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十三行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清代瓷器瓶子盤子和碗
圖源:視覺中國
威尼斯電影節新科影后辛芷蕾的獲獎之作《日掛中天》,將鏡頭對準了廣州十三行服裝批發市場。這片終日喧囂之地,歷史上曾是中國最富庶的“天子南庫”。
明人黃佐說廣州城:“東村、西俏、南富、北貧。”意思是東關土氣,西關時尚,南關富庶,北門貧瘠。至清朝時,隨著十三行興起,西關富商云集,原以消夏游樂著稱的荔枝灣很快就成廣州、廣東,甚至全國最富庶繁華的所在。提到十三行,今天的廣州人依然津津樂道,仿佛就在昨天,如他們親眼所見。
![]()
十三行與廣州的高光時刻
![]()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關閉江、浙、閩三大海關,僅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使得廣州獨家壟斷對外貿易交流,史稱“一口通商”。
其實,為限制外國商人與中國市場直接接觸,從清朝初年始,凡是外商來華貿易或辦理其他事務,都必須經過清政府特許的“公行”來進行。十三行后人梁嘉彬在他的《廣東十三行考》中說:“所謂十三行者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以前,早已有之,是年無非為十三行行商始有共同組織(公行)之一年而已。”
曾在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服務的美國人馬士(HoseaBallouMorse)在其《中華帝國對外關系史》中也說,“十二個商人取得操縱貿易特權,號曰‘洋行’,其后復加一人,定員為十三人數,即為世所知之‘十三行’也”。
“一口通商”上諭發布后,清政府當時的對外貿易和交流,都由廣州十三行來管理和實現。也就是“以官制商,以商制夷”。朝廷將和洋人打交道的事務,即商務和外交,一攬子丟給廣州十三行。同時歐美列強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牽頭,在十三行街內設立領事館,當地人叫“夷館”。規定洋人只準在十三行范圍內洽談貿易,不準進入廣州城其他地方,甚至不能長期居住,貿易季節一結,就必須離開華南。這個時候洋人還算聽話,清政府尚有能力維護帝國的尊嚴。可在1840年以后,一切都變了。
![]()
▲廣州永慶坊 圖源:視覺中國
以現在的眼光看,分明就是一紙自大而消極的政令。這個政策的背后是朝廷的懶惰和害怕,期許用“一口通商”解決對外貿易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以防不法分子“相互勾結”。這種管理上的短視與無能,阻礙本國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已經嚴重背離社會發展的潮流。
于是,所有愿意與中國做生意的外商,都將船開到珠江口岸。據說,“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與廣州十三行發生過直接的貿易關系,這里擁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環球貿易航線。”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藥材等從珠江口出來,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這么好的生意,十三行的商業大佬想不發財都難。實際上,廣州就從這個時候開始進入高光時刻,成為真正的國際化大都市。據《規劃廣州》記載,1850年時,廣州坐擁80萬人口,居世界第四,僅次于倫敦、北京、巴黎。有句話說“少莫走廣”,謂少時心智未定,易被廣州的浮華迷亂。
![]()
▲廣州永慶坊 圖源:圖蟲創意
伍秉鑒與十三行
![]()
“洋船泊靠,商賈云集,殷實富庶。”粵海關所繳關稅是清政府國庫收入的主要來源,十三行也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要不是因為巨額關稅收入,清政府恐怕連粵海關都會關閉。為什么?“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是乾隆撂下的話,他根本看不上外夷的“洋落兒”。
![]()
▲十三行外銷商品
圖源:視覺中國
鼎盛時期的十三行,以潘、伍、盧、葉四家所創辦的同文行、怡和行、廣利行和義成行最為著名,人稱“廣州四大富豪”。據說他們的家產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名副其實的“富可敵國”。他們是通達朝廷、有權有錢的官商,其中伍秉鑒是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也有人認為,他們是“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象征”。
坊間流傳著一首屈大均的竹枝詞:“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朱樹軒描繪:“十三行外水西頭,粉壁犀簾鬼子樓。風蕩彩旗飄五色,辨他日本與琉球。”道光二年(1822),十三行火燒洋市,商人們存放在店鋪和家中的洋銀悉數熔化,銀漿流到街頭,形成“白銀溪流”奇觀。如此夸張的景象,足見十三行商人所聚斂的財富多么驚人。事實上,十三行是個統稱,在發展過程中,多的時候26家,少的時候才4家。因為競爭激烈,再加清政府的勒索,曇花一現的商行也為數不少。真正讓十三行聞名于世的人是伍秉鑒。他投資美國鐵路、證券和保險,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我們通常說“無商不奸”“為富不仁”,但廣州十三行富商的口碑似乎還不錯。現在的廣州街坊在茶余飯后談論十三行的輝煌時,更多的話題偏向于正面,譬如說伍秉鑒“富可敵國”“公正守信”“急公好義”“慷慨大度”。
![]()
▲十三行外銷商品
圖源:視覺中國
十三行的沒落
![]()
后來,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隨著《南京條約》生效,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實行自由貿易。因為外貿特權不復存在,曾經富甲天下的廣州十三行開始走下坡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憤怒的廣州民眾放火焚燒外國商館,十三行地區除一棟房子幸存外,其余全部化為灰燼。
如今,十三行舊址被辟作文化公園,休閑的人們經常在里面散步、遛鳥、看戲、跳廣場舞,早已沒有了往日“白銀溪流”的奢靡景象。但廣州還保留著一條“十三行路”,以示紀念。附近是著名的服裝批發市場,即新中國大廈和紅遍天大廈,據說每天進出貨物上千噸,人流量數十萬人次。
不過,這一片屬于舊城改造區,想來很快就會大變樣罷。
![]()
▲虎門海戰博物館館藏清代十三行風景瓷盤
圖源:視覺中國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王芳麗 周伊萌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4年第2期 有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