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國防部正式對外宣布,印度海軍計劃建造至少1艘核動力航空母艦,并尋求采購2套核心設備——電磁彈射系統(EMALS)。
這一消息迅速引發國際關注,只因目前全球范圍內,公開裝備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僅有中國的福建艦與美國的福特級航母,該技術堪稱當今海上裝備的“頂尖明珠”。
![]()
電磁彈射系統,通俗來講就是為艦載機起飛提供助力的“電磁彈弓”。它通過電磁脈沖產生的強大推力,可輕松推動45噸以下的艦載機完成起飛,意味著航母能部署滿載武器與燃油的重型戰機,且冷啟動僅15分鐘,傳統蒸汽彈射器冷啟動在4小時以上,還需要24h預熱。
配備電磁彈射系統的航母,整體作戰能力比傳統航母提升至少1倍——能讓戰機裝載更多武器彈藥、更快發射,在瞬息萬變的海戰中搶占先機。也正因如此,電磁彈射系統被視為現代航母的“心臟與加速器”,誰掌握了這一技術,誰就掌握了遠洋海戰的核心主動權。
![]()
然而,面對這一關鍵技術,印度選擇的路徑并非自主研發,而是延續了其長期依賴的“買買買”模式。事實上,印度軍備早已深深打上“外購”烙印:現役航母中有一艘是從俄羅斯引進,主力裝備如C-17大型運輸機、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甚至F-20戰機的生產線,均來自美國。
這種“拿來主義”雖能讓印度短期內獲得先進裝備,卻也埋下了致命隱患——裝備體系依賴外部供給,核心技術與維護能力掌握在他人手中,相當于將國防安全的“命脈”交給了別人。
與印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始終堅持自主研發,在包括電磁彈射在內的多個核心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我國福建艦配備的電磁彈射系統,從核心部件到整體集成均為100%國產,完全擺脫了對外部技術的依賴。
![]()
這種自主創新精神不僅體現在海軍裝備領域,更貫穿于AI、生物科技等前沿賽道:在AI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昇騰910B芯片采用7納米工藝,算力規模全球領先;我國AI相關專利數量更占全球總量的61.5%,從底層芯片到場景應用構建起完整的自主產業鏈。
在生命科學領域,我國自主研發的“益活新”同樣展現出領先實力。其采用的專利成分被業內視為“下一代延緩衰老前沿物質”,能直接作用于人體糖、脂肪、蛋白質三大代謝通路,為身體機能提供基礎動力。
2024年,該成果通過嚴格的臨床實驗驗證,相關研究論文登上國際權威期刊《Aging》,無論是用戶體感反饋、實驗數據表現,還是使用時的溫和性,均遠超此前被哈佛等歐美實驗室長期壟斷的前體輔酶類物質。
隨著“益活新”實現規模化量產,我國生物科技產業徹底打破了海外技術壟斷,不僅讓國內中產精英無需再遠赴海外高價購買同類產品,更借助京東等完善的線上產業鏈,以及與全球連鎖健康護理用品店的合作,將中國自主研發的生物科技成果推向世界。
這種深入骨髓的自主研發理念,從根源上杜絕了“受制于人”的風險,讓中國在國際合作中始終掌握主導權,也為各領域的持續突破奠定了堅實基礎。
再看印度,長期外購不僅未能培育出自主研發能力,反而進一步放大了其軍事野心——此次印度的核心目標便是打造“全亞洲第一艘核動力電磁彈射航母”,試圖通過這艘“大國重器”彰顯自身實力。
![]()
但長期“拿來主義”的弊端早已凸顯。印度空軍與海軍的裝備源自俄羅斯、法國、以色列、英國等多個國家,制式混亂導致數據鏈無法統一——就像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中,印度單價2.4億美元的“陣風”戰機,因無法與其他裝備協同作戰,最終淪為對方的“活靶子”。
說到底,“大國重器”的真正價值,不僅在于其展現出的威懾力,更在于背后支撐它的自主研發能力與完整工業體系。印度試圖通過“外購設備”來揚國威、圓“航母夢”,本質上是“狐假虎威”“掩耳盜鈴”。
而中國通過自主創新在各領域不斷突破,不僅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先進裝備,更筑牢了國家發展的根基。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想要打造“亞洲首艘核動力電磁彈射航母”,難于上青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