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國務院正式印發了《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首次系統性地提出人工智能與科技、產業、消費、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這六大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目標: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的應用普及率要超70%;到2030年,人工智能要全面幫著高質量發展,應用普及率突破90%;到2035年,要全面邁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新階段。
國家層面意見的出臺意味著,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前沿科技,而是成為基礎性科技力量,走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機里的智能推薦,大到工廠里的自動化生產線,都離不開AI技術的支撐。而要了解AI領域的最新動態、行業方向,每年各地舉辦的智能產業大會就是一個重要窗口。
![]()
今年8月底,2025第十四屆中國智能產業大會和吳文俊人工智能創新大會一起,在江蘇常州拉開了帷幕。這場大會之所以受關注,正是因為它回應了一個行業核心命題:AI如何從論文和實驗室中走出,真正落地生根、創造價值。
我們不妨借這場大會,深入思考:宏大的政策目標如何拆解為一個個可執行的項目?AI技術又該怎樣切實地賦能制造業、醫療、教育等行業,解決真問題、帶來真效益?
![]()
中國智能產業大會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與其他行業峰會“定居”北上廣不同,智能產業大會14年來一直堅持一個獨特的辦會思路——“一年一城”。不是固定在某個城市,而是每年主動走進一座產業特色鮮明的城市,和當地的實際需求對接融合。
這也是為什么每一年的大會都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科技風味。在廈門辦的時候,大會依托人工智能專利超1.2萬件的產業基礎,推動金磚國家創新基地建設;在杭州辦的時候,大會通過論壇吸引超數家科創企業簽約,強化長三角人工智能生態圈建設。這種走到一線的巡回模式能把高校里的科研成果、企業里的技術需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串起來,讓實驗室里的想法真正落地到實際場景中。
就拿過去這些年的數據來說,大會已經推動了超千項AI成果轉化。曾獲得2024年度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特等獎的京東“多模態交互式數字人關鍵技術及產業應用”項目已大規模商業化,至今為止服務9000多家商家,累計為商家帶來銷售增量超140億元。
今年在常州的這場大會,更是踩在了政策和產業的關鍵點上。國務院剛發布《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鼓勵AI和制造業、醫療、交通等領域深度結合,而常州本身就是全國有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在新能源汽車、機器人、高端裝備等領域有扎實的基礎。
![]()
據悉,現場大咖云集、干貨滿滿,大會匯聚了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學者,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海榮,中國工程院院士唐佩福等。戴瓊海院士為大會致辭,徐宗本、鄭海榮、唐佩福三位院士分別就自己的專業領域做了主題演講。
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企業代表聊的不只是純技術,更多是AI如何服務本地產業這類實際問題。大會設置了15場專題會議,涵蓋基礎模型、多模態融合、智能駕駛、智慧物流、智慧醫療、智能康養等眾多領域。在這里,不僅有學術大咖、商業領袖的分享,還有能實際對接落地的產業資源。
![]()
以工業具身智能專題為例,鐘樓區科協、微億智造上海產研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賽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當場完成常州工業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及產業配套基金戰略合作簽約,直接為參會企業鋪好了“技術落地、資本加持、產業鏈整合”的路徑。
這種開會即對接、對接即落地的節奏,正是現在AI產業需要的。
![]()
與中國智能產業大會一同舉辦的還有吳文俊人工智能創新大會。
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可能有些讀者沒聽過,但在AI圈里,它的分量很重,被稱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
