侶有所圖,伴侶就注定對你有所圖。
這世間的大部分關系,都離不開雙向的流動與互相的支持。
所以,不要企圖通過婚姻逃避人生的困境,不要將自己的人生課題交與他人,不要企圖任何人無條件救贖你。
真正能夠救贖你的,是你的主體性。
真正能夠讓一段婚姻過得幸福的,靠的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真正的、持久的幸福感,其根基在于個體自身。
它源于對自我的認知、接納、成長,源于內心的充盈與平和。
要知道,婚姻不是幸福的“配送站”,而是兩個人攜手“共建美好生活”的旅程。
它注定分工合作、溝通協商、互相支持,共同面對挑戰,分享喜悅。
它不是為了給對方幸福而結合,也不是為了讓自己不勞而獲而組合,而是為了一起創造屬于兩個人的幸福生活。
![]()
很多人都喜歡看《知否》,很欣賞明蘭在婚姻中的清醒和為人處世的手段。
明蘭就曾說過一句話:
這世上,沒有誰是誰的靠山,他是個好人,又顧惜著我,這就很好了。
不過,凡事最好也不要太指望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難處,實在要指望,也不能太多、太深;
指望越多,難免會有失望,失望一多就生怨懟,怨懟一生仇恨就起,這日子就難過了。
放在當代社會也是這樣,當我們將自己的期待,自己的人生需求強加到對方身上時,會不受控制地給對方提出很多要求。
一旦對方沒有完成,勢必產生摩擦與分歧,甚至在這其中痛苦不堪。
期待對方單方面負責自己的幸福,如同將自身快樂系于他人之手,既讓對方沉重,也讓自己脆弱。
所以在婚姻中,要先學會放下那些你心里的“期待”,放下試圖讓對方解救自己于水火的念頭;
如此,才能用一顆平常心看待婚姻,才能用平和之心經營婚姻。
畢竟,就算沒有一個人結婚是為了讓你幸福,但我們要先學會讓自己幸福。
點亮文末右下角的,與你共勉。
作者:周美好,食一碗人間煙火,飲幾杯人生起落。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圖源:圖蟲、unsplash
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系十點讀書。
婚姻是一場需要共同修行的旅程。
如果你也經常在婚姻中感到期待落空、溝通無力,甚至出現情感裂痕,渴望建立健康穩定的親密關系,不妨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耐心傾聽你的情感困擾,從專業視角解讀關系困局,幫助你更好地認識伴侶、讀懂依戀關系。通過心理咨詢,你能重新認識親密關系的本質、解開關系中的難題,重建溫暖而穩固的親密關系。
為了鼓勵更多人體驗心理咨詢,壹心理推出了半價咨詢優惠活動。原價¥400~1000的心理咨詢,首次下單低至¥200/次!
點擊下方海報,立即預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