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年韓寒導演的電影《后會無期》,取景就在浙江的東極島上。當時,島上清澈湛藍的海水和美輪美奐的風景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2025年電影《東極島》的熱映,讓一段塵封83年中國東極島漁民無私援助英軍的歷史,重新回到了公眾的視野。但真實的歷史事件本身,比電影屏幕的劇情還要精彩。
![]()
東極島與電影淵源
現在,我們看到電影背后一段歷史事實的原型,那就是1942年10月1日,中國浙江東極島的漁民冒死救了日本“里斯本丸號”幸存的384名戰俘,并安置在島上。
電影敘事到此為止,但真實的歷史比電影劇情還要驚險。歷史上漁民的救援活動比沒到此結束。兩天后,日軍知道是漁民救助了這些英軍戰俘,就出動艦艇和轟炸機,圍困島嶼,隨即登島進行一番搜捕。在日軍屠村的威脅下,英軍戰俘流露了紳士風度,主動站出了保住漁民的性命。
之后,一共有381 英軍戰俘又被日軍逮捕。但其中三位英國軍人藏在島上的洞里,躲過了日軍的搜查,在漁民的掩護下,穿越了日軍的封鎖線,輾轉千里抵達了國民政府的戰時陪都—重慶,首次向世界揭露了日軍虐殺戰俘的暴行,揭開了日本在里斯本丸號事件上偽善的面孔,讓日軍的暴行昭然于天下。今天,本文就講述東極島這三位幸存英國人,千里迢逃生的歷史。
![]()
這三位幸存的英國人,分別是:
法倫斯(Theodore Fennessy):英國皇家海軍中尉。
伊文斯(Edwin Evans):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高級經理,也有資料稱其為香港煙草公司的商人。
詹姆斯頓(Johnston):英國政府駐港外交官員,是個 “中國通”,二戰前就是英國駐香港大使館(或政府辦事處)的高級外交官。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這三人就在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工作和生活。可是,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數小時后,為了迅速打開中國大陸通向東南亞的交通要道,就進攻當時英國的殖民地香港。
![]()
二戰時候的香港
香港淪陷,戰俘之殤
當時香港的總統楊慕琦爵士(Sir Mark Young)率領香港的守軍(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以及香港義勇軍) 奮勇抵抗。日軍憑借積蓄的兵力,發起了猛烈的進攻,香港守軍最終在孤立無援,以及制空權盡失的情況下,經過了十八天的拼死抵抗,最終在12月25日下午宣告投降,這一天因此被稱為香港的“黑色圣誕節”。
日軍占領香港,香港淪陷,標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暫時結束,開啟了長達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本占領期。
香港淪陷之后,于是有超過11,000名盟軍官兵和平民淪為戰俘。根據眾多幸存者回憶,他們被日軍驅趕到九龍半島的深水埗軍營、港島的赤柱拘留營、赤柱營,環境相當惡劣,缺水缺糧,疾病(痢疾、瘧疾)橫行。
![]()
而本文講述的三位英軍戰俘,法倫斯、伊文斯、詹姆斯頓,就在這之后經歷了一系列悲慘遭遇,都被關進了日本的戰俘營中。在1942年9月27日,日軍用刺刀,逼著1816名英軍戰俘上了“里斯本丸”號,也包括這三位英國人。
里斯本丸號事件起因
里斯本丸號原本是日本從巴西征用的一艘客貨船,日軍對這一艘貨船做了舷窗焊死、船艙封閉、移除所有戰俘運輸標識的三重改造,并且懸掛日軍軍旗,偽裝成軍用運輸艦。
在里斯本號上,這些英軍戰俘被日軍關進了狹小的船艙,通風極差,悶熱潮濕的環境彌漫著霉味和汗臭,導致許多人呼吸困難。英軍戰俘只能吃少量發霉的米飯和渾濁的水,在海上經常饑餓干渴。日軍對待戰俘非常粗暴,稍有不從就遭遇打罵,或者無辜體罰。
![]()
當里斯本丸號航行在中國東海舟山群島的東極島海域時候,被美軍潛艇“鱸魚號”發現,由于船上沒掛上戰俘標志,美軍誤認為是日本的軍用船,于是發射了四枚魚雷,第三枚精準擊中船尾,導致海水瘋狂涌入船艙,船只沉沒。
日軍救援船抵達,卻僅接走日本船員,并用木板封死戰俘艙口,想把這些英軍戰俘活活淹死。當戰俘砸開艙門逃生時,日軍竟用機槍掃射海面。幸存者丹尼斯·莫利回憶:
“日軍站在旁邊船上,看著我們掙扎卻無動于衷。”
危難時刻,漁民無畏施救
最終,1816名戰俘中,一共有828名在逃生中失去了生命,鮮血一時染紅了東極海域。正好在10月2日清晨,東極島清浜島的漁民——十六歲的林阿根第一個發現了異常。
![]()
今天活著的漁民林阿根
當時,林阿根如尋常日子一樣,正在沙灘上曬漁網。在清晨的曙光照射下,他看到海面上飄著黑壓壓的人頭,還有人在海面上雙手高高舉著英軍的帽子,乃求救的信號!
