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臨下臺前,突然稱打算在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一場關于二戰歷史的演講。消息一傳回國內,自民黨內部頓時炸了鍋,生怕這位“即將恢復自由身”的首相,直接低頭替日本向中國“全面道歉”。
觀察者網消息稱,近日剛剛宣布了辭職的日本首相石破茂,計劃在本月晚些時候,也就是下臺前,當著193個成員國的面,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二戰演講。
這場風波恰好發生在中國人民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之際。日本政府不僅未能真誠反省歷史,反而投入巨資開展國際公關。
數據顯示,日本外務省2025年“海外戰略信息傳播”預算高達62.2億日元,而自戰敗后,日本政府對“慰安婦”問題的補償總額不足百億日元。
這種選擇性的歷史態度,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質疑。
![]()
在這種背景下,石破茂的計劃一出,日本自民黨徹底炸鍋,保守派認為,石破茂已宣布即將卸任首相和自民黨總裁職務,可以說已是“無官一身輕”,也正因如此,他才更敢說話,甚至可能直接“向中國屈服,做出更為全面的道歉”。
保守派還辯稱,日本在20世紀最初幾十年“做出了一些非常糟糕的決定”,但并非唯一在地緣政治上嚴重誤判的國家。
這種論調與2015年安倍晉三發表戰后70周年談話時的立場如出一轍。當時安倍一方面表示“必須從歷史的教訓中汲取未來的智慧”,承認日本“選擇了錯誤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強調“不應讓與戰爭毫無關聯的子孫后代注定要道歉”。
這種曖昧態度至今仍在影響著日本的歷史敘述。
不過現在,石破茂的歷史認知確實值得關注。
今年3月,他訪問了二戰最激烈戰場之一的硫磺島,還曾提議組建歷史專家小組,重新審視日本在二戰中的角色和行為,結果遭到黨內強硬派的強烈反對,計劃夭折。
![]()
4月,他成為首位訪問菲律賓并紀念在菲陣亡日軍的日本首相;6月又出席了沖繩戰歿者追悼儀式。
5月,他在一場國際論壇上直言“必須牢記歷史教訓,不讓戰爭重演”,一度引發自民黨內部嘩然。
而最引人注目的一次表態,是8月15日的二戰紀念日演講。
石破茂堅持在講稿中加入“悔恨”一詞——這是自2012年以來日本首相首次使用這個具有情感分量的詞。盡管內閣仍然阻止他提及“加害責任”,但這一措辭已被視為某種程度的突破。
他為何如此執著?
一方面,石破茂出身于田中角榮派系,該派系歷來重視對華關系。
田中角榮曾在推動中日建交時明確承認日本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并表示深刻反省。石破茂似乎也想在離任前留下類似的政治遺產,為自己的歷史定位博一個好名聲。
但另一方面,自民黨內的保守勢力絕不答應。
原安倍派和麻生派等強硬陣營長期把持外交、防衛等重要部門,他們堅持“歷史修正主義”,拒絕任何形式的官方道歉。
![]()
他們擔心,一旦石破茂在聯合國場合“說多了”,不僅可能引發國內右翼反彈,還可能打破自民黨多年來在歷史問題上的“模糊平衡”。
那么,石破茂若真道歉,到底會帶來什么影響?
首先,這將在日本政壇掀起海嘯。
自民黨內保守派已放話,稱任何突破歷史敘述框架的言論都將被視為“叛黨”,甚至可能導致石破茂在離任后遭遇政治清算。此前已有先例:2009年鳩山由紀夫因在歷史問題上態度松動,最終被迫下臺。
而從區域局勢來看,日本的道歉與否,遠不只是內政問題。
中方多次強調,歷史認知是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外交部發言人近期再度表示,日方應“干凈徹底地與軍國主義切割”,而不是僅停留在口頭表態。
如果石破茂真的邁出道歉這一步,或將短暫緩和中日之間的緊繃情緒,但能否真正推動關系轉圜,仍要看日本后續是否有實際行動。
![]()
眼下,這場聯合國演講尚未開始,卻已成為日本國內外關注的焦點。
一些分析認為,石破茂很可能借機表達某種程度的反思,但不太可能作出像“村山談話”那樣明確的道歉。
他更可能采取一種“走鋼絲”的策略,既展現個人立場,又不至于徹底激怒黨內大佬。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這場歷史爭論中始終扮演著“幕后觀察者”的角色。美國既希望日本在遏制中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又不愿在歷史問題上過度施壓,以免影響美日同盟的穩定性。
因此,華盛頓大概率會保持沉默,靜觀其變。
但真正的問題在于,一場演講、幾句道歉,能否真正化解歷史積怨?對比德國的戰后處理方式,我們不難看出差距。
德國不僅通過領導人公開懺悔、立法禁納粹、教科書明確記載戰爭罪行等方式展現悔意,還以持續數十年的實際行動重建了與鄰國的信任。
![]()
而日本多年來在歷史問題上始終左躲右閃,甚至不斷有政客拋出否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罪行的言論,極大削弱了其國際信譽。
石破茂若真想留下政治遺產,就不能只做“一次性道歉”。他需要在演講中明確承認侵略事實、提及具體罪行,并呼吁日本社會持續反思。
否則,再動聽的言辭,也只會被看作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表演,過后煙消云散,一切照舊。
截至目前,石破茂辦公室尚未公布演講具體內容,但已有消息稱,他正與內閣官員激烈討論措辭分寸。這場演講,可能成為他首相任內最后一場、也是最受爭議的一場外交亮相。
無論結果如何,國際社會都在盯著。日本是否愿意真正面對歷史,不是看一個人臨別前的“真心話”,而是要看整個國家能否走出逃避的循環,用真誠的行動換取世界的原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