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盛世來之不易,是無數先人用鮮血和生命為我們買下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永遠留在了飽受戰爭的時代。或許他們九死一生才得以安享晚年,但還有一部分人生命雖在,卻難以回到家鄉,夜夜思念。
對于很多人來說,即使時光流逝,回家的信念也不會動搖。然而,同樣的距離來到了一位愛國將領的面前,竟相隔海峽兩岸數千里之遠。他的名字叫孫立人。他在許多抗擊外敵的戰役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曾經在淞滬會戰、保衛武漢以及入緬作戰等諸多抵御外敵戰役中戰功赫赫,更是功名卓著的"東方隆美爾"
![]()
然而,孫立人最終以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軟禁,在生命的最后才再次贏得了自由。一代愛國名人至死都沒有回到家鄉,即便如此,他的故事也不應該被后人遺忘。
解放戰爭勝利后,孫立人去了臺灣,他以為這是暫時的逃避,卻沒想到會永遠說再見,甚至在彌留之際,他也在想著大陸,想著家鄉。如果瓦罐從井口破了,將軍必然會在戰斗前死去。歷史上的名將能身經百戰后得以不受傷病折磨,權力傾軋而保全性命的寥寥可數。
著名抗日戰士孫立人將軍,晚年被囚禁33年,卻過著傳奇般的生活,文武兼備,戰功赫赫,救國于危難,高壽八十九,這樣一名傳奇將領到底有著怎樣的一生?孫立人是安徽人。他小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和父親一起去了青島,然后住在北京。因為家境殷實,七歲啟蒙,十三歲便以榜首之姿考進了清華學校。
![]()
孫立人不僅文采出眾,而且身體素質在同齡人中也很突出。他曾效力于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為國家贏得了榮譽。二十四歲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出國深造。25歲時,他獲得了土木工程博士學位。
優越的家庭環境為孫立人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孫立人所接到的教育即使是現在的我們都望洋生嘆。強大的身體素質和優秀的知識儲備使孫立人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為他參軍并成為未來的一代名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年少的孫立人才華橫溢,這位才華橫溢的工程博士毅然放棄了美國工程師的職位,投筆從戎,去美國的維吉尼亞軍事學院學習,以此翻開了他軍旅生涯的第一頁。1927年,孫立人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只身前往歐洲各國參觀學習軍事。1928年回國后,孫立人在國民黨中央黨校擔任少尉和軍訓隊長。短短四年,他就當上了財政部的一把手。在此期間,他將國外軍事訓練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了符合自己軍隊要求的訓練體系。并形成字符,稱為《孫氏操典》。
![]()
孫立人學成歸來,充分發揮了儒軍的品質,在改革政治新軍方面為國民黨軍隊做出了巨大貢獻,將國民黨軍隊的戰斗力提升了很高一個層次。同時,這也是他前期升職快的原因。淞滬會戰爆發后,孫立人率領部隊第一時間開赴前線,在吳淞江北支流處修筑工事,建立陣地。后戰局不利退守蘇州河。多次阻擊日軍,在一次軍事行動中,孫立人身先士卒,身受重傷,生死一線。他被下屬緊急送往后方醫院搶救。上海淪陷前夕,他被緊急轉移到香港療傷。傷愈歸來,他領兵保衛武漢。因為屢立戰功,他在當時的軍界聲名鵲起。
雖然淞滬會戰是一場較為失敗的戰役,但孫立人并沒有臨陣退縮,直到遍體鱗傷才不得不退出戰場。這次一戰是孫立人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交鋒,這次一戰充分體現了孫立人的愛國主義1941年,41歲的孫立人成為第66軍新38師少將的指揮官,次年他隨遠征軍進入緬甸。曼德勒戰役中,孫立人率部打贏了遠征軍入緬第一戰——仁安羌之戰,并以不到1000人的兵力,數次擊敗日軍,挽救了數千英軍和大批記者、傳教士。發揮了中國遠征軍的士氣和氣勢。讓世界媒體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向我們。
![]()
在兩次緬甸戰役中,孫立人表現非常出色,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許多令人驕傲的成就,這使日本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同時也震驚了世界。也因此,孫立人先后收到了蔣委員長、英王喬治六世以及羅斯福的授勛。得到了國內外的高度贊揚與肯定。曾在緬甸戰場上作戰的孫立人,已經成長為一名擁有靈活戰術和恰當指揮的獨立抗日將領。他仍然可以在不熟悉地形和當地條件的情況下,迅速進入戰斗狀態,給部隊以出色的指揮。可以說,此時的孫立人已經將知識和實踐完全融為一體,對部隊的指揮爐火純青。