顧名思義,該獎項是以我國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吳文俊院士的名字命名的。20世紀70年代,他提出了用計算機自動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打破了國際上對AI自動推理的認知局限,直到現在還在影響著AI算法的研究。為了傳承他的學術精神、激勵更多青年才俊投身AI領域,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在2011年發起了這個獎項。
目前,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已開展十四屆評審活動,共授予了683個單位及行業機構、497個創新成果和項目。
今年,第十四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共頒發了53個獲獎項目及個人。獲獎項目中,超過半數直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并取得突破性進展,涵蓋大模型、腦機接口、數字人、無線傳感、醫學成像等多個領域。
這么多年來,吳文俊獎選出的成果,很多都成了AI行業的標桿。比如,百度的“知識與深度學習融合的通用對話技術及應用”項目已應用于智能音箱、智能手機等5億設備,服務超過10億用戶。
![]()
今年的獲獎名單則更像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AI領域發展的鮮明特征:基礎研究更受重視,技術應用與產業融合加速,并且更加關注社會價值。
一方面,獎項更加青睞能直接服務實體產業的高尖技術,如高端裝備智能協同、智能無線傳感等具有硬核科技特質、能解決實際物理世界難題的成果。AI技術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與實體經濟和高端制造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獲獎名單也折射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面向高位截癱的腦機接口技術、高分辨醫學成像等獲獎項目旨在幫助那些因嚴重神經損傷而失去與外界交流能力的患者。AI技術越來越多地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和社會福祉。
不難看出,能拿到這個獎的,要么是像“可信感知雙模編解碼”這樣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硬核發明,要么是像“醫學成像與智能分析”這樣惠及千萬患者的民生成果。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榮譽象征,參賽者一旦獲獎,不僅能讓團隊的研究成果受到高校、企業、政府部門的認可,更可能帶來后續的政策支持、資本關注。
可以說,看吳文俊獎的獲獎名單,就能大致了解我國AI技術在基礎研究、應用落地等方面的最新進展,它就像一個風向標,告訴大家AI領域哪些方向值得關注、哪些技術有潛力。
![]()
最后聊聊常州這座城市的智能化魅力。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這次大會會選在常州?
其實常州和AI的緣分很早就開始了。近年來,常州一直在推進制造業的智改數轉,用AI、大數據這些技術改造傳統工廠。比如,中天鋼鐵已實現無人料場、能源集控、機器人作業等20余個關鍵場景的應用落地。在中天鋼鐵特鋼PSM萬能軋機車間,“工業設備智能檢測”AI大模型通過部署上百個無線智能傳感器,可捕捉設備0.01毫米級的微小振動,還能實時回傳溫度、振幅等12類運行參數,大幅提升了車間作業效率。
這次大會期間,西太湖(常州)人工智能國際社區正式啟用。
![]()
這個社區的設計很有講究,是“3+6+X”的創新生態體系。
“3”是三個核心支撐,和清華大學合作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專門研究生物醫藥和視覺傳感;由院士帶頭的通用決策智能研究所,主攻AI決策領域;還有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創新基地,能夠整合全國的AI資源。“6”是六個服務平臺,不管是企業需要的算力支持、數據服務,還是人才培養、金融幫助,這里都能覆蓋到。“X”則是根據常州的產業需求,在新能源、醫療、智能網聯汽車這些領域,打造AI應用的標桿項目。
目前,該社區已經落地了20多家AI企業,吸納50多位高層次人才,之前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亞利耶·瓦謝爾也加盟了這里的研究院,要把AI用到醫療和生物領域。
![]()
可見,常州不是在跟風做AI,而是真的在搭建一個讓AI落地、成長的生態。
其實不管是這場大會,還是吳文俊獎,或是常州的AI社區,本質上都是在回答一個問題:人工智能怎么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生活和產業?
從《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里的方向指引,到大會上的技術對接,再到地方上的生態搭建,這些環節環環相扣,共同推動著AI從實驗室走向生活場。
對于我們普通讀者來說,了解這些動態,不只是看個熱鬧,而是更深切地了解身邊正在發生的科技變化。也許再過幾年,醫院已經引入了能智能分析診斷的AI系統,工廠車間也布滿了AI質檢系統等機器。而這些變化的起點,可能就藏在今年常州的這場大會里。
移步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官網,了解更多活動。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