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市場,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愛情電影?第六屆廬山國際愛情電影周“跟著電影去戀愛”主題論壇上,一眾業內外知名人士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刻討論。
中宣部電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長毛羽在論壇上發表了“不必悲觀,愛情電影會重新出發!”的致辭,精準切中了當前愛情電影創作的困境與希望,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愛情在告別“神話”后,回歸“柴米油鹽”、重新出發的路線圖。
![]()
愛情題材,期待新的銀幕回響
愛情是人類文明中的永恒母題,也貫徹中國電影漫長的發展道路。
從《廬山戀》那在改革開放春風里蜻蜓點水般的一吻,到當下無數愛情電影對社會議題的不斷觀照,偉大的愛情電影如同一面面棱鏡,不僅折射出人性中最幽微的光澤與陰影,更成為一代代人理解自我、理解他人、理解生命的重要窗口。
![]()
然而,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正擺在所有電影人面前: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和觀眾,似乎正在與愛情電影漸行漸遠。正如毛羽所指出的,物質的豐裕、科技的發展和現代觀念的演進,悄然消解了過往愛情敘事中常見的“生存困境”與“外在阻擾”。
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為歷史,“門第之見,階級鴻溝 ”被逐漸拉平,愛情故事中那份穿越荊棘、克服萬難的震撼力量,其生長的土壤似乎也在不停變化。
年輕一代對虛假的“工業糖精”和懸浮的“愛情神話”擁有天然的免疫力,“承擔責任”與“長久承諾”有時也會被視為沉重的負擔,“愛對了是運氣,愛錯了就拜拜”成為心態改變的生動寫照。
但這是否意味著觀眾不再需要愛情電影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資深編劇阿美坦言:“雖然現在大家覺得愛情不再那么重要,但我仍然感覺到大家還擁有對愛情非常深的渴望。”這種渴望并未消失,只是變得更加挑剔和內化。
![]()
觀眾不再滿足于被動接受一個“王子與公主從此幸福生活在一起”的虛幻結局,而是期待能與自身經驗產生共鳴、回應內心困惑、提供情感慰藉的新時代愛情敘事。因此,市場的暫時降溫并非宣判了愛情電影徹底沒落,反而促使其升級換代、向新時代愛情電影進發。
優秀國產作品盤點:銀幕上的愛情變奏
事實上,回望中國電影的長河,優秀的愛情電影憑借對不同階段、不同形態愛情的真實刻畫,不僅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也為國產愛情電影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廬山國際電影周的展映片單中,不同形態的愛情表達得以被重溫和梳理,它們如同一個個坐標,清晰地標示出國產愛情電影的創作軌跡與無限可能。
奇幻類
以超現實之名,探究愛的宿命與永恒
以《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與《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為代表的奇幻愛情電影,無疑是華語電影史上的一座豐碑。
它用后現代主義的解構手法將古典神話徹底顛覆,講述了關于錯過、宿命與成長的愛情悲劇。“愛你一萬年”“我的意中人是蓋世英雄”等經典臺詞,至今仍是無數人心中的意難平。這種將愛情置于時空穿越、神魔大戰的宏大背景下的敘事,極大地增強了情感的張力與宿命感。
![]()
而近年來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同樣是借助“時間倒流”的奇幻設定探討愛情中“犧牲”與“守護”的重量,它精準地抓住了觀眾對于“如果能重來”的普遍幻想,用超現實的設定放大了現實中的情感濃度。
![]()
浪漫都市類
在煙火氣中,尋覓現代愛情的詩意
如果說奇幻類愛情電影的背景設定是“在天上”,那么浪漫都市類則致力于“在人間”。
現象級影片《愛情神話》摒棄了懸浮夸張的設定,將鏡頭對準上海的弄堂,用吳儂軟語、柴米油鹽和幾場恰到好處的飯局,勾勒出中年男女之間成熟、體面又充滿生活智慧的情感糾葛。
同樣,《好東西》對當下女性話題、新型家庭及兩性關系的探討,以及結構性壓迫等代表性概念的呈現,也因貼近現實而引發了觀眾的高度共鳴。
![]()
這類電影的成功恰恰印證了毛羽的觀點:愛情電影的力量,可以“回到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中”,在市井煙火氣里提煉出生活化的浪漫。
青春疼痛類
用成長的傷痕,銘刻青春的悸動
以《七月與安生》為代表的“青春疼痛”類型愛情電影曾是市場的一大主流,這類作品聚焦于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迷茫與激烈,將愛情與友情、成長與背叛、宿命與和解等主題交織在一起,以強烈的戲劇沖突和濃郁的情感表達,精準捕獲特定年齡段觀眾的心,成為一代人關于青春的集體記憶。
![]()
傳統神話改編類
經典IP里,注入當下的情感思考
動畫電影《白蛇·浮生》的出現則代表了另一種創新的可能,它依托于“白蛇傳”這一家喻戶曉的IP,卻在視覺呈現和情感內核上進行了大膽的現代化、類型化改造。
![]()
影片不僅展現了令人驚艷的國風美學,更在人與妖的愛情糾葛中探討了關于身份認同、偏見對抗以及情感堅守的當代議題,這種讓古典“山盟海誓”在當代語境下煥發新生的嘗試,為愛情電影的表達開辟了新的疆域。
家國情懷類
宏大敘事中,彰顯愛情的崇高與堅韌
在《紅河谷》《太平輪(上)》《柳堡的故事》等影片里,愛情不再是唯一的旋律,而是被嵌入到戰爭、革命、時代變遷的宏大歷史背景之中。
![]()
這些作品把個人的愛戀與家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愛情因承載了更厚重的歷史感與使命感而顯得尤為崇高和堅韌,將“小愛”融入“大愛”的敘事方式賦予了愛情超越其自身的力量感和史詩品格。
現實議題類
借類型融合,探索愛情的復雜面向
《如果·愛》用歌舞片的形式,通過“戲中戲”的巧妙結構,在現實、回憶與歌舞幻境三重空間里反復撕扯,華麗地包裝了一個關于回憶與選擇的復雜愛情故事,愛情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的掙扎、人性的復雜在這部影片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
而《“騙騙”喜歡你》則巧妙地將愛情與喜劇、犯罪元素相結合,導演蘇彪坦言,創作初心是喜劇,但在拍攝中卻感受到它是一部很甜的愛情片。
喜劇外殼降低了觀影門檻,外部的“詐騙”危機也為男女主角的愛情提供了現代語境下的“障礙”,使得情感的建立與確認過程更具戲劇性與說服力,是對傳統愛情片敘事模式的一種創造性轉化。
![]()
從奇幻到現實、從青春到暮年、從神話到日常,優秀的愛情電影以萬千姿態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這份信心源于對觀眾需求的深刻洞察,也源于對創作規律的尊重。
正如毛羽在回應電影《七天》可能是人類最后一部愛情電影的悲觀論調時所說,“更多的愛情電影會重新出發,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光和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