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失眠就是晚上睡不著,其實身體早就會發出一些 “信號”。倘若近期你頻繁遭遇這 4 種異常狀況,或許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示:失眠癥或許即將降臨。切莫對此掉以輕心,需多加留意自身健康。
![]()
睡眠節律出問題,身體這些表現藏不住
白天總想閉眼,卻越躺越精神:明明前一晚睡夠了 7-8 小時,白天卻總覺得眼皮重,想趴在桌上瞇一兒。可真的躺下閉眼,腦子反而變得特別清醒,各種小事在心里打轉,躺 10 分鐘比干一小時活還累。這不是單純的 “沒睡夠”,而是身體的睡眠節律開始亂了 —— 該清醒的時候沒力氣,想補覺時卻進入不了休息狀態。
半夜頻繁醒,醒后半小時才能再睡:不是被鬧鐘或噪音吵醒,而是自己突然就睜開眼,一看時間才凌晨兩三點。翻個身想繼續睡,卻怎么也睡不著,數羊、深呼吸都沒用,要熬半小時甚至更久才能再次迷糊過去。一晚下來可能醒兩三次,早上起來感覺身體像沒充電的手機,渾身發沉。
看東西容易走神,反應變遲鈍:平時看書、看手機能專注半小時,現在盯著文字看 5 分鐘就走神,回過神來根本不記得剛才看了啥。過馬路時,明明看到紅燈亮了,腳卻像粘在地上,要愣一秒才想起該停下。這是因為大腦沒得到充分休息,處理信息的速度變慢了。
脖子肩膀發緊,放松不下來:白天沒干重活,也沒長時間低頭看手機,可脖子和肩膀卻像被繩子勒住一樣,摸上去硬邦邦的。晚上躺在床上,想翻個身都覺得費勁,得用手揉半天才能稍微松快一點。這是身體長期處于 “淺睡眠” 狀態的表現,即使躺著,肌肉也沒真正放松。
![]()
臥室里的 “隱形干擾”,可能比熬夜更傷睡眠
很多人覺得只要到點上床,就能睡個好覺,其實臥室里的一些小細節,正在悄悄破壞睡眠。比如枕頭太高或太低,會讓脖子一直處于 “較勁” 的狀態,睡著時雖然沒感覺,但身體會下意識地頻繁翻身,導致睡眠變淺。
仍有人鐘情于開著小夜燈入眠,在他們看來,那一抹微弱的光線,恰似夜的溫柔輕撫,并不會對休憩造成干擾,反倒帶來幾分安心。實際上,即便只是昏暗燈光,也會讓大腦誤判,以為“未到深度睡眠之時”,進而使褪黑素分泌減少。褪黑素堪稱體內“安眠藥”,分泌不足,想要安然入眠便舉步維艱。
此外,若床墊使用經年卻未及時更替,其表面便會變得凹凸不平。如此一來,它便如同睡眠途中的“絆腳石”,阻礙著人們享受安穩好眠。身體為了適應床墊的不平整,會一直保持輕微的緊繃狀態,就像白天站在斜坡上一樣,時間久了自然累得慌。
![]()
白天 “攢” 睡眠,不如學會 “輕休息”
許多人白晝困倦卻強撐,心存 “將覺攢至夜間再眠更劃算” 的想法。然而,這般做法實不可取,它不僅無法緩解困意,反而會致使夜間入眠更為艱難。就像杯子里的水滿了會溢出來一樣,睡眠 “攢” 多了,大腦會自動調整,讓你到了該睡的時間也毫無睡意。
不如試試白天 “輕休息”:坐在椅子上,閉上眼睛,什么都不想,只關注自己的呼吸,每次堅持 5 分鐘。這種休息方式不用躺下來,也不會讓人進入深睡眠,卻能讓大腦短暫 “放空”,相當于給身體 “快充”,既不會影響晚上的睡眠,又能緩解疲勞。
仍有人鐘情于午間趴在桌上午憩一小時,當悠悠轉醒,困意卻如潮水般涌來,較之睡前,困乏之感竟有增無減。其實中午休息 20 分鐘就夠了,超過這個時間,身體會進入 “深睡眠階段”,這時候被叫醒,就像把正在運轉的機器突然關掉,反而會讓人覺得頭暈腦脹。不如把午休時間縮短,換成散步 10 分鐘,新鮮的空氣和輕微的活動,能讓身體更清醒,晚上也更容易入睡。
![]()
如果上面說的這些異常和情況,你已經持續出現一兩周了,別拖著,及時去醫院看看。醫生將憑借專業評估,精準探尋影響睡眠的根源所在。而后,他們會悉心助力你逐步調整,讓你重歸良好的睡眠狀態。須知,優質睡眠絕非 “熬” 之所得,它并非在漫漫長夜的煎熬中降臨。相反,它是在日積月累的良好習慣里,被精心 “養” 育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