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周月明
編輯|苗正卿
題圖|楊國福
靠麻辣燙匆匆解決午餐的中國打工人,可能想象不到,歐洲人已經開始在麻辣燙店里聚餐過生日了。
倫敦中國城的楊國福,七八個歐洲年輕人圍著幾碗沸騰的麻辣燙喝啤酒吃蛋糕,一餐消費200鎊,已是常見的場景。他們把快餐吃成派對的樣子,也許讓你想起小時候也在麥當勞過過生日。
楊國福也加入了轟轟烈烈的餐飲出海潮。2022年初至今,楊國福在全球已有近200家門店。
不過與許多出海企業的敘事不同,楊國福并非是在國內卷不下去出國找增量。2023年,楊國福的新增加盟量比上年翻了一倍,疫情放開后,許多年輕人想開一家麻辣燙店作為自己的副業是原因之一。
“楊國福出海實際是船長(楊興宇)擔任董事長后的重點戰役。”楊國福歐洲市場負責人平俊杰告訴虎嗅。
2022年6月,楊興宇(花名“船長”)出任楊國福集團CEO,負責楊國福集團的出海業務,楊興宇的另一層身份是楊國福的兒子。楊國福在海外的品牌本土化升級、供應鏈和數智化系統的搭建等,都是楊興宇主抓的業務。
在歐洲對標日本拉面
但中國餐飲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往往會選擇文化屬性和地理位置都相近的東南亞,或是消費水平更高的美國。
而歐洲整體8400億美元的餐飲規模中,亞餐占比只在2%-3%(168-252億美元),且據楊國福團隊測算,此前麻辣燙只占亞餐市場的0.5%-1%。
但楊國福仍將歐洲市場作為出海的橋頭堡。
“從美國走向全球,是從經濟維度上從高到低。但從歐洲走向全球,是先征服文化高地,這可以完成品牌價值的高維認證,從而賺文化溢價的錢。“平俊杰解釋道。
楊國福在歐洲的定位也不再是低價品牌。
在歐洲亞餐的四大門類(日餐、韓餐、東南亞菜系、中餐)里,他們選擇對標這其中文化屬性最強、定價最高、門店數最多的日本拉面(日本拉面是日餐里最大品類、且同樣是湯湯水水)。
據楊國福測算,日本拉面規模大概占歐洲亞餐的4%-6%左右,約5-8億美元,在歐洲的門店總數在3000家左右。
鑒于此邏輯,楊國福的競品也不是麻辣燙品牌,而是一家叫做Takumi的日本拉面品牌。這個品牌均價在21-25歐,目前已覆蓋歐洲8個國家,有約60多家門店。
在歐洲,楊國福的平均客單價也定在20-25歐元(約180-200元人民幣),而麥當勞/肯德基一個套餐大概只在10歐。
“我們的門店評分已超過Takumi,今明兩年的目標分別是在門店數量、門店單產營業額上趕超,成為歐洲亞餐的頭部連鎖品牌。”平俊杰稱。
歐洲麻辣燙也卷了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楊國福入場后,歐洲麻辣燙市場也日趨激烈。
據楊國福團隊測算,目前歐洲的麻辣燙店約在600家左右,行業營收增速在20%-30%。
麻辣燙店增多的一個原因,與歐洲中餐市場目前的發展節點有關。
麻辣燙是一個不需要大廚的品類,一家店6-7個員工就已足夠。
而中餐館多為老華僑創立,他們靠餐飲立足后并不希望二代繼續從事如此辛苦的行業。能做中餐的大廚越來越少,人工越來越昂貴。華人餐飲老板急需尋找一個標準化且人工成本低的項目。
“2024年5-8月,單在柏林就冒出四五家麻辣燙店。近一兩年歐洲多了幾十家。”平俊杰說。這其中,還有不少是想加盟楊國福但被拒絕的華人老板。
楊國福自身的開店速度也在加快。其在歐洲的門店約50家(含簽約裝修中門店),其中德國為最大陣地,約23家(11家已開業),與國內類似,這些店基本都是加盟店,歐洲直營店只有1家。
據楊國福透露,歐洲120-150平米的普通門店單店月營收約8-10萬歐元(前期投入160-250萬人民幣,含加盟費、裝修、首批底料等);旗艦店(如杜塞爾多夫店)單店月營收約18-20萬歐元(前期投入約400萬人民幣)。
而楊國福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加盟商的加盟費、服務費與楊國福文化相關的裝修物料、以及采購的底料等。
“歐洲單個加盟店貢獻收入每年約四五十萬元,歐洲整體營收約2000-3000萬元(含直營店),整個海外年營收已過1億元。”平俊杰告訴虎嗅。
楊國福在歐洲具體還有哪些策略,遇到了什么挑戰?以下為虎嗅與楊國福歐洲負責人平俊杰的對話實錄:
虎嗅:在歐洲,楊國福的目標客群是誰?
平俊杰:楊國福在歐洲的客群經歷了從留學生到本地人的轉變。
早期依靠留學生群體啟動,但如今門店的本地客流占比已超60%,部分門店甚至達到80-90%。消費主力主要是年輕人,包括各國學生和辦公室白領,其中不乏律師、醫生等中產人群。
虎嗅:楊國福在歐洲的心智定位與用餐場景是什么?怎么吸引這些本土顧客的?
