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國遠征軍老兵的回憶錄里,記下了1944年騰沖戰場上的一幕:硝煙還沒散盡,士兵們把日軍聯隊長藏重康美的尸體,以跪姿埋進了焦土。這個帶著強烈象征的動作,成了那場血戰的注腳——中國軍人用鮮血奪回了滇西古城,也讓侵略者為罪行付出了代價。沒人能想到,幾十年后,這樁本該沉在歷史里的往事,竟掀起了新的波瀾。
![]()
從1972年開始,日本方面就一次次通過外交渠道找騰沖縣政府,想把藏重康美的遺骸帶回去。最近一次來函里,日方甚至提出,愿意投資3.5億元修高速公路,換遺骸回國。這樣的提議,讓人忍不住想問:歷史的傷痛、民族的尊嚴,難道是能拿金錢衡量的嗎?騰沖縣政府給出了第七次答案——一封措辭堅決的拒絕函。這個選擇背后,裝著一座城的集體記憶,藏著一個民族刻進骨子里的歷史傷口。
![]()
騰沖人對這段歷史,記得太清楚了。1942年日軍占了騰沖,接下來的兩年,這座古城遭了大罪。史料里寫著,騰沖戰役中,中國遠征軍傷亡超過1.8萬人,殲滅日軍6000多人,城里的房子全毀了,老百姓四處逃難。放到全國來看,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3600萬。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碎掉的家,是一段段永遠好不了的疼。
更讓騰沖人放不下的,是戰后日本政府對歷史的態度。教科書改來改去、政客去靖國神社參拜、否認南京大屠殺、把侵略說成“進出”,這些事就像一遍遍在撕已經結痂的傷口。一個連歷史都不敢正視的民族,怎么配得到真正的原諒?騰沖人的拒絕,從來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守著歷史的真相,不想讓犧牲的人白死。
![]()
從歷史教育的角度看,騰沖縣政府的決定太有意義了。一邊是物質利益,一邊是歷史原則,他們選了后者。這比任何課本都教得明白:民族尊嚴不能賣,歷史真相不能換。這種堅守,打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口號。它告訴所有人,有些原則得攥緊了,有些底線碰都不能碰。
可能有人會說,都過去這么多年了,就不能寬容點嗎?這話得放在大歷史里看。寬容從來不是單方面的遺忘,得建立在真誠的反省上。日本要回遺骸本身不算錯,但把這事和錢綁在一起,就讓人懷疑動機了——到底是真的想“接回”戰犯,還是想拿利益換歷史的“模糊處理”?歷史要和解,得雙方都使勁,要的是真心的懺悔,不是功利的交換。
![]()
騰沖的選擇,也照出了中國人歷史觀的變化。國家強了,民族自信提上來了,大家不再把經濟利益當成頭等大事,反而更在意守護精神上的東西。這種轉變挺有深意的,說明民族意識醒了,看歷史也更成熟了。某種程度上說,騰沖人的堅持,就是一個民族對歷史的尊重,對未來的負責——不能讓前人的血白流,也不能讓后人忘了疼。
整個事里,最讓人感慨的,大概是歷史和現實擰在了一起。那個跪埋在騰沖土里的日軍軍官,早就是歷史的一部分了;可今天為了他的遺骸爭論,倒成了檢驗大家歷史觀的一塊試金石。騰沖人用選擇告訴我們:記住歷史,不是為了接著恨,是為了珍惜現在的和平;守住原則,不是不肯往前走,是為了走得更直、更穩。
![]()
在這個凡事都想用錢衡量的時代,騰沖的拒絕特別珍貴。它提醒我們,有些價值比錢重要,有些記憶得一代代傳下去。就像當地一位老人說的:“我們可以原諒,但絕不能忘記。”這話里,有騰沖人的心聲,也有一個民族對待歷史的智慧。歷史的真相得守著,民族的尊嚴得護著,這不光是騰沖的選擇,更該是所有人的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