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藝非凡(ID:efifan)
從垃圾到圣地。
你敢信?一座莊嚴肅穆的寺廟,居然是用上百萬個廢棄酒瓶堆出來的?
![]()
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瓶子不是工廠制造的裝飾材料,而是一個和尚和他的徒弟們,花了30多年時間撿回來的“垃圾”。
![]()
▲ 百萬瓶寺
從一堵瓶子墻開始,到如今被評為“全球最具環保意義”的建筑之一,這座“百萬瓶寺”正在用最樸素的方式告訴世界,廢棄物也能開出花。
01
一堵墻,意外的開始
1984年,寺廟住持Phra Khru Vivek Dharmajahn帶著弟子們在一塊荒地上動手,用回收來的酒瓶砌起了一道墻。
這堵墻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嘗試。
![]()
他們希望用這種直觀的方式,讓村民和游客意識到,廢棄瓶子可以再利用,環保并不只是口號。
然而,僧侶們沒想到,這個嘗試才剛開始,就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消息很快傳開,村民們紛紛把家里不用的瓶子送過來;
商家和工廠也主動加入,把回收下來的玻璃瓶成車成車地運到寺廟。
![]()
短短幾天,用量就遠遠超過了建一堵墻所需要的數量。
瓶子一批批堆在寺廟周圍,眼看已經多到用不完。
站在瓶子堆前,住持突然冒出了一個念頭:既然墻已經有了,那為什么不試著建一座真正的寺廟呢?
![]()
從這一刻起,“百萬瓶寺”的雛形誕生了。
這個決定得到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瓶子被不斷清洗、分類,棕色、綠色、透明的瓶身被小心地分開,送往施工現場。
![]()
在那片熱土上,僧侶和村民們肩并肩勞作,把一只只瓶子壘砌起來,既當磚,也當裝飾。
僅僅兩年之后,寺廟的主體便告落成。
![]()
當第一縷陽光透過瓶子折射出五彩的光暈時,所有人都意識到,這不僅是一座寺廟,更是一個關于環保與信念的奇跡。
02
瓶子堆砌出的極致美學
百萬瓶寺一落成,最讓人震撼的不是它用了多少瓶子,而是它呈現出的整齊與美感。
在許多人印象里,瓶子建筑可能是粗糙甚至雜亂的,但走進百萬瓶寺,你會發現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
廊柱的主體由棕色瓶子與混凝土結合而成,瓶身一只只橫臥交錯,形成規律的線條。
仔細看,欄桿上的瓶子排列并非隨意堆疊,而是正反交替,呈現出對稱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生敬佩。
![]()
地面同樣充滿巧思。瓶子被嵌入其中,宛如一塊塊綠色和棕色的馬賽克磚。
陽光照射下來,晶瑩的光芒在地上跳動,給人一種踏著流光而行的感覺。
再抬頭望去,屋頂與瓶身巧妙融合,仿佛一層層碧綠的竹節鋪陳開來。
![]()
白日里清澈明亮,夜晚燈光透過瓶子折射,整座建筑散發出柔和的光暈,像一盞巨大的環保明燈。
佛堂大廳更是別具匠心。廳內開闊肅穆,正中端坐著佛像。
![]()
但與傳統寺廟不同的是,佛像周圍的壁畫和下方的坐臺,幾乎全是由酒瓶蓋拼接而成。
那些原本被丟棄的小小金屬蓋,被僧侶們一一拾起、拼貼,組成莊嚴的圖案。
![]()
最令人稱奇的,是那尊臥佛。
僧侶們竟用酒瓶為它披上了一件“衣服”,瓶身整齊排列,曲線恰到好處地貼合佛像輪廓。
![]()
陽光打在上面,仿佛佛身披著一件琉璃長袍,靜謐而神圣。
可以說,這里不僅是一座寺廟,更像是一座環保藝術館。
![]()
每一堵墻、每一根柱子,甚至地板上的每一塊拼綴,都凝聚著僧侶們和當地居民的耐心與堅持。
這是一種極致的美學。既是信仰的表達,也是環保的宣言。
03
從一堵墻到二十余座建筑
瓶子寺廟剛一落成,就在當地引起了轟動。
![]()
人們慕名而來,既是為了參拜佛堂,也是為了親眼見識這一奇跡般的建筑。
