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女婿梅殷,乃是極有爭議的一位人物,有人說他是首鼠兩端的小人,有人說他是背叛建文帝的叛將,也有人說他是阻止朱棣南下的建文忠臣。他本是朱元璋最為寵愛的一位駙馬,朱元璋曾多次囑咐其輔佐太孫朱允炆,然而率兵鎮守淮安的他卻坐視朱棣攻破南京,最終更是落下個被擠下橋落水而死的下場。
![]()
朱元璋最寵愛的駙馬,多次囑咐其輔佐建文
梅殷,字伯殷,元末明初河南夏邑人,乃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的從子,《明史》稱其“天性恭謹,有謀略,便弓馬”,倒也算得上是文武雙全。朱元璋在見到梅殷后,對其很是喜愛,后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將寧國公主下嫁梅殷,封其為駙馬都尉。
![]()
寧國公主雖然是朱元璋的第二個女兒,但卻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嫡長女,自幼便深受朱元璋的疼愛,朱元璋能夠將寧國公主嫁給他,足見對梅殷的喜愛。在成為朱元璋的女婿后,梅殷依舊盛寵不衰,《明史》對此有載,“太祖十六女諸駙馬中,尤愛殷。”
后來,梅殷出任山東學政,在任期間兢兢業業,讓朱元璋很是滿意,朱元璋還曾為此專門下詔予以褒美,稱其精通經史,堪為當世“儒宗”。眼見皇帝都對梅殷如此看重,朝中大臣們哪敢怠慢,因此也都對梅殷十分尊敬。
![]()
朱元璋隨著年歲漸長,為了給后世子孫鋪平道路的他,開始大肆屠戮功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布《昭示奸黨錄》,以伙同胡惟庸不軌罪,處死韓國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等開國功臣,當時梅殷的從父梅思祖已經去世八年,但仍遭到“胡惟庸案”的牽連,包括其子梅義在內大批家人被殺。梅殷因為只是梅思祖從子,且又是朱元璋的女婿,這才免受牽連。
然而,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就在他以血腥手段為子孫鋪路之際,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卻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去世了,這讓朱元璋悲痛欲絕。同年九月,年僅十六歲的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而此時留給朱元璋培養朱允炆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
朱元璋晚年,眼見皇太孫朱允炆“仁弱”,而諸藩王強盛,于是常常私下里叮囑梅殷,將來要好好輔佐太孫(《續英烈傳》稱梅殷奉遺詔輔政)。然而,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后,卻開始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曾經極為受寵的梅殷,反而受到了冷落。
鎮守淮安拒絕借道,卻又坐視朱棣攻破南京
建文元年(1399年),“靖難之役”爆發,朱允炆先以老將耿炳文為主帥,但卻敗于“滹沱河之戰”,朱允炆遂又改以曹國公李景隆為主帥,結果又在“白溝河之戰”中慘敗,六十萬大軍損失殆盡,朱允炆又以在“濟南之戰”中擊敗朱棣的盛庸為主帥,盛庸先在“東昌之戰”中擊敗朱棣,卻又在“夾河之戰”中戰敗,此后雙方陷入糾纏之中。
![]()
建文三年(1401年)冬,朱棣放棄與盛庸、平安等人的糾纏,率軍長驅南下直奔京師。朝廷聞訊,于同年十二月任命駙馬都尉梅殷為總兵官,率重兵北上鎮守淮安。
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朱棣與朝廷主力決戰于靈璧,朝廷軍隊先勝后敗,幾乎全軍覆沒,左副總兵都督陳暉、右副總兵都督平安、右參將都督馬溥、都督徐真、都指揮孫成等三十七員將領,以及禮部侍郎陳性善、大理寺丞彭典明、欽天監副劉伯完、指揮王貴等一百五十名朝廷大臣皆被俘虜,左都督何福單騎逃走,盛庸率軍退守淮河。
