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德鎮這樣一座被瓷火熏染千年的城市,藝術家如繁星閃爍,來來往往。年輕的陶藝創作者層出不窮,有人曇花一現,有人沉潛無聲。
而崔迪,這位出生于古城西安的女子,卻以一份堅韌、才情與格局,在這片千年瓷都走出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軌跡。
她不是出自景德鎮陶藝世家的藝術家,也不是背景最強的藝術創作者,但她卻是當代中國陶瓷藝術界,尤其是“景漂”一族中,少數能夠將傳統陶瓷技藝、現代藝術表達與品牌商業落地三者有機統一的代表人物。
短短十余年間,她不僅在全國陶藝界屢獲大獎,其創立的“崔迪器”品牌,也在輕奢藝術陶瓷領域聲名鵲起。有人稱她為“陶瓷藝術界的一匹黑馬”,也有人說她是“少有兼顧理性與感性的陶藝家”。
但她最在意的身份,或許只是:一個持續探索的創作者。
![]()
一顆種子,從西安種進景德鎮
崔迪出生在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西安。5歲起便開始學習繪畫,在紙與色的世界中自由徜徉。年少時,她的夢想其實并非陶藝,而是成為一名畫家。那時的她沉浸于素描、水彩、油畫的技法之中,技藝日益精進,對美術的感受力與創造力也逐步顯現,十二歲的少女便獲得了全國繪畫金獎,可以說,對美術的喜愛陪伴了她的少年生活。
2005年,命運的拐點悄然出現。她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今景德鎮陶瓷大學),正式開啟了陶瓷藝術的學習之旅。這座城市,這所學院,這門古老的技藝,漸漸改變了她對“藝術”本身的理解。
“陶瓷不是畫的附庸,它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系統,需要時間、技法與情感的慢慢積淀。”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剛入學時,一位教授告訴她:“學習藝術就像建金字塔,塔尖上的藝術家,只占1%。你想成為那1%嗎?”崔迪堅定地點頭。
![]()
以學徒之心,走夜路拜師,四年如一日
在大多數人還在校園課堂完成規定學分便享樂大學暇余時光時,崔迪已經悄悄走上了一條更艱難的“拜師學藝之路”。
她發現,四年的大學課程遠不足以掌握陶瓷全部的門類。基礎課、理論課、作品創作、畢業設計……雖形式豐富,但真正要將一道工序做精、做深,需要時間的反復打磨,更需要對工藝的熟悉與把控。
于是,她主動放棄部分選修課,換取更多空閑時間,騎著自行車穿越坑洼不平的鄉間小路,只為去鄉下的瓷廠拜師學藝。那時的景德鎮交通不便,從湘湖校區到老城區來回近40公里,夜晚更是伸手不見五指,做完工常常已到深夜十一點。夏天的工場悶熱又不能開風扇,因為風扇會影響土坯的成型,師傅們赤膊上陣,依然大汗淋漓,崔迪,作為一個小女生,就這樣穿著工服混在一群赤膊大漢的中間。很累,很苦,但她從未抱怨,也從未退縮。
“師傅讓我搓泥,我就搓了半個月。起初以為是磨人耐性,后來才知道,搓泥是了解陶土最基礎也最關鍵的一步,只有掌握了泥感,才能與陶土渾然一體,讓套圖有了生命。”多年后回憶起這段經歷,崔迪感慨萬分。
從新彩、青花,到打磨、補水、蕩釉、吹釉……每一道工序她都腳踏實地去學,去做。她從來不懼“手臟”,更不懼“路遠”,四年的大學時光,她硬是把它當成八年在用。
第一批作品,即被博物館收藏
到了大學畢業設計階段,崔迪創作了三組作品:《山云》《沁》《輪回》,這三件作品融合了雕塑的空間感與釉上彩的繪畫語言,在形式與觀念上展現出罕見的成熟度。
其中,《輪回》這件作品,使用大量吉祥圖案與東方符號,探索生命與死亡的哲學意涵,最終被景德鎮博物館收藏。而另一件《影動幽香》,也被江西省博物館永久收藏,而這還只是她學生時期創作的作品。
![]()
更令人驚喜的是,她學生時代的作品就連續多年入選多個重要展覽:
? 2008年,《蝴蝶》入選第二屆國際新秀陶瓷家展;
