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內卷”,內卷時代最弱勢的群體之一是打工人,以至于“牛馬”成為打工人的代名詞,但是大家愛莫能助。畢竟,單個打工人面對用人單位,很少有談判力。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在我們江西老家有句俗話,“端人家的碗,服人家管”。一個微博上的情感博主轉發了一個辦法,不是讓產品或服務的生產者去制約企業,而是讓消費者去制約企業。
![]()
很多人熱烈回應,并且提出了更多的“絕招”:(1)像XX這種只有水免費的大廠,能不選我就不選——員工福利太差;(2)買車就沒考慮過某次月22號發工資+想盡辦法拖欠供應商貨款的公司——壓榨員工和上游企業;(3)我做過營銷號,來我公司打過廣子的一律不買——過度營銷;(4)在小紅薯上看到有人征集招聘年齡不限制在35歲以下的公司——拒絕年齡歧視,不過據說這樣會導致選擇面太窄;(5)選居住的小區時一個重要指標是這個小區對寵物和流浪動物是不是友好——擴展到居住品質。
問題是,消費者通過一些標準來挑選用人單位,能否倒逼用人單位保護打工人的利益呢?
消費者挑廠家的主要邏輯是:對員工不好的企業,產品質量也不好,因此挑剔廠家既能買到高質量的商品,又能保護打工人的利益,可謂一舉兩得、一箭雙雕。具體來說,微博觀點成立的前提有三個:(1)頻繁加班會導致員工疲憊或者心情不好,從而導致產品質量下降;(2)對員工權益保障不到位的公司法律意識差,消費者維權會更困難;(3)鈔票就是選票,這其實是消費者主權論,即消費者可以通過購買行為倒逼廠家改善勞動用工條件。我們來逐一分析這三個前提條件吧。
。。。。。。(此處省略2千字)
具體內容和觀點,請觀看我在B站的節目《打工人能通過消費改善職場環境嗎?》,鏈接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1atzMECd/。
最后是一道思考題:1560年,瑞士鐘表匠布克在游覽金字塔時,做出了一個著名的推斷:“金字塔的建造者,絕不會是奴隸,只能是一批快樂的自由人。”布克還說:“一個鐘表匠在不滿和憤懣中,要想圓滿地完成制作鐘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確地磨銼出一塊鐘表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請問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么呢?請在留言區發表你的高見。
理解基層干部的激勵和行為,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經濟形勢。歡迎關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聶輝華和《中縣干部》作者馮軍旗在B站聯袂打造的新課《中國基層干部生態圖景》。“讓年輕人在體制內更好地成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