![]()
“靈璧之戰”后,朝廷在長江以北的能戰之軍,便只剩下了駐守淮安的梅殷。然而,梅殷自從率軍抵達淮安開始,便始終擺出一副守勢,“悉心防御,號令嚴明”,絲毫沒有出戰的跡象。
見此情形,朱棣一時間也搞不清楚梅殷的立場,于是派遣使者前去拜見梅殷,以前往南京向朱元璋進香為由向其借道,梅殷回答說,“進香之事,皇考有禁令,不遵守者便是不孝。”
朱棣聞言大怒,又寫信給梅殷說,“如今我興兵清君側,乃是順應天命,非人力所能阻。”
梅殷看罷朱棣來信,卻命人將使者的耳朵和鼻子割了下來,并說道,“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為燕王講講什么叫作君臣大義。”
![]()
梅殷雖然軟硬不吃,堅決不肯借道給朱棣,但卻依舊擺出一副死守淮安的架勢,而絲毫沒有出兵阻止朱棣的跡象。朱棣見此情形,于是率兵繞過淮安繼續南下,擊敗盛庸迫使其退往長江,揚州、高郵等地皆不戰而降,朱棣率兵自瓜洲渡江后,一路勢如破竹直抵南京城下。
六月十三日,負責鎮守金川門的朱橞和李景隆開門迎降,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日,朱棣拜謁明孝陵,即皇帝位,而此時的駙馬梅殷,依舊在淮安“堅守不出”。
口出怨言被流放遼東,回京朝見卻落水溺亡
雖然史料并未記載梅殷始終堅守淮安的原因,但個人認為他這明顯是存了坐觀成敗的心思。若是朝廷勝了,奉命堅守淮安的他不僅完成了任務,而且還有拒絕朱棣借道之功,自然不會被問罪;若是朱棣勝了,他也并沒有與朱棣交戰、阻其南下,而且由于其手握重兵,剛剛奪取皇位的朱棣必然還要招攬于他。
![]()
或許在梅殷看來,只要自己堅守淮安,不論朝廷和朱棣誰勝誰負,自己都不會輸。
朱棣或許也是看穿了梅殷的這點小心思,因此在即位稱帝后,他并未下達詔書,對手握重兵的梅殷予以安撫招攬,而只是找到妹妹寧國公主,逼她修書將梅殷叫回京城。
在朱棣的逼迫下,寧國公主咬破手指,給梅殷寫了一封血書。梅殷看了妻子的來信,卻是惺惺作態的慟哭不止,又向使者詢問建文帝的去向,使者回答說“死了”,梅殷聞言又是一陣痛哭流涕,?涕泗橫流地道,“君亡與亡,君存與存”,見到無人搭理自己,梅殷只好又自我安慰道,“我姑且忍耐之”,然后便灰溜溜的跟著使者回到了京城。
![]()
梅殷回到南京后,朱棣親自接見了他,并頗有些挖苦的說道,“駙馬勞苦。”
聽到朱棣這略帶戲謔的口吻,被看穿心思的梅殷也有些不好意思,于是略顯尷尬地回道,“勞而無功。”朱棣聞言,大為無語。
朱棣對于梅殷這種首鼠兩端的做法十分不恥,因此在奪了其兵權后,便將他扔到了一邊置之不理。梅殷見朱棣對待自己竟然是這種態度,心想若不是自己按兵不動,你朱棣豈能如此輕易奪取京城、即位稱帝,因此難免經常有忿忿不平的言論和神態,這讓朱棣對其更為憎惡。
![]()
永樂二年(1404年),已經坐穩皇位的朱棣,開始清算那些“易主叛變”的叛徒,都御史陳瑛上奏梅殷暗中培養死士,并與女秀才劉氏勾結,詛咒朱棣。朱棣借機讓戶部核定公、侯、駙馬、伯的儀仗人數,又派錦衣衛將梅殷及其家人送往遼東。此前開門迎降的曹國公李景隆,也于同年遭到彈劾,先被罷免,后被圈禁。
永樂三年(1405年)十月,梅殷入朝,然而在經過笪橋時,卻因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的擁擠,被擠落橋下,落入水中不慎溺死,事后二人上奏稱梅殷投水自盡。后都督同知許成揭發此事,梅殷仆人瓦剌灰也證實梅殷是被兩人所殺,朱棣于是下令將譚深、趙曦斬首,抄沒其家,并派遣官員辦理梅殷的喪事,謚號榮定,又封許成為永新伯。
![]()
寧國公主聽說梅殷死訊,認定是朱棣殺了他(《明史紀事本末》也記載譚、趙兩人曾辯稱,是受朱棣指使所為),于是找到朱棣,扯著朱棣的衣服大哭,問駙馬安在,朱棣回答說,“我已經幫你查辦賊人了,你不要再為難自己了。”
不久,朱棣封梅殷的兩個兒子為官,其中梅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梅景福為旗手衛指揮使,又賜書給寧國公主,“駙馬梅殷雖有過失,但兄長因其乃是至親并未追究。聽說他溺死后,我非常懷疑,后都督同知許成來報,我已將謀害之人處死,特向妹妹報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