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誤以為腦梗是猝不及防的“意外”,殊不知身體早已在悄然傳遞信號。我們不應忽視這些細微跡象,而應提高警覺,防患于未然。特別是每天早上剛睜開眼那會兒,身體從沉睡中慢慢 “蘇醒”,要是出現這 3 種不尋常的感覺,很可能是腦部供血在 “鬧脾氣”,可得上點心。
![]()
早起時的 3 個 “不速之客”,藏著供血隱患
經過一夜的休息,身體就像一臺重新啟動的機器,血壓、血流都在做著調整,這時候腦部供血的小問題就容易冒出來。
半邊身子 “偷懶”: 醒來想伸個懶腰,卻發現一邊的胳膊抬到一半就沒力氣了,或者下床時一條腿像灌了鉛,走起來搖搖晃晃。這可不是前一天累著了,更像是腦部負責指揮運動的 “開關” 接觸不良,信號傳不下去。就像遙控器失靈,電視屏幕半邊沒動靜,遇到這種情況,別想著 “活動活動就好”,得趕緊留意。
嘴巴 “不聽話”: 想跟身邊人說句 “睡醒啦”,嘴巴卻像被什么東西纏住,明明心里清楚要說啥,說出來卻顛三倒四,或者含糊得像含著棉花。這不是沒睡醒的迷糊勁兒,可能是腦部管說話的 “小電臺” 信號變弱了,播不出清晰的聲音。哪怕過幾分鐘好了,也千萬別當小事兒。
腦袋突然 “發暈”“發痛”: 剛睜開眼,猛地覺得屋子在轉,趕緊閉眼扶著床頭才穩下來;或者后腦勺突然一陣抽痛,跟平時沒睡好的脹痛完全不一樣。這很可能是腦部血管里的血流 “走得不順”,壓力忽高忽低引起的。要是還覺得看東西模模糊糊,那更得提高警惕。
![]()
護好腦部供血,試試 “反快節奏” 生活
不想讓腦部供血出岔子,平時別總追著 “快” 跑,慢下來反而更有益,這兩個小習慣可以試試。
給起床加個 “緩沖帶”: 睡醒了別急著彈起來,先在床上賴 10 秒,動動手指腳趾;接著慢慢坐起身,后背靠著床頭再歇 10 秒;最后雙腳踩在地上,站穩了再邁步。這樣能讓血壓別像坐過山車似的猛升猛降,給腦部血流留個 “適應期”,年紀大些的朋友尤其該這樣做。
吃飯 “細嚼慢咽” 有講究: 一口飯沒嚼幾下就咽下去,身體會把大部分血液調到腸胃去幫忙消化,腦部的血流可能就暫時 “縮水” 了。每口飯多嚼一會兒,嚼到 15 下以上再咽,不光能讓腸胃輕松點,還能讓腦部一直有足夠的血液 “滋養”。每天吃些紫甘藍、菠菜這類深色蔬菜,里面的好東西能幫血管保持 “彈性”,血流起來更順暢。
![]()
萬一遇上不適,這樣做更穩妥
要是真碰到前面說的那些情況,別慌神,記住這兩點能幫上忙。
馬上 “停下來”: 不管手里拿著啥、正在干啥,立刻坐下或躺下,別再挪動。安安靜靜的,讓身體少消耗能量,好讓更多血液流到腦部去。同時趕緊喊身邊的人,讓他們幫忙拿個枕頭墊在腰后,讓呼吸更舒服些。
抓緊聯系醫院: 只要出現半邊身子沒勁、說話不清楚這些情況,哪怕就幾分鐘就好了,也得在 3 小時內聯系醫院檢查。可以打急救電話,跟醫生說清楚啥時候開始不舒服、具體啥感覺,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要知道,越早去醫院,恢復得好的可能性就越大。
![]()
腦部供血恰似澆灌花朵。唯有水管保持通暢、水量充足,花朵方能茁壯成長,煥發出勃勃生機。同理,腦部供血正常,大腦才能維持良好狀態。平時多留意身體發出的這些 “小提示”,慢慢把生活節奏調得舒服些,就能讓腦部一直 “喝” 到足量的血,少遭些不必要的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