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古至今,能說會道都是本事。
這個夏天,大半的快樂是那些“話癆”們給的!以脫口秀為代表的語言類綜藝又將一批“嘴替”送到了我們身邊。線上熱梗不斷,線下一票難求,若沒有TA們的能說會道,哪來我們的生活解藥?說到這,不由得想到一個非嚴肅問題:在沒麥克風、沒短視頻、沒熱搜的古代,那些天生表達欲爆棚的“話癆”祖先們,該怎么釋放技能?
![]()
趕快打開正史野史雜史稗史翻一翻,哦,是我多慮了!從大秦喜劇人到盛唐佛系主播,從汴梁評書一哥到明清茶館段子手,古代“梗王”們,早就把“說話”玩成了先鋒藝術。
![]()
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著有“滑稽列傳”,用來記錄那些“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的話癆,哦,不,是俳優們。能讓《史記》立傳留名,說明早在先秦時代,話癆們就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職業舒適區。
![]()
俳優,是專為宮廷服務的藝人,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有事不直說,就是“陰陽”你!表面是給君王演喜劇講笑話的,實際上全是觀點輸出,堪稱古代版的“脫口秀刺客”,也因此誕生了一個專業名詞——“優諫”,就是拿著“俳優”的工資,干著“諫官”的活兒。
![]()
“優諫”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優孟衣冠”。優孟看到已故相國的孫子窮到吃土,仗義出手。他直接cosplay相國,在楚莊王面前一頓演,看得莊王破了防:“別演了!我打錢!”,撫恤款到賬!這操作,放在今天就是“模仿秀+柔性勸捐”,屬實拿捏了“勸人向善”的精髓。
![]()
今有春晚,漢有百戲。所謂“百戲”就是一臺“大型綜藝晚會”,雜技、舞蹈、魔術啥都有,自然也包含了“俳優諧戲”,可見漢朝的時候,導演就明白了一個道理:啥晚會也少不了語言類節目。
![]()
上了點年紀的人應該對“說唱俑”的形象不陌生,它正是經典通俗文學讀物《故事會》的logo。咳咳,不知道不要緊,因為更上了點年紀(大概一千八百多年吧)的朋友,甚至有可能見過它的原型,就在某場東漢時期“百戲”表演中的說唱環節。這老哥要是穿越到現在,絕對可以成為直播界的頂流,直播間標題——“我的漢代說唱日常”。
如果說,先秦時代,俳優還是宮廷VIP專享,那么到了漢代,就直接開啟了全民喜劇時代。市集中央,人人可觀,才是真·市井煙火氣。
![]()
唐代的“話癆們”,已經不滿足于鮮花和掌聲,TA們開辟了最早的“知識付費”賽道——變文。
所謂“變文”表演,就僧侶把佛經改編成“有聲故事”,用更通俗的大白話(散文)和有韻律的演唱(韻文),傳播佛法。大概的形式就是:掛起一張主題圖畫,講一段故事,唱一段小調,再翻下一張圖畫……怎么樣,聽完了您不得布施布施?
![]()
最開始的“變文”表演還是佛經故事為主,比如《目連救母》,相當于“百家講壇”;后來就擴大到了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比如《伍子胥》和《孟姜女》,相當于“XX講故事”。到了中晚唐時期,除了僧侶還出現了專業的民間說唱藝人,讓“大唐播客平臺”異常繁榮。
你以為他們在講經?不,他們搞的是沉浸式ASMR劇情體驗!不搞會員制,不搞付費訂閱,全靠內容和質量圈粉!對唐代播客“變文”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了解一下《敦煌變文選注》。厚厚兩大本,故事很多很好,看完之后,你就會發現……確實沒有聽播客來的輕松。
![]()
宋朝取消了宵禁,夜市支棱起來了,娛樂產業空前內卷!“話癆們”要想穩定客戶群體,就不能再四處打游擊,于是線下旗艦店陸續開了起來。“勾欄瓦舍”聽說過吧?別想歪了,人家可是正規的文娛場所,相當于集劇場、酒吧、夜市于一體的休閑綜合體,這里也是大宋“話癆們”的快樂老家——古代版Livehouse+脫口秀俱樂部。
![]()
要說此時最火的“語言藝術”當屬“說話四家”。沒錯,就是這么直白,表演形式是“說話”,名稱也叫“說話”,四大細分賽道(四家)分別是:小說、說經、講史、合聲。小說,就是短篇故事,古代版“十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說經,宗教脫口秀;講史,長篇歷史小說,在線更新;合聲,即興喜劇,妥妥開放麥。“說話四家”,有長有短,有正有奇,任君選擇。
![]()
陸游有首詩寫道“斜陽古道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講的就是盲眼藝人在村里開專場,講的就是《琵琶記》的前身《趙貞女蔡二郎》。好玩的是,在《趙貞女蔡二郎》中,男主蔡伯喈是妥妥的渣男反派,到了《琵琶記》就成了不忘糟糠的大暖男,可見:惹誰也不能惹“話癆”啊,否則指不定怎么編排你呢!
