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樹要修枝,人要修心,娃要修教”。
當爹媽這事兒,說輕松也輕松,每天陪孩子吃喝拉撒;
但說難也難,最難的不是熬夜哄睡,不是換尿布洗奶瓶,而是有時候孩子隨口的一句提問,能讓你當場石化,臉紅得比猴屁股還要亮。
比如:夫妻倆在臥室里來個“小親熱”,沒想到門突然“哐”地推開,小家伙眼睛亮晶晶地盯著,還好奇問:“爸爸你為什么要壓著媽媽?”
更離譜的還有孩子盯著衛生間垃圾桶,皺著小眉頭,突然問:“媽媽,你流血啦?是不是摔疼了?要不要去醫院?”那一刻,媽的心都要被小手揪碎了,嘴里還得裝鎮定,胡亂敷衍一句:“啊,這個呀,沒事兒,就是……媽媽感冒啦。”結果,孩子愣是沒信,還追著問:“可感冒不是流鼻涕嗎?怎么流血呢?”
![]()
別笑,這種尷尬場景幾乎每個家里都會上演。
娃從兩三歲開始,好奇心就跟打了雞血似的,見什么問什么,想到哪說哪。更尷尬的是,有時候男孩突然跑過來說:“媽媽,我的小JJ站起來了,好奇怪哦。”聽完是不是心里一緊?
家長先別慌、先別急,這個時候往往是對孩子開展“性教育”最好的時候。而且娃這些“難以啟齒”問題,父母別敷衍、別亂回答,因為答錯后果很嚴重。
01“性教育”越早越好
很多家長一聽“性教育”就皺眉,覺得這詞太露骨,甚至害怕孩子太早接觸會“早熟”。但真相是,孩子的世界根本沒有我們大人腦子里那些亂七八糟的“顏色”,他們只是想知道“我是誰”“我的身體怎么變化”。
你不說,他也不會就此放下,而是會去別的地方找答案,比如問小伙伴、上網亂搜、甚至自己瞎琢磨。到頭來,你越遮掩,反而越可能把孩子推向危險。
我特別認同一句話:“你嫌性教育太早,壞人可不會嫌你孩子太小。”
新聞里多少案例,孩子因為缺乏保護意識,被人騙了、甚至受了傷害。家長原本想用“不告訴”來當保護,結果恰恰變成了最大的漏洞。
而性教育真正的核心,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教他們:
- 知道自己的身體構造,懂得隱私部位。
- 學會拒絕別人不當的觸碰,勇敢說“不”。
- 理解尊重別人的界限,不侵犯他人。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最科學的常識,最基本的自我保護。
![]()
02 孩子問得尷尬,家長該怎么答?
孩子三歲以后,開始對身體和性別有強烈興趣。
比如洗澡的時候,男娃常常一邊玩水一邊揪自己小雞雞,還樂呵呵地問:“為啥它會變大呀?”聽起來好笑,但這是他們探索自我的必經階段。
這個時候,家長千萬別一巴掌拍開,也別嚇唬他“再摸會掉”,那樣只會讓孩子產生羞恥感。更合理的說法是:“這是你身體的隱私部位,只能私密空間看,不能在公共場合看,同時要保護好它,不要隨便傷害它哦。”既立規矩,又不傷孩子好奇心。
再比如,娃盯著媽媽衛生巾問“為什么會流血”,你可以說:“這是媽媽身體每個月都會有的小信號,說明媽媽準備好了讓寶寶住進肚子里的小床,如果沒有寶寶要來,這個小床就會自己清理掉。”這樣一解釋,孩子聽得明明白白,還不會留下恐懼。
國外有個印度爸爸特別聰明,他用種子來做類比。孩子問“寶寶怎么到媽媽肚子里去”,他就說:“就像小種子種到泥土里,慢慢會發芽長大。”既形象,又不尷尬。我們完全可以學這種方法,把復雜的事,用孩子能懂的語言轉化出來。
![]()
辣媽語錄:
孩子的問題,看似天真搞笑,其實背后都埋著一顆小種子。
你認真去回答,它會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你一味回避,它可能長成歪枝斜杈。
性教育,從來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作為父母,我們不能總想著“孩子還小,等大點再說”,因為危險不會等,壞人不會等。
真正的保護,不是讓孩子一無所知,而是讓他們擁有翅膀和尖刺:既能飛得遠,又能懂得自我保護,更能學會尊重別人,你說對嗎?
你說幾歲開始給孩子開展相關教育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