林阿根立即向村里的族長匯報。族長沈萬壽乃是72歲的老漁民,率領村里的族人,在海上礁石眺望一番,知道在海上落難肯定是金發碧眼的外國人,不是同胞。但鑒于漁民“落海必救”的淳樸道德觀念,決定用漁船出海救人。
于是,沈萬壽就敲著銅鑼喊道:“救人啊!”于是,號召東極島一帶的198名漁民,駕著46艘小木船沖入日軍的封鎖區,拯救這些素不相識的落難英軍戰俘。
有一個英軍戰俘的腿被鐵板壓住。林阿根為了救這一名戰俘,跳進了刺骨的海水,用鐵棍撬起了二十分鐘,指甲都崩裂了,終于能把他撈到了船上。
![]()
漁民善待英軍戰俘
當時中午十二點,海面上都漂浮著幾百具尸體,東極島漁民的小船都擠滿了人,漁民依然頂著肚子餓,依然來回駕駛漁船救人。
這樣,東極島的漁民一共來回駕駛了65次,在驚濤駭浪中,用纜繩和魚叉,一共救起 384 名戰俘,并且在下午時候都安置在了島上。
在二戰兵荒馬亂的年代,東極島的漁民們雖然生活貧窮,但都是把家里僅有的糧食,送給饑餓的英軍吃。根據幸存的英軍戰俘回憶,在漁民家里狼吞虎咽吃著用僅剩下的米熬成的粥,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語言不通,只能用手比劃著感謝。
晚餐時候,漁民都把舍不得吃的魚蝦、海蠣子都給英軍戰俘們充饑,燒熱水為他們洗澡,安頓這些陌生的外國人。
![]()
英軍戰俘
在10月3日清晨,日本偵察機在東極島一帶上空盤旋,漁民們馬上把這些英軍戰俘藏在自己家里。其中,十六歲的漁民林阿根把六個戰俘藏在自家的紅薯窯,窯口上蓋著柴火,借此掩蓋日軍的空軍偵察。
雖然東極島的漁民隱藏英軍,但這一切都被日軍察覺。于是在10月3日上午八點,日軍登陸東極島,把全村的人都召集在一起,用刺刀逼著漁民交出窩藏的戰俘。
當時,村長沈萬壽不肯說,被日軍打得滿臉都是血。之后,日軍發出了再不交出戰俘,就要屠村,全村的人都給死!
在生死關頭,窩藏的英軍也感激漁民的無私援助,發揮了紳士風度,主動都站了出來。
![]()
在日本集中營的英軍戰俘
英軍戰俘艱難逃生
這樣,在10月3日中午12點,381名戰俘被日軍押走,避免了漁村遭遇滅頂之災!但是在下午三點時候,林阿根在海邊礁石的洞里,發現還藏著三個英軍戰俘。其中一個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高級經理的伊文斯,由于腿被鯊魚咬傷,血流著不停。
于是,林阿根每天就扮作挖貝人,將米飯和藥品藏在衣服里躲過日軍的崗哨,把米飯和藥包都藏在礁石的石縫中。
甚至林阿根故意把自己摔落在礁石上,以鮮血來掩護藏在石峰中的米飯和藥品,借此能讓窩藏在礁石洞里的三位英軍戰俘,能夠吃上飯和用藥品。
過了二天,漁民林阿根。和其他三個漁民在深夜中劃著小船,冒著海上的暴風雨把三個戰俘凍到了附近的葫蘆島。
![]()
沉沒中的里斯本丸號
葫蘆島的村民們熱情款待這三名英軍戰俘,并且請葫蘆島的村醫用草藥給伊文斯包扎腳傷。之后,在10月7日,在舟山群島地下抗日游擊隊的幫助下,林阿跟和其他漁民,以及游擊隊員裝扮為賣魚的商販,把三個英軍戰俘藏在裝魚的木桶里,機巧地躲過日軍的層層盤查,把這三個英軍戰俘送到了浙江寧波一個教堂。
之后,經過十天的輾轉,這三名逃生的英軍戰俘,終于抵達了浙江云和的英軍辦事處,到了安全地帶。
就這樣,林阿根與三個逃生的英軍戰俘要告別了。臨別之時,三個英軍戰俘表達了對有救命之恩的漁民們感激之情。已是中年的伊文斯,甚至抱著十六歲的少年漁民林阿根痛哭:“你是我的再生父親,救了我的性命!”