平俊杰:楊國福想在歐洲重塑“麻辣燙”的消費心智,歐洲人并不把它當作純快餐。
它的心智定位更像是“輕正餐”:價格高于快餐(約10歐),但低于傳統正餐(40-50歐),類似于30年前進入中國時的肯德基、麥當勞,我們想營造一種“體面”的社交屬性和新鮮感。
比如歐洲人會來楊國福過生日或聚餐,待幾個小時一餐200磅以上,西班牙或德國人喜歡邊喝啤酒邊吃麻辣燙,國內基本很少這種情況。
虎嗅:具體怎么營造社交屬性和新鮮感呢?
平俊杰: 楊國福想做“生活方式”品牌。
歐洲人喜歡將餐飲與社交、娛樂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倫敦的旗艦店,負一樓改成了live house空間,有些音樂演出或脫口秀。另一家由銀行舊址改造的門店,還把原先的地下金庫改成了KTV包房。
總之,想通過融合音樂、文化,讓楊國福變得更酷、更年輕化一些,也能開辟一些其他收入。
虎嗅:歐洲的供應鏈是如何管控的?
平俊杰:楊國福有自有工廠,可以規模化生產,給全球約7000家門店供給。今年下半年歐洲會建好前置倉,部分貨品從當地直接集采,物流成本也降低了。
海外的供應鏈管控是個大問題。某些品牌因缺乏海外團隊和穩定供應,加盟商甚至用其他火鍋品牌的底料做麻辣燙,這種管控是失效的。
虎嗅:在歐洲,你們在口味上有較大調整嗎?
平俊杰:實際上,產品本土化是我們最直接的挑戰。
歐洲人過敏源非常多,店員會專門解釋這些問題,還會把主要成分標識掛在店里。
此外,歐洲宗教習慣多樣、素食主義也很流行,且歐洲的食物安全標準非常嚴苛(比如限制某些動物源成本),我們的湯底配方前后迭代了很多次。
虎嗅:除了產品本土化的挑戰,你們還在歐洲遇到了哪些挑戰?
平俊杰:首先是運營管理的復雜性。
大家一聊到歐洲會覺得這里是個很亂的地方。40多個國家,語言、政策、稅務系統各不相同。比如德國的認證在法國就不一定能用。復雜的政策給團隊管理帶來很大挑戰。
此外,在歐洲拿店和裝修周期會很長。一家楊國福門店從選址到開業耗時半年以上是常態,對資金和運營節奏的把控要求極高。
而在所有挑戰中,最深刻、最根本的是文化融合的難度之高。
歐洲復雜的宗教信仰、根深蒂固的飲食習慣、不同國家間的語言隔閡(比如法國人、德國人不喜歡說英語),都是文化滲透中需要面對的無形壁壘。有時感覺不僅僅是賣一碗麻辣燙,更像是兩種文明的對話。
虎嗅:如何看待麻辣燙賽道愈發激烈的競爭?
平俊杰:在加盟商的選擇上,我們一個城市盡量選擇一個加盟商,去避免一些惡性競爭,也避免內部消耗和品牌價值受損。這也導致我們拒絕了許多想加盟的華人商家,他們之中有些另起爐灶,開了其他麻辣燙店,也間接給我們帶來競爭。
構建護城河在競爭中當然很重要。我認為楊國福的核心競爭力主要在于三點:
首先是品牌與文化。
楊國福剛出海時,因為在國內已有品牌知名度,所以一開始在留學生群體中就有了天然的口碑傳播。深入歐洲后,我們也不想僅僅是賣產品,也注重文化敘事,比如舉辦麻辣嘉年華、推出結合各國歷史的“香料故事”視頻等,這些都是想讓歐洲人聽懂中國的故事。
此外剛才提到的供應鏈管控也是核心競爭力。
再然后就是本地化團隊,我們在歐洲團隊僅有7人,但負責歐洲11個國家的運營。我們的招聘對象多是有工作簽的留學生或家庭在此的華人,比較高效。
虎嗅:未來在歐洲的目標是什么?
平俊杰:首先是想成為歐洲亞餐的頭部連鎖品牌,超過Takumi。
此外,我們在歐洲的策略也是長期主義的。歐洲市場的租約通常是5-10年,甚至更長,楊國福倫敦中國城店就簽了15年。這也要求我們必須具備長期經營的能力和規劃,而不是抱著賺快錢的心態。
#我是虎嗅商業消費組編輯周月明,關注出海、消費、IPO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請加微信:muzhouzhizhi,請注明身份,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想精準把握印尼、沙特市場的出海命脈?出海?502 線下閉門會 兩場活動重磅來襲。
9月25日聚焦 “印尼市場的機會與挑戰”,剖析電商、物流等細分領域趨勢與本地化難題。
9月26日深挖 “沙特市場的機會與挑戰”,解讀 “2030愿景” 下的機遇與合規要點。
??掃碼報名,僅限關鍵決策者參與,億級以上企業可免費參加。
![]()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638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