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低頭看著自己的雙手,觸摸著堅實的皮膚,感受著心臟規律的跳動時,大概率會認為 “我” 是一個由血肉、骨骼、器官構成的 “實體”—— 有確定的形狀、固定的質量,能清晰地感知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邊界。但如果深入到微觀世界,用量子力學的視角重新審視 “自我”,你會發現一個顛覆認知的結論:你眼中的 “實體” 自己,本質上只是一系列復雜的波動疊加。
![]()
這并非哲學層面的抽象比喻,而是被無數實驗證實的物理事實。
要理解 “人是波動”,首先要從構成人體的基本單元 —— 粒子說起。我們知道,人體由細胞構成,細胞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而原子則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在經典物理學中,這些微觀粒子(如電子、質子、中子)被視為 “實心小球”,有著明確的位置和運動軌跡,就像宏觀世界里的乒乓球或玻璃珠。
但 20 世紀初的 “雙縫干涉實驗”,徹底打破了這種認知。
![]()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科學家讓電子依次通過帶有兩條狹縫的擋板,若電子是 “實心小球”,那么在擋板后方的屏幕上,應該只會出現兩條與狹縫對應的亮紋。但實驗結果卻令人震驚:屏幕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 “干涉條紋”—— 這種現象只有 “波” 才會出現(比如水波通過雙縫后,兩列波會相互疊加,形成干涉條紋)。
![]()
更神奇的是,即使每次只發射一個電子,只要實驗持續足夠長時間,屏幕上依然會出現干涉條紋。這意味著,單個電子似乎 “同時通過了兩條狹縫”,并與 “自己” 發生了干涉 —— 電子既具有粒子的 “顆粒性”,又具有波的 “波動性”,這就是量子力學中的 “波粒二象性”。
后來的實驗進一步證實,不僅電子,質子、中子乃至原子、分子(比如由 60 個碳原子構成的 “富勒烯”),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
而構成人體的所有粒子,本質上都是這種 “既是粒子又是波” 的存在。你身體里的每一個電子,每一個質子,都在以特定的頻率 “振動”,以波的形式與周圍的粒子相互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你身體的微觀層面,更像是一片 “粒子海洋”,也是一片 “波動海洋”。
或許你會疑惑:既然微觀粒子是波動,為什么我們看到的自己卻是 “實心” 的?這是因為粒子的 “波動性” 會隨著質量的增大而減弱,宏觀物體的波動效應極其微弱,難以被直接感知。
![]()
比如,一個質量為 100 千克的人,其對應的 “物質波波長” 約為 6.6×10^-37 米 —— 這個長度比原子核的直徑(約 10^-15 米)還要小萬億倍,我們根本無法用任何儀器觀測到。但這并不意味著波動不存在,只是它的效應被宏觀尺度 “掩蓋” 了。就像遠處的聲波,雖然你看不到空氣的振動,卻能聽到聲音 —— 波動的本質從未消失,只是呈現形式不同。
除了構成人體的粒子具有波動性,你與世界的互動,本質上也是波動的傳遞與疊加。你呼吸的空氣,是分子以波的形式運動形成的氣流;你看到的光線,是電磁波(光波)進入眼睛后,被視網膜轉化為神經信號;你聽到的聲音,是聲波振動耳膜產生的感知;甚至你身體內的化學反應、神經信號傳遞,本質上都是粒子間波動的相互作用 —— 比如神經遞質分子通過波動擴散到突觸間隙,電子通過波動在神經元細胞膜上傳遞電信號。
![]()
更宏觀來看,你身體的每一個器官、每一個系統,都在以特定的 “頻率” 運行,形成獨特的波動。比如,心臟跳動的頻率約為每分鐘 60-100 次,對應著血液循環的波動;腦電波的頻率約為 0.5-30 赫茲,不同頻率的腦波(如 α 波、β 波、δ 波)對應著不同的意識狀態(清醒、睡眠、專注)。這些宏觀層面的波動,本質上都是微觀粒子波動的 “集體表現”—— 就像海浪是水分子波動的集體表現,你的心跳和腦波,也是身體內無數粒子波動疊加后的宏觀結果。
“人是波動” 的認知,還能幫助我們理解一些曾經難以解釋的生命現象。比如,中醫理論中的 “經絡” 和 “氣血運行”,一直因缺乏解剖學上的 “實體結構” 而被質疑。但從波動的角度看,經絡可能就是身體內粒子波動的 “傳播通道”,氣血的運行則是波動能量的傳遞過程 —— 就像電路中沒有 “實體” 的電流,卻能傳遞電能,經絡中也可能沒有 “實體” 的管道,卻能傳遞波動能量。雖然這一猜想尚未完全證實,但為理解傳統醫學提供了新的物理視角。
當然,承認 “人是波動”,并不意味著 “自我” 的存在失去了意義。
![]()
相反,它讓我們以更宏大的視角看待 “生命” 與 “宇宙” 的關系。你身體里的波動,與陽光中的光波、空氣中的聲波、地球磁場的磁場波,甚至遙遠恒星發出的電磁波,本質上都是宇宙中能量與信息傳遞的形式。你從宇宙中獲取波動(如陽光、食物中的化學能),又通過呼吸、輻射等方式向宇宙釋放波動 —— 你既是波動的 “接收者”,也是波動的 “發射者”,與宇宙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能量循環。
當你下次再思考 “我是誰” 時,不妨試著跳出 “實體認知” 的局限:你不是一堆靜止的 “血肉骨骼”,而是由無數微觀波動構建的 “動態系統”;你與周圍的世界,不是相互獨立的 “實體”,而是不同波動相互疊加、相互影響的整體。這種認知或許會讓你感到渺小 —— 因為你只是宇宙中無數波動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會讓你感到與宇宙的緊密聯結 —— 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都是宇宙波動的一部分,都在參與宇宙的演化。
“你其實只是波動”,這不是對 “自我” 的否定,而是對 “自我” 更深刻的解構與重構。它提醒我們,生命的本質是動態的、聯結的、充滿可能性的 —— 就像波可以跨越障礙、相互疊加,生命也可以在與宇宙的互動中,不斷拓展存在的邊界,書寫更豐富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