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恒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歷史學院院長
![]()
行政區劃不僅是對疆土的空間劃分,更是國家治理脈絡與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推進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核心在于激活其中蘊含的治理智慧與文化精神,為國家治理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當前,中國正邁向高質量發展、深層文化建構的關鍵階段,公眾對歷史根源的追尋與文化認同的需求愈發強烈。在此時代背景下,推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必須牢牢把握歷史延續性與時代創新性的統一、保護與利用的融合。而作為深植于中國兩千余年行政區劃變遷中的“真脈絡”與“活遺產”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正是貫通歷史與現實、連接傳承與創新的橋梁,亟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01
筑牢根基
明晰區劃歷史文化的當代價值
中國行政區劃自春秋戰國以來已有兩千余年的設置歷史,其類型之多樣、變遷之復雜、內涵之豐富,舉世罕見。可以說,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鮮明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等突出特性。行政區劃既有變遷的一面,也有延續的一面,唯有從歷史談起,才能明晰其起源與發展軌跡。
加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借鑒。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始終將行政區劃的設置與調整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行政區域的劃分關系到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更關乎國家治亂興衰。早在《周禮》中就有“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分官設職,以為民極”的記載,從古至今積累的豐富治理經驗,鑄就了中華文明的輝煌——郡縣制、省制等都是古人留下的豐厚遺產。進一步總結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和經驗規律,對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對于當前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
加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抓手。中國行政區劃的歷史,也是我國作為多民族統一國家疆域形成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先民開拓文明發展空間的象征。了解行政區劃的歷史,便能了解中國歷代疆域的盈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邊疆地區行政區劃的演變,尤其體現出中國作為“大一統”國家的顯著特征。可以說,行政區劃的歷史構筑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內聚力和文化認同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依托。
加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具有很強的緊迫性。當前,對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挖掘總體不足,對其中蘊含的歷史經驗和治理智慧認識不到位。例如,部分人認為“市比縣好、市比縣發達”,這種觀念既不符合歷史規律,也不切合客觀實際;隨著城市化發展、舊城改造與鄉鎮合并的推進,縣級以下村鎮的區劃與地名因缺少常態化管理機制和強有力的監管,導致歷史文化遺產底數不清;行政區劃改革調整,常面臨多重目標沖突,比如,在行政區劃的設撤過程中,如何在提升行政效率的同時避免歷史文化資源的流失,仍需慎重考量。
02
傳承創新
拓寬公眾參與的宣傳途徑
加強中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活化利用。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受眾面廣泛,應加大對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力度,尤其要運用融媒體手段及人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創新宣傳推廣方式。可考慮與抖音、小紅書等公共傳播平臺合作,開展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宣傳推介;與頭部歷史文化類博主合作,打造系列行政區劃歷史文化探訪活動;面向青少年群體開展相關知識競賽,用年輕化語態吸引青年受眾;在重要文博單位舉辦中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大型主題展覽;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與現代社會相融合,把其中的中國故事進行全球化表達與國際傳播,更好地傳播、弘揚行政區劃歷史文化。
03
聚力長遠
強化學術與智庫的支撐作用
系統開展中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遺產調查。中國行政區劃地名類型多樣、文化載體豐富,除古州縣遺址、衙門、碑刻等物質文化遺產外,還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各主管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中予以高度重視。可考慮開展全國性的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和地名文化遺產調查,建立系列數據庫,為相關部門、學術界和公眾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在此基礎上,推進中華文明行政區劃標識體系的研究與建設。近現代和當代尤其是紅色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調查與保護仍存在諸多不足,亟待加強。要堅持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在保護中守正傳承,在利用中煥發生機,將行政區劃歷史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帶動相關服務業、文旅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保護與發展共贏。
加強中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學術研究力量。學術研究是傳承、保護與利用的基礎。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研究迄今已取得豐碩成果,不僅系統梳理了相關歷史文獻,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行政區劃沿革的完整序列,還編繪了相關歷史地圖集。但與當前國家對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高要求相比,仍需進一步加強。重點包括:在高校設立若干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有組織、有系統地培育青年人才;加強歷史學與地理學的融合,推動行政區劃研究的古今對接;加強圍繞行政區劃的前沿交叉研究,綜合運用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歷史學等多學科手段;建立相關歷史文獻資源數據庫,進一步夯實基礎資源建設。
加強中國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智庫建設。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研究是一門“活的學問”。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行政區劃調整時有發生,如何科學調整行政區劃?調整過程中如何健全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機制?這些問題都需要學術界在嚴謹研究的基礎上,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高水平政策建議。當前,圍繞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傳承保護的智庫成果雖不少,但研究力量較為分散,有必要在若干重點科研院所設立一批高端智庫,集聚高水平科研團隊,有組織地加強智庫建設;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突出問題導向,加強決策研究的前瞻性與針對性,開展戰略研究,提升服務中央決策的能力水平。
加強行政區劃歷史文化的本體研究,避免將其泛化為一般性的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與利用。為此,需要深化對行政區劃歷史文化內涵與外延的綜合研究,明確保護的對象和范圍。
![]()
![]()
![]()
![]()
![]()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報》
微信編輯:張菁菁
![]()
人大國發院是中國人民大學集全校之力重點打造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現任理事長為學校黨委書記張東剛,現任院長為校長林尚立。2015年入選全國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并入選全球智庫百強,2018年初在“中國大學智庫機構百強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國家高端智庫綜合評估中入選第一檔次梯隊,是唯一入選第一檔次梯隊的高校智庫。
人大國發院積極打造“新平臺、大網絡,跨學科、重交叉,促創新、高產出”的高端智庫平臺。圍繞經濟治理與經濟發展、政治治理與法治建設、社會治理與社會創新、公共外交與國際關系四大研究領域,匯聚全校一流學科優質資源,在基礎建設、決策咨詢、公共外交、理論創新、輿論引導和內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人大國發院以“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的引領者”為目標,扎根中國大地,堅守國家戰略,秉承時代使命,致力于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大學智庫。
微信二維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