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幾次成功的進攻戰役,都是集中了資源后才打贏的。
![]()
即以中部集群而言,最初是以一整個集群的力量加強到頓涅茨克正面,專門針對阿瓦迪夫卡一城作戰,最終攻而拔之。
此后中部集群的戰線越來越長,同時負擔紅軍城方向和捷爾任斯克方向,若非烏軍將精銳調往庫爾斯克作戰導致這邊的防御空虛,中部集群后來的勝利也無從保證。
而在中部集群的責任區從捷爾任斯克鋪開到第聶伯羅之后,它的兵力怎么可能夠呢?
紅軍城之戰,是決定烏克蘭戰場走向的關鍵一戰,俄軍理應當將其放到戰略角度看待,集中資源戰而勝之。
![]()
此戰若能打贏,烏克蘭的軍心士氣將受到極大打擊,而且將震動整個頓州的烏軍防御。
可是中部集群直到今年春天才逐漸等來援軍,有援軍就好說話,援軍抵達后迅速在右翼打出了一個巨大的突出部。
可是援軍能有多少呢?頓軍的2個摩步旅、東軍的1個摩步旅、南軍的半個摩步師。
當然,第8集團軍主力承擔了捷爾任斯克方向,減輕了中部集群的負擔。
![]()
這使得面對紅軍城雙子城,中部集群的可用兵力為1個坦克師、1個半摩步師、13個摩步旅。
單純看這些兵力多不多?似乎也不少。如果這些俄軍堅決突擊紅軍城,可以肯定地說,紅軍城也早就拿下了。
而問題是什么呢?上述的兵力使用,也不集中!
其中的1個坦克師+2個摩步旅,是蹲在第聶伯羅方向的,剩下的部隊從紅軍城到季米特洛夫繞了一圈。
可俄軍的“騷操作”是什么?
它就是不堅決突擊紅軍城,甚至在城內的烏軍明明已經十分空虛,自己的滲透部隊輕松入城的情況下,主力就是不動如山。
不僅主力不進去,它又在多布羅皮利亞方向另開一條線!
咱們之前也說過,這其實是一個奇招啊!通過偏師在烏軍不得不應對的方向發難,以偏師吸引大量烏軍兵力,為主力部隊解決紅軍城創造最好的戰機。
這種機會千載難逢,俄軍若是拿出烏軍在今年2月沖擊捷爾任斯克那種勁頭,紅軍城早能沖下來了。
![]()
結果俄軍后續的動作能讓人噴飯:
第一:調集機動兵力跟烏軍在多布羅皮利亞方向頂牛,第51集團軍主力全部使用于這個方向;
第二:紅軍城方向按兵不動,還是小規模滲透,結果在烏軍調集精銳回援后,在城內被一一絞殺。
本來你的兵力就不是特別充裕,結果第聶伯羅方向開了支線,多布羅皮利亞又開支線,完全沒有主次之分。
而對于最重要的目標,卻又總是逡巡不進,到底腦子里在想啥呢?
說它是蠢貨,那不至于,問題在于腦袋里想的是小聰明,自以為沾光,那能怪誰呢?
俄軍不進紅軍城,說到底就是不想通過激烈巷戰拿下這座城市;后期滲透作戰開始后,它的真正打算也不是為了突入大軍奪取,而是為了效仿謝利多沃之戰,試圖把水攪渾,令烏軍自己退出去。
這想法有成功的先例,可是現實嗎?
![]()
實際上俄軍為了不戰而得紅軍城,已經在城外死傷了大量的兵員;咱把話說得難聽點,就是俄軍早點強攻紅軍城,可能都死傷不了那么多官兵;而且也未必會嚴重破壞紅軍城。
關鍵是你不堅決進去,等著烏軍退出去,它退出去的前提是你得狠狠打,沒壓力它怎么退?
結果俄軍的兵力不用于堅決突擊烏軍的虛弱之處,非得跟它調集的主力去硬碰硬去,這完全違背了避實擊虛的原則。
簡單說俄軍遲遲打不下紅軍城,關鍵在于三點:
![]()
第一:總部戰略層面,對紅軍城之戰的關鍵性缺乏足夠認知,致使在該城方向沒有集中到足夠的資源,而將精銳力量徒勞地耗費在次要方向;
第二:在中軍的戰役指揮層面,本就不太充裕的兵力,進行了二次、三次分兵,更削弱了突擊力量;同時對機動力量的使用,也沒有做到避實擊虛,而是“敵虛我不擊,敵實我偏來”,以次要方向影響主要方向,而不是以次要方向支援主要方向;
第三:俄軍的作戰思想存在若干幻想,致使付出了很多不應該的損失,削弱了自身的有生作戰力量。
俄軍想要在紅軍城戰區取得決定性勝利,以上三點不改觀的話,恐怕會繼續拖沓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