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重見天日,上萬件精美絕倫的青銅器、漆木器、金玉器震撼現世。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所體現的音樂、科技、藝術成就,是人類 “軸心時代” 文明的杰出代表,被公認為是20世紀世界最重要的考古發(fā)現之一,為深入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以曾侯乙編鐘、尊盤、鑒缶、九鼎八簋為代表的曾侯乙青銅器,因其精湛的工藝、龐大的數量和獨特的造型,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
![]()
![]()
左 右 滑 動 查 看 目 錄
曾侯乙青銅器種類豐富,涵蓋禮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各個門類,多件堪稱藝術珍品,承載著古人的智慧與技藝,尤以青銅禮器最為突出:尊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被譽為商周青銅器的巔峰之作;九鼎八簋,造型莊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體現出當時高超的鑄造工藝;鑒缶則設計精巧,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這些青銅禮器,集中展現了先秦時期精湛的工藝技術,宛如曾侯乙青銅器皇冠上的明珠,雖歷經歲月,仍散發(fā)著獨特魅力,為我們了解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線索。
曾侯乙青銅禮器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蘊含著豐富的科技信息。從青銅的合金成分到鑄造工藝,從表面的裝飾技法到內部的結構設計,都反映了古代工匠們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藝。通過對這些青銅器的科學研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冶金技術、青銅鑄造工藝、藝術審美觀念以及社會文化背景等。
![]()
![]()
![]()
![]()
![]()
![]()
![]()
![]()
近年來,科技手段在青銅器制作工藝研究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為保護與傳承這些珍貴文化遺產提供了新的方式。現代無損檢測技術、材料分析手段,為全面深入了解青銅器內部結構與制作工藝提供了有力支撐。本書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科技考古視角下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的再研究(17CKG020)” 支持,從科技考古的視角出發(fā),對曾侯乙青銅器展開再研究。
![]()
形 式 創(chuàng) 新
傳統(tǒng)學術論文或科技報告多以文字闡述為主,雖在觀點表達與數據呈現上較為精確,但在展現結構復雜的青銅器時存在明顯不足。讀者往往需依據文字描述在腦海中艱難構建形象,理解過程抽象晦澀,且對專業(yè)知識要求頗高,普通大眾難以理解,極大限制了其傳播范圍。相較而言,本書采用的圖錄形式,以圖片為主,輔以簡潔明了的文字,直觀呈現青銅器信息,一目了然,能夠吸引不同背景與需求的讀者群體。
![]()
體 例 創(chuàng) 新
基于圖錄排版的特殊需求,本書主要依照每件器物在《曾侯乙墓》發(fā)掘報告中的先后順序依次編寫,同時配以對應的器號,便于查閱和對照。每件器物一般先進行整體介紹,使讀者對其形成宏觀認識,隨后從主體到附件逐一詳細說明,最后以工藝線圖收尾。此處的工藝線圖是在傳統(tǒng)考古線圖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增加了附件與主體的連接方式展示,從而更充分地展示器物的工藝特征。
![]()
編 排 創(chuàng) 新
鑒于本書圖片豐富、邏輯關系緊密且層次結構復雜,若采用傳統(tǒng)連線方式對應整體圖與局部細節(jié)圖邏輯關系,雖指示相對明確,但易導致版面雜亂無章、結構繁復凌亂。為此,本書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彩色目視箭頭與彩色線框來關聯(lián)整體圖和局部細節(jié)圖邏輯關系,從而使版面簡潔清晰、結構井然有序。
![]()
術 語 界 定
中國古代青銅鑄造術語在學術界存在使用不統(tǒng)一的現象,為避免歧義,本書對涉及鑄造工藝、附件連接技術、表面裝飾工藝及青銅容器范型表述等相關術語進行了嚴謹界定。同時,關于分析檢測所使用的無損分析儀器,以及圖片表達方式、標記符號等規(guī)定與含義,均在本書凡例部分予以詳細闡釋。
![]()
![]()
![]()
![]()
![]()
![]()
希望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梁,
讓廣大讀者跨越時空的界限,
領略曾侯乙青銅器的獨特魅力,
同時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
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共同推動中國古代青銅器研究的發(fā)展,
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
![]()
![]()
《探古論金 : 曾侯乙青銅器工藝圖解》
ISBN 978-7-03-082663-3
江旭東 主編
定價:398 元
內 容 簡 介
1978年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的發(fā)掘,揭開了先秦時期青銅文明的輝煌篇章。出土的尊盤、鑒缶、九鼎八簋等青銅禮器,以精湛的工藝、復雜的結構、繁復的紋飾,成為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第二次高峰的杰出代表。
本書突破傳統(tǒng)學術報告的限制,首創(chuàng)工藝圖錄形式,對每件器物由整體到局部遞進式分析,以視覺化表達為核心,融合高清圖像、工藝線圖與簡明文字,直觀呈現曾侯乙青銅器的結構特征與制作工藝,兼具專業(yè)性與可讀性。
作為科技考古的創(chuàng)新成果,本書既可為學術界提供嚴謹參考,同時以通俗形式拉近公眾與文化遺產的距離,助力古代工藝的傳承與活化,讓古代青銅文明在現代煥發(fā)新生。
掃 描 二 維 碼 可 購 買 本 書
本文由 王光明 周藝欣 摘編自 江旭東 主編《探古論金: 曾侯乙青銅器工藝圖解》。內容有刪節(jié)、調整。
(審核:孫莉)
![]()
賽博古公眾號
微信號|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學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