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注冊制改革風起云涌,A股卻20次失守3000點,“改革者”最終成了被查者。易會滿的結局,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制度與信任之間的巨大撕裂。
9月6日,一紙通報落下,原中國證監會主席、現任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易會滿,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正在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審查調查。這位在中國金融系統摸爬滾打40年的“草根逆襲者”,從浙江溫州蒼南一路走到“宇宙行”工行董事長,再被推上中國證券監管最核心的位置,卻最終沒能贏下資本市場的信任。
在易會滿執掌證監會的五年間,中國股市經歷了科創板創立、北交所開市、注冊制鋪開、退市機制建立等一系列重大制度變革,但上證指數卻始終圍繞3000點反復拉鋸,甚至多次跌破這一心理關口。而就在他離任不到一年后,市場開始回暖,指數上行千點,這種割裂感引發廣泛質疑。
他是改革者,也是執行者,但當改革沒有兌現市場紅利,當制度沒能換來信任,當“零容忍”最終落在自己身上,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浮出水面:中國資本市場,究竟需要怎樣的監管者?
從中專畢業到宇宙行掌門:金融體制內的“逆襲范本”
1964年,易會滿出生于浙江溫州蒼南縣。1984年畢業于浙江銀行學校,進入人民銀行杭州分行工作,隨后轉入中國工商銀行,從最基層的計劃員做起。他一路在工行系統內部上升,歷任西湖辦事處主任、杭州市分行計劃處處長、江蘇分行行長、北京分行行長,最終成為工行副行長、行長,再到董事長。
在金融圈內,易會滿是少數未出身央行、卻能一步步晉升至“宇宙行”掌門的干部代表。2016年,他接替姜建清出任工行董事長,被媒體評價為“從未脫離一線的實戰型高管”。彼時的工行面臨利潤增速下滑等壓力,而在他執掌下,凈利潤經歷“觸底反彈”——從2016年幾近停滯的0.4%,回升至2018年的4.1%。
他也被視為“懂銀行、敢管賬、能搞技術”的一把手,甚至有媒體贊譽他為“最懂金融的改革者之一”。這種逆襲,給了他巨大的信譽,也讓他成為監管層眼中合適的接棒人選。
改革風暴五年:制度建起來了,信心卻垮下去了
2019年1月,易會滿接替劉士余,出任中國證監會第九任主席。上任之時,A股正處于調整周期,市場對新主席抱有極高期待。彼時的政策信號明確:全面推行注冊制、建立更高效透明的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是監管的核心任務。
在他任內,資本市場迎來密集改革期:
? 2019年,科創板正式開市,注冊制首次落地;
? 2020年,創業板注冊制實施;
? 2021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掛牌;
? 2023年,全面注冊制啟動,IPO審核制度徹底轉軌;
? 同期,退市公司數量顯著上升,中介責任大幅加碼,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的土壤被挖松。
制度之變不可謂不深。但問題也隨之浮現:改革推得很快,市場卻始終沒有跟上。從2019年到2024年,A股先是小幅上揚至2021年3731點,之后便持續震蕩下行,滬指在5年內20次失守3000點,不少散戶資金深套其中。大量IPO排隊、快節奏發行,讓投資者感到“只見企業圈錢,不見賺錢回報”。
更大的諷刺是:公募基金總規模從13.7萬億增至27.6萬億,私募也增長至20.58萬億,但賺錢效應極其有限。流動性承壓、投教滯后、信息不對稱,讓普通投資者對“改革紅利”感知為零。
市場對易會滿的質疑聲漸起。他在多個場合回應:“資本市場的生態構建是長期工程”“不要把希望寄托于一紙文件”。但資本市場需要的是信心,制度沒能兌現紅利,言語就難以托底預期。
從“零容忍”到“被零容忍”:權力夾縫中的落馬邏輯
2024年初,吳清接棒易會滿,市場隨即出現回暖,滬指年內上漲超過千點,股民情緒明顯修復。與此同時,監管政策節奏調整,新股審核收緊,投資者結構改善,一種“風格切換”的信號愈發強烈。
而就在此時,易會滿被查的消息,讓這段改革與市場割裂的“五年”被重新審視。他落馬的具體原因仍未公布,但有幾點值得警惕:
首先是IPO堰塞湖。五年1800多家新股密集上市,市場接連承壓,發行過程中是否存在利益輸送、尋租窗口、項目傾斜,始終是投資者的敏感猜想。
其次是監管權力的“不對稱”。注冊制下,審核放松的背后,是信息披露的強制強化,但中介機構盡職調查是否到位、發行材料是否摻水、監管是否雙標,一旦出現“選擇性執法”,市場信任瞬間崩塌。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易會滿曾在任內強調“一案雙查”,主張在金融風險背后深挖腐敗鏈條。如今他本人卻成為“金融反腐”的樣本,其落馬也恰好發生在金融系統全面推進“強穿透監管”的關鍵期。
他沒有等來牛市,卻等來了反腐調查。在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長河中,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節點。
落馬之后,我們該反思什么?
易會滿被查,不意味著他在制度設計上的全部否定。他確實推動了中國資本市場向注冊制方向邁出關鍵步伐,也在推進退市、整頓私募、凈化市場生態方面做出努力。但他未能兌現的,是投資者的回報預期,是市場的信任,是改革紅利的最終落地。
中國股市不能只是“融資工具”,它必須同時承擔起“投資回報”的功能。若只管企業圈錢、不管投資者賺錢,久而久之,制度就會淪為空轉,信心將無以為繼。
資本市場改革是一場信任工程,不僅靠文件、規則和制度,更靠執行的公信力、監管的透明度和收益的可感知。
易會滿的落馬終結了一個周期,但新的周期已經開啟。監管系統如果想真正構建成熟市場,就必須以此為戒,把“制度能力”轉化為“市場信任”,讓改革不只是“架構重塑”,更是“信心重塑”。
結尾一句話:
改革者落馬,但市場不能再失望。資本市場不能總讓制度走在投資者前面,也不能再讓信任在跌破3000點的聲音中,一次次歸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