拍照、留念、分享,百萬瓶寺迅速成為四色菊府最特別的地標之一。
![]()
游客們站在瓶子鋪就的廊道上,感受到的不只是宗教的肅穆,還有一種震撼。
原本隨處亂扔的垃圾,竟然能在僧侶手中化作如此莊嚴的建筑。
![]()
看到社會反響如此熱烈,僧侶們沒有停下,他們決定繼續擴大建設。
瓶子一批批被送來,經過清洗、分類,再由僧侶們親手嵌入墻體。
就這樣,除了主殿,他們陸續建起了舍利塔、僧侶宿舍、水塔,甚至連廁所和小型亭臺都用酒瓶裝飾。
![]()
30多年間,寺廟周邊已經出現了二十余座瓶子建筑,宛如一個完整的“瓶子建筑群”。
無論是供奉佛像的殿堂,還是僧人日常生活的居所,都被這些回收的酒瓶裝點得格外獨特。
![]()
這種堅持不僅改變了寺廟的面貌,也深深影響了當地人的生活。
許多居民不再把酒瓶當成無用的垃圾,而是主動收集后送到寺廟。
他們覺得這是一種善舉,既幫助了環境保護,也參與了寺廟的建設。
![]()
![]()
▲ 百萬瓶寺的洗手間
到2009年,僧侶們已經回收利用了超過150萬個瓶子。
數字背后,是無數次的彎腰撿拾、清洗擦拭,也是幾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恒心。
正因為如此,百萬瓶寺被譽為“世界上最環保的寺廟”,還在2015年被國際旅游網站When on Earth評選為全球十大可持續環保建筑之一。
![]()
一堵瓶子墻,最終成長為一個環保地標。
而這一切,都始于僧侶們不愿看到垃圾遍地的最初念頭。
04
環保地標背后
百萬瓶寺的出現,不僅是一座建筑的奇跡,更是一種觀念的轉變。
很多游客在參觀后都會感嘆:如果廢棄瓶子能變成佛堂,那我們手里的垃圾是不是也能有新的去處?
![]()
這種觸動,往往比任何說教都更深刻。
環保并不一定是高科技、復雜的工程,有時候只是需要耐心與堅持。
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酒瓶,只要被妥善利用,就能成為藝術和信仰的一部分。
![]()
對泰國來說,這座寺廟更是象征。它坐落在一個并不算發達的地區,卻憑借環保理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旅游業因此受益,當地人也因為參與瓶子收集而自豪。
這種由下而上的環保模式,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甚至影響到了周邊國家。
![]()
然而,隨著名聲的擴大,百萬瓶寺也面臨新的挑戰。
游客數量逐年增加,寺廟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旅游景點。
![]()
如何在維持寧靜氛圍的同時,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成了新的課題。
另外,瓶子建筑的維護也是不小的難題。
![]()
雖然玻璃瓶本身堅固,但長期暴露在熱帶高溫、季風雨水和風沙之中,瓶體容易老化,瓶口處的水泥也可能開裂。
05
一座寺廟的精神
為了保證寺廟的安全,僧侶們不得不時常進行修復,把破損的瓶子更換下來。
盡管如此,百萬瓶寺的僧侶們并沒有氣餒。他們認為,這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
![]()
修行不僅是打坐念經,更是身體力行地去影響世界、幫助他人。他們把寺廟的維護和擴建,看作是另一種形式的布施。
從最初的一堵瓶墻,到如今二十多座瓶子建筑,背后凝聚的是僧侶們無數次的彎腰、搬運、清洗和砌筑。
![]()
每一個瓶子,都像是一份心意的結晶。
當這些瓶子匯聚在一起,成了佛堂的柱子、屋頂的瓦片、地面的馬賽克,人們看到的不只是玻璃,而是堅持與虔誠的疊加。
![]()
可以說,百萬瓶寺已經超越了一座寺廟的意義。
它既是環保的象征,也是文化的象征,更是人與自然共生的一種表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