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頭灶鎮的版圖上,幾條河流如同血脈般縱橫交錯,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有的水清岸綠、魚蝦漸歸,有的則污水橫流、生態告急。這種“同鎮不同河”的反差,絕非偶然,而是自然稟賦、人為干預與治理效能長期交織的結果,其背后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
![]()
首先,自然基底的先天差異,為河流命運埋下伏筆。頭灶鎮內河流的源頭補給、流域地形各不相同:部分河流緊鄰生態濕地,上游有穩定的清潔水源注入,且河道坡度適宜,水流自凈能力較強;而另一些河流發源于城鎮建成區,補給多依賴雨水與生活污水,加之河道狹窄、彎曲度高,水流緩慢易淤積,先天的“體質弱勢”使其更容易受到污染沖擊。但自然差異絕非“宿命”,后天人為因素的疊加,才是加劇河流分化的關鍵。
其次,人類活動的無序干預,是河流差異的核心癥結。生態良好的河流沿岸,多以農業種植或生態綠地為主,污染源相對單一可控。從居民生活習慣來看,部分河段沿岸居民環保認知不足,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入河、生活污水直排管網外,甚至存在侵占河道搭建違建的情況,久而久之,河流淪為“天然垃圾場”。反觀治理成效好的河流,沿岸不僅嚴格管控排污口,還通過修建截污管網、設置垃圾收集點,從源頭減少了人為污染,這種“管與不管”的差異,直接拉開了河流生態的差距。![]()
最后,治理體系的效能落差,放大了河流的分化態勢。一方面,部分河流的治理存在“重應急輕長效”的問題:上級檢查時突擊清淤、臨時截污,檢查過后污染反彈,治理淪為“表面文章”;而成效顯著的河流,往往建立了常態化巡查機制,配備專人管護,同時引入群眾監督,形成了“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的治理閉環。另一方面,治理資源分配的不均衡也不容忽視:優質治理資金與技術多向“示范河”傾斜,而問題河流因治理難度大、短期見效慢,常被置于“等待隊列”,這種“重亮點輕短板”的治理思路,導致河流間的差距越拉越大。
頭灶鎮河流的差異,本質上是“發展與保護”失衡的縮影。當我們追求經濟增長時,是否忽視了對水系生態的敬畏?當我們推進城鎮建設時,是否預留了足夠的生態空間?當我們開展環境治理時,是否做到了一視同仁、不留死角?這些問題的答案,藏在每一條河流的水質里,也映照著我們對生態責任的認知深度。
反思不是終點,而是改變的起點。要縮小頭灶鎮河流的差異,既需尊重自然規律,根據不同河流的先天條件制定差異化治理方案;更需強化責任擔當,以“零容忍”態度管控污染源,杜絕“選擇性治理”;同時要構建全民參與的生態保護體系,讓“護河有責”成為每一個頭灶人的共識。唯有如此,才能讓頭灶鎮的每一條河流,都真正成為滋養土地、惠及民生的“幸福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