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寶藏家鄉——四季紅鎮
![]()
四季紅,這三個字里藏著的
不只是地圖上沅江北陲的一個坐標
更是一群人把異鄉熬成故土的故事
當最后一片帆影淡出故鄉的碼頭
祖輩攥緊裝著鄉音的布袋
把大山的褶皺疊進記憶
他們踩著沒過腳踝的淤泥上岸時
腳下這片平均海拔26米的荒洲
正等著被山的筋骨與水的韌性重新定義
沒有人知道,那些被扁擔磨出的厚繭
被鋤頭啃出的傷痕
終將在三十年后長出稻穗的弧度
當“四季紅”三個紅字被寫在合作社的木牌上
荒洲上搖曳的狗尾草不會想到
這里終將飄起腐乳的醇香
把異鄉的月光釀成比鄉愁更綿長的滋味
“鍋底”翻身記:安化山民的硬核開荒
![]()
![]()
1965年
為了安置安化柘溪庫區的移民
這片沉寂的荒洲被選中了
習慣了山高林密的安化人,拖家帶口
一頭扎進了這片白茫茫的蘆葦蕩
和危機四伏的沼澤地
腳下是低洼的“鍋底”
眼前是未知的挑戰
但安化人的字典里,沒有“退縮”二字!
![]()
一場當代版的“愚公移山”與“大禹治水”就此上演
人們化身“鋼鐵脊梁”
揮舞鋤頭鐵鍬,向肆虐的湖水宣戰——
挖河道、筑堤壩
汗水浸透衣背,泥漿裹滿雙腿
一寸寸土地被開墾
一條條水渠被疏通
硬生生用雙手,將“水窩子”墊成了
扎扎實實的“金窩子”!
如今漫步四季紅
溝渠如織,稻浪翻滾
早已尋不見當年荒洲的半點影子
![]()
最絕的是改名故事:
原稱“四季泓”的低洼地
因漁民合作社圖吉利改“泓”為“紅”
從此這片土地真的紅遍大江南北!
腐乳“封神”路:農家小菜逆襲國字號
![]()
![]()
四季紅最出圈的
必須是那一口——腐乳!
300年民間手藝
90年代還只是村民家“自產自銷”的伴手禮
誰能想到,這壇壇罐罐里的“土特產”
有一天能掛上國家地理標志的金字招牌
賣爆全國?
![]()
傳統不守舊,古法綻新顏!
走進現代化車間,濃郁的醬香仿佛有了實體
流水線上,油潤誘人的腐乳方陣正被高效分裝
一輛輛冷鏈物流車整裝待發
將這“紅色風暴”送往全國各地
一顆小小腐乳
轉動了龐大的產業齒輪
成為四季紅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鼓了鄉親們的腰包,富了一方水土
![]()
山魂湖韻:161個姓氏的文化交響曲
![]()
2萬多安化山民“空投”湖區
帶來的不僅是行李
還有滿滿的山里DNA:
早年畫風:
中餐吃冷飯(懶人福音!)
堂屋必供神龕(祖宗不能忘)
現在:
口音還是那個安化調調(鄉音認證!)
但衣食住行已完美融入“湖區模式”
![]()
小鎮不大,姓氏超多——161個!
鄧、夏、劉三大戶+全村人
團結得像一家人!
有事大家搭把手,心往一處想
鄉鄰氛圍暖到心窩
斥資200多萬的夏氏祠堂更是霸氣
祭祖議事凝聚人心
妥妥的村里“團結文化地標”!
從爛泥坑到米糧川
從土壇子到“國字號”腐乳
從異鄉客到新主人……
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
把“難”字嚼碎了,咽下去,釀出了香!
四季紅腐乳這口醇厚
藏著“鍋底”變“頂流”的密碼
蘸滿了安化山魂和洞庭水魄!
想解鎖更多?
沅江北陲,大通湖畔
那個叫四季紅的小鎮
故事和風味,都正當時
(圖文 | 鄧思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