![]()
1942年10月中旬,伊文思、法倫斯、詹姆斯頓三名獲救英國戰俘與中
揭露日軍暴行
經過英國方面的安排,這三名逃生的英軍戰俘在十一月,也抵達了中國抗日的大后方,國民政府的戰時陪都——重慶。他們的到來,立即在外交圈和新聞界引發了轟動。
為什么如此引起轟動,因為在“里斯本丸號”沉沒之后,日本媒體為軍國主義編織一系列虛偽的謊言。
船沉沒幾天后,10 月 8 日,日本官方而媒體喉舌——《朝日新聞》刊登相關報道,僅披露船是“遭美潛艇襲擊而沉沒”,把責任都甩到了盟軍美國那一邊。第二則報道更是意圖論證 “英美敵軍” 的不人道,全然不顧船上英軍戰俘遭受的苦難,發射了魚雷,掩蓋了就是日軍醞釀這一切悲劇的發生!
![]()
重慶到舟山的路線
又如《日本時代周刊》1942 年 10 月 20 日的報道,日軍在知道船只遇襲之后,第一反應就是要救援這些英軍戰俘,裝著一副大東亞共榮圈和“親善”、人道主義的面孔。
當時,由于目擊者——剩下381名的英軍戰俘都被日軍逮捕,日軍對香港等占領區的輿論管控嚴格。英美盟軍和反法西斯陣營的國家,只能基于日軍提供的片面信息了解事件,難以了解事情的全貌,英國方面也很難與日本方面交涉。
真相大白
但當東極島漁民救的這三名英軍戰俘幸存者安全抵達重慶,為事情出現了轉機。當時,三名英軍戰俘在重慶第一件事,就向重慶駐英國大使館詳細講述了“里斯本丸”號事情的結果,首次披露了日軍非人道虐待和屠殺英軍戰俘的行為,英國的《泰晤士報》為此進行刊登通訊報道。
![]()
當時,重慶國民政府也極力向世界宣傳中國的抗日,以獲得盟軍和更多國際援助。這三名英國高層戰俘對日軍搶劫、虐殺、屠殺等暴行的證言,分量遠超過尋查。為此,重慶的《中央日報》報道了此事。
當時,伊文斯在重慶廣播里不僅披露了日軍在里斯本丸號的暴行,甚至飽含深情地說著:
“東極島的漁民們,冒著被殺的生命危險救我們,他們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感激不盡!”
于是,伊文斯這三名英軍戰俘在里斯本號被虐待的證詞,通過外交渠道迅速傳遞至倫敦、美國的華盛頓,在美聯社、路透社等國際媒體見諸報端,義正言辭地駁斥了日本親善、“大東亞共榮圈”的虛偽宣傳,令世界人民清晰地看到日本軍國主義殘暴毫無人性的本質,引發國際社會的日本軍國主義的強烈譴責,激起了世界民眾的反法西斯斗志!
![]()
歷史銘記與傳承
逃在重慶的三名英軍戰俘,后來也從重慶回到了英國。當初漁民救濟的381 名英軍戰俘中,在日本做勞工飽受折磨,僅有約 110 人存活,存活率不足 30%,但活下來的戰俘都感激東極島漁民們當年的無私援助!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1946 年,在里斯本丸號參與虐待、屠殺戰俘的日軍相關人員,都在中國香港接受法庭的公正審判。當時英國政府給東極島漁民送了感謝信,由于是集體相救,沒人知道應該給誰,漁民就把信貼在了村里的祠堂上,說這是全島的尊嚴,作為村里“落海必救”的精神傳承下去。
那些獲救的英軍戰俘,在二戰后也曾湊齊2000英鎊匯給東極島的漁民們,都被漁民原封退回,附言上寫道:“救人是本分。”
![]()
現在,在東極島青浜島的海岸邊,矗立著一座以海軍銅鑄,名為東極漁民營救英俘紀念碑,乃是對 1942 年那場跨國營救的永久銘記,也是中英盟軍并肩共戰的見證,更是人性善良光輝的閃耀!
結語
總之,東極島幕后的真實歷史,乃是中國軍民追求正義譜寫的壯歌,值得被歷史銘記。它告訴我們,歷史不容忘卻,正義戰勝邪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