? 2009年,《沁》參加第三屆當代國際陶藝展;
? 2010年,《輪回》參加第四屆當代國際陶藝展,并獲“高嶺杯”最佳傳承獎;
? 此外,《山云》《沁》還多次亮相各大青年陶藝家雙年展與國際藝術博覽會。
![]()
對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而言,這些榮譽不是幸運,而是她多年如一日沉潛的積淀。
而這份榮耀也給她帶來了不菲的財富,畢業三年,當別的畢業生還在為生計發愁時,她已經賺到了一千萬,還買下了人生第一套別墅。
陶瓷不只是藝術,也是標準
2012年,大學畢業第三年,崔迪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崔迪器”。
她的理念是:把藝術的表達、工藝的溫度與當代生活的審美相融合。
在這個品牌里,每一件產品都嚴格把控品質。在崔迪看來,陶瓷不僅是藝術品,更應達到工業產品級別的精度與標準。
她常說:“哪怕是一個小杯子,誤差也不能超過0.01毫米。”在“崔迪器”的工場里,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略有瑕疵的產品上都被紅筆圈出,即使是肉眼幾乎察覺不到的偏差,也必須淘汰。
這種幾近偏執的標準,不僅喚起了人們對中國工匠精神的敬意,也成就了崔迪器在高端陶瓷市場的口碑。
![]()
國際視野:從瑞吉酒店到江詩丹頓
2011年,國際五星級酒店品牌喜達屋(Starwood)旗下的瑞吉酒店在中國新開業,在層層遴選中,最終選中了崔迪作為藝術陳設瓷的定制者。她花了半年時間打樣、調色、設計,最終全部作品順利通過驗收。
此后,茅臺、勞斯萊斯、江詩丹頓等一眾高端品牌也陸續選擇“崔迪器”作為商務定制禮品。“我從不主動宣傳這些合作”,她說,“因為好的作品自然會被看見。”
她的作品已被選為國賓禮品贈送給外賓。
![]()
山云瓷谷:她的陶藝王國
2015年,她在三寶瓷谷打造了自己的設計與生產基地——“山云瓷谷”。這里既是陶瓷實驗室,也是藝術展廳。很多去景德鎮的人,都會專程到“山云瓷谷”走一圈,我上一次去還是2017年,那是個春雨細細的日子,潺潺的小溪穿過“山云瓷器”的木橋下,遠處的山谷浸沒在雨霧中,半隱半現。今日再來,這里已然成了景區,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瓷谷安靜地展示著她脫俗的存在,展品更豐富,也更有靈性。
與之前不同的是,在偏房多了一個直播間,從早上七點開始,這個直播間連接了崔迪和市場,國內和國外。
崔迪器的品牌不僅通過拍賣和收藏在高端細分市場深耕,同時也借助互聯網渠道拓展到大眾市場。如今,她的抖音、微信平臺粉絲超過2000萬人,單品銷量突破10萬件。
有人質疑她“是不是太商業”,她淡淡一笑:“藝術是我自我的表達,品牌是我對世界的回應。兩者并不沖突。”
她的未來,注定飛得更遠
2022年,她在陶溪川球磨展覽館舉辦大型個展《鳳凰于飛》。展館以三層結構展出:下層為她的過去,中層展示當下,上層則描繪她的未來。
在展覽頂層,一幅“全球十大博物館計劃”赫然醒目——她的終極目標,是將“崔迪器”的個展辦進世界上最知名的十家博物館。
她說:“我要畫一萬只鳥,把它們畫在瓷器上,讓鳳凰從中國飛向世界。”
![]()
一爐瓷火,十八年執念
崔迪不是速成的“網紅陶藝家”,她是一步一個腳印,在瓷土、窯火與思辨中淬煉出來的年輕大師。
她的作品源于傳統,卻從不拘泥;她的理念接軌國際,但根扎中國。她既有藝術家的孤獨,也有企業家的果敢;她是理想主義者,卻活得極為現實、堅定。
景德鎮的窯火千年未息,而崔迪,正以她獨特的節奏和視角,為這座古城注入新的可能。
在她的世界里,陶瓷不僅是一種器物,更是一種語言、一種信仰——一種,可以跨越時代與國界的東方美學表達。
![]()
![]()
![]()
![]()
![]()
更多作品,請至崔迪本人視頻號欣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