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呼吁的,是中餐館堂食應(yīng)有的“味真價實(shí)”
今天咱們聊點(diǎn)接地氣的——中國菜的堂食,到底香在哪兒?最近看羅永浩在直播間聊餐飲,那話糙理不糙:“外賣再方便,也吃不出老北京銅鍋涮肉第一筷子下去,湯‘刺啦’濺起來的那股子鮮勁兒。”這話一下戳中我了,他捍衛(wèi)的哪是什么具體菜品,分明是中國人刻在DNA里的“味真價實(shí)”。
![]()
圖片
咱先說說這“味”。中國菜講究“鍋氣”,這倆字外賣可復(fù)制不了。您去川菜館子點(diǎn)回鍋肉,師傅顛勺時油星子亂蹦,五花肉在鐵鍋里滋啦作響,醬油和豆瓣醬的香氣裹著肉香直往鼻子里鉆——這味道得靠明火急炒,得靠廚師手腕子的巧勁兒,更得靠您坐在桌前,看著熱氣騰騰的菜端上桌時那股子期待。外賣盒一扣,等送到家,菜涼了,油也蔫了,再高級的包裝盒也兜不住那口“活氣兒”。羅永浩說得實(shí)在:“有些菜,天生就得現(xiàn)做現(xiàn)吃,差三分鐘口感都不一樣。”
再說說這“真”。堂食的“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您去廣州喝早茶,蝦餃皮薄得透光,咬開能看見大顆完整的蝦仁;去蘭州吃牛肉面,師傅抻面的手法一清二楚,湯底飄著幾片蘿卜、幾滴香油,清亮得能照見人影。這些細(xì)節(jié),外賣可藏不住——您盯著手機(jī)屏幕看圖片,哪知道后廚是不是拿預(yù)制菜糊弄?哪知道那碗“高湯”是不是沖的粉?羅永浩吐槽過某些網(wǎng)紅餐廳:“菜單拍得跟米其林似的,實(shí)際吃一口全是科技與狠活。”堂食的好處就在于,您能親眼看著食材下鍋,能聞著煙火氣判斷新鮮度,這種“眼見為實(shí)”的踏實(shí)感,是外賣永遠(yuǎn)給不了的。
更別說這“價實(shí)”了。堂食的價格里,包含了服務(wù)、環(huán)境,更包含了一種“儀式感”。您花三五十塊在巷子口的小館子坐下來,老板親自給您倒杯茶,鄰桌大爺嘮著家長里短,這頓飯吃得是煙火人情;您花同樣的錢點(diǎn)外賣,可能連雙像樣的筷子都沒有,吃完還得自己收拾包裝盒。羅永浩說過:“真正的性價比,不是單看價格,是看這錢花得值不值當(dāng)。”堂食的“值”,在于您為了一口熱乎飯,為了一份真實(shí)的煙火氣,愿意坐下來慢慢品——這錢,花得踏實(shí)。
![]()
圖片
我不是說外賣不好。加班晚了、下雨沒帶傘,外賣確實(shí)是剛需。但咱們得明白,中國菜最迷人的地方,從來不是標(biāo)準(zhǔn)化的外賣盒子,而是那口“活”的味道——是師傅顛勺時的煙火,是街坊鄰居圍桌的熱鬧,是您坐在店里,看著服務(wù)員端著熱氣騰騰的菜喊一聲“您的菜來嘍”的那份期待。
羅永浩捍衛(wèi)的,其實(shí)就是這份“活氣兒”。他或許沒說那么多大道理,但當(dāng)他蹲在直播間里,一邊啃著現(xiàn)烤的肉夾饃一邊說“這味兒,外賣真不行”時,我們都知道,他在守護(hù)的,是中國人最珍貴的飲食記憶——那口堂食才有的,真真正正的中國味。
所以啊,要是得空,別總點(diǎn)外賣了。找家巷子口的老館子,坐下來,等一碗熱湯面端上桌,看著熱氣模糊了眼鏡片——這才是生活該有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