抗日戰爭結束后,他被蔣委員長調到東北準備內戰,但因與杜意見不合而被深深壓制,遠離戰場。從東北調過來后,他帶領舊部到臺灣建立新軍,訓練新兵。國民黨撤退到臺灣后,他奉命守衛金門,并升任臺灣防衛總司令,全權負責臺灣的防衛任務。1951年,他被提升為陸軍上將。孫立人將軍在抗戰中沖鋒陷陣,贏得了每一場戰役,尤其是緬甸戰役,充分顯示了他良好的軍事素養和杰出的個人品格,備受崇敬。
然而,由于和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孫立人受到內部壓制,過早前往臺灣省,無法更早掌握臺灣省的地方軍政事務。因此,孫立人作為早年入臺的高級將領,在國民黨大陸作戰節節敗退,不得不退守臺灣,這也為后來的“孫立人事件”和孫立人將軍被軟禁30年埋下了深深地伏筆。
![]()
所謂的“孫立人事件”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美國當局對蔣委員長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非常失望,并試圖再次支持新領導人。因此,美國當局的目光集中在那些較早進入臺灣并在臺灣獲得一定地位和聲譽的人身上。
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機密文件顯示,孫立人于1950年3月開始策劃政變,推翻當時的蔣介石政府。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里,美國人頻繁地與孫立人接觸和談判,甚至制定了詳細而全面的兵變計劃,包括清除重要官員和填補后來的空缺,但并沒有立即實施。
1955年,臺南閱兵時,蔣委員長截獲一份情報,顯示孫立人企圖在閱兵時發動兵變。蔣委員長立即取消了閱兵式,并派兵在孫立人舊總部逮捕了100多人,孫立人本人受到監視。不久,臺灣省當局的報紙刊登了孫立人的“辭呈”。蔣委員長以一系列指控解除了孫立人的職務。此后,蔣委員長成立調查委員會對此事進行徹底調查,國民黨的檢查院也派了一個小組進行核實。
調查委員會一共由九人組成,盡皆是蔣委員長的心腹。調查歷經兩個月,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發動兵變的主謀是孫立人的手下郭廷亮。
孫立人屬于被手下利用,但有失察之責。蔣委員長借此瘋狂打壓孫立人,但是因為孫立人本人抗戰時期戰功赫赫,又在臺灣地區有很高的聲望,因此只能進行軟禁。但因此事,孫立人的親信手下三百余人盡皆被打壓,從此在國民黨內部徹底失去勢力。自1956年到1988年之間,孫立人一直處于被軟禁的狀態,蔣委員長將他軟禁在臺北市。“孫立人事件”經國民黨監察院2001年的決議被推翻,證實為一例冤假錯案,孫立人是被陰謀設計的。此案當時就疑點重重,因為調查委員會與監察院所得到的證據結論大有出入,但是被蔣委員長強行壓下,監察院所調查的結論被秘密封存,不予公開。“孫立人事件”是國民黨蔣委員長政府對孫立人黨同伐異,政治打擊的一個重大陰謀。他將一名臺灣地區的高級將領,以一個十分卑劣的手段打壓了下來,使得孫立人蒙受三十幾年的監禁,將孫立人本該可以大放異彩的后半生葬送在了這一次陰謀中。
![]()
記得在青島的時候,當時5歲的孫立人在海邊撿石頭和貝殼。然而不遠處卻有一群德國小孩在玩耍,并且蠻橫地搶過了他的成果。孫立人反抗中被一個德國人走過來打了兩耳光,并且辱罵他。在當時國土淪喪真的讓人民也跟著失去尊嚴,所以孫立人在清華畢業后毅然決然地踏上出國之路,并且投筆從戎,走上了軍旅生涯。然而孫立人將軍的遠行,變成了無限期的離開。
在后續的種種事件之后,孫立人開始了自己的軟禁生涯。這無疑又活成了一個張學良,蔣介石離世之后,有前輩想要幫他平反,然而當時的監視之嚴,只得暫時作罷。隨后的三十三年之后,有記者詢問當年的是否串通美國來實現軍事權力的斗爭,孫立人在家中這樣說道:"并非這樣,當時麥克阿瑟將軍約我在東京會談,主要是臺灣的防衛問題。就算美國人要支持我們,但是我們自己也要有骨氣"。
我們從孫立人將軍的會議文集中得知,當時軟禁期間,孫立人的子女雖在美國工作,卻沒有加入美國國籍。孫立人將軍曾指出如果他們要去美國留學工作,但是絕不能入美國籍,還有一條,絕對不能嫁娶外國人。
![]()
也是在這一點上,孫立人將軍和自己的小女兒起了沖突,直至去世。雖然孫將軍的觀點過于絕對,然而我們恰恰能夠看到一代愛國將軍的情懷。
孫立人在被軟禁之后,搬到了臺中舉主。再次期間僅靠微薄的生活費度日。在此期間膝下孩子們的學費問題一直是孫立人頭疼的問題,只得親自上山種植果園。
在困頓不堪的歲月中,監視的壓力和寂寥孤獨的生活并未能夠壓垮這位將軍。在懷念大陸的日子里,孫立人將軍在自己的臥室種種了一棵紫白兩色的茉莉花樹,并且向孩子們講述自己在清華讀書的日子,并且不斷表示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