![]()
別以為元代只有雜劇能打,它也有屬于自己時代的“聲音NFT”——諸宮調。“話癆們”不唱大戲,不演折子,專注搞說唱!一個人、一套樂器,把諸多種宮調(不同曲牌)串在一起,連說帶唱表演完整的長篇故事。親,您關注的說唱主播已上線!可點播的“熱門專輯”包括《西廂記諸宮調》、《劉知遠諸宮調》……
![]()
圖注:王叔暉《西廂記》?
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可是比王實甫的《西廂記》更早的“張生與崔鶯鶯”同人劇。一場由單人演繹完成的“獨角音樂劇”,足以讓臺下的觀眾嗑生嗑死、如癡如醉。這業務能力,放今天就是B站剪輯大師+喜馬拉雅頂流主播的合體!實力Rapper們,用一部部“連載廣播劇”,收錄元代“emo云歌單”,拿捏著聽眾情緒,為動蕩的年代帶來些許慰藉。
![]()
當然,藝術并不是誰都能玩的,畢竟還得生活,于是一些“話癆”轉而挑起擔子,當上“貨郎兒”,不是普通的“貨郎兒”而是有前綴的“轉調貨郎兒”。他們沒有beat就敲木板,沒有混響純靠肉嗓,把叫賣變成街頭藝術,把故事唱得蕩氣回腸,沒錯,他們就是——喊、麥、始、祖!
![]()
明清時期,是一場“話癆們”的世紀battle!南有評彈,北有相聲,如同豆腐腦的咸甜之爭,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唯有藝術百花齊放。
![]()
![]()
右上:評彈老照片
左下:相聲老照片?
南方隊派出代表——蘇州評彈。吳儂軟語+琵琶BGM,句句溫柔刀、刀刀戳人心,堪稱“古代ASMR”。北方隊的代表相聲,則是吸收歷代搞笑男的實踐經驗,于清代秀場正式出道,成團slogan為“說學逗唱”。時至今日,兩隊的代表數量依然在不斷增加,時尚與網絡元素不斷加入,各自的擁躉還在用遙控器和上座率持續投票,最終結果并不重要,保持微笑唯君所愿。
![]()
圖注:《笑林廣記》?
重點提一下古代的“梗文化”,別以為“梗”這東西是新鮮產物,早就是清代“話癆們”玩剩下的了,君不見當時的梗界寶典——《笑林廣記》乎?這本古代梗百科大全,收錄了眾多冷笑話和諧音梗,老祖宗玩梗,真的沒在客氣。就連呆霸王薛蟠都能整出一句“女兒喜,洞房花燭朝慵起。”讓寶玉眾人驚呼“這句何其太韻?”行酒令都能改人設,說明什么?只要你不尬,尬的就是別人!
![]()
從俳優到脫口秀,從變文到播客,從瓦舍到短視頻,變的只是“皮膚”,不變的是那顆想表達、想快樂、想共鳴的心。古代的“話癆”們,沒有燈牌、沒有彈幕、沒有投票器,但有觀察、有幽默、有勇氣。他們是古早梗王、初代喜劇之神、語言藝術的復古派!
![]()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下次看開放麥大笑出聲的時候,別忘了,千百年前也有人曾在同樣一片沒有燈光的夜空下,擊鼓說唱,贏得滿堂喝彩。
語罷散場,笑聲永傳。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Cecilia
設計:Lidianer
圖源:網絡、小紅書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