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一個做子女的,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花了大價錢,買來一堆所謂的智能養老產品,本以為能讓父母生活更便利,結果不到三個月,全都被丟在角落落灰。
智能手環、陪護機器人、健康監測儀……在宣傳里是未來,在現實中卻成了電子垃圾。
超八成適老化智能產品在三個月后被閑置。
![]()
這并不是父母抗拒科技,而是科技偏離了軌道。
問題不在老人,而在產品。
01
中國老齡化的速度遠超想象,到204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26%。這意味著“銀發經濟”是不可逆的增長曲線。
資本早已聞風而動,各大廠商一擁而上,從智能手環到智能藥盒,從健康監測到陪護機器人,市場規模在短短幾年內就膨脹到萬億級。
然而,數字的繁榮背后,是另一組冷冰冰的數據:用戶滿意度不足40%,閑置率超過50%。市場的火爆,并沒有轉化為父母的笑容。
為什么父母不用?原因并不復雜:
首先是操作的復雜性。
以智能手表為例,往往需要下載App、綁定賬號、打開藍牙、保持聯網,還得頻繁充電。
父母只是想要一個簡單測血壓的工具,卻要花大量時間成本“伺候”機器。對他們來說,這不是便利。
![]()
其次是功能的錯位。
廠商喜歡堆砌花哨功能,從計步、心率到睡眠分析應有盡有,卻偏偏忽視了老人最關心的核心需求,跌倒后的緊急呼救、隨時能用的長續航電池、簡單直接的操作界面。
這些最樸素的需求沒有被滿足,科技自然失去了意義。
第三,是購買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脫節。
調研顯示,七成適老化產品是子女買的,但真正長期使用的父母不到三成。
子女看重的是“高科技感”和孝心表達,而父母更在乎的是“好不好用”。當兩者期待不一致,產品注定很快被閑置。
最后,還有精神層面的缺口。市面上的大部分銀發科技都在關注身體指標,給出一堆數據圖表,卻很少觸及老人更真實的需求,陪伴、社交和尊嚴。
![]()
沒有溫度的科技,只會加重孤獨感。
所以,當智能偏離本意,它不僅沒有縮短代溝,反而在無形中制造了新的隔閡。
02
對比日本就會發現差距。日本的銀發科技遵循一個原則:智能到極致,就是簡單。
Docomo的Raku-Raku手機,取消復雜手勢,按鍵巨大,一次充電能用三周,養老院里的機器人功能簡單,只負責搬運餐盤、提醒吃藥。
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有統一的適老標準,企業必須通過操作性和耐用性測試。結果是老人愿意用,企業才能長久。
真正適合老年人的銀發科技,其實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在硬件層面,需要更直觀、更耐用。屏幕要有大字體,按鈕要夠大、夠清晰,電池能夠支撐長時間使用,不用一天一充;同時還要防摔、防水,避免老人因操作失誤或環境復雜而頻繁損壞。
![]()
在軟件層面,也要盡量去繁就簡。
去掉無關緊要的廣告和彈窗,不要設計復雜的層級菜單,讓老人能夠一鍵直達最核心的功能,比如測量血壓、呼叫家人或撥打急救電話,而不是在一堆選項里迷路。
設計上,更要考慮場景化。
居家環境里,跌倒報警和一鍵急救才是高頻需求;在社區,老人需要的是遠程醫療和健康咨詢;而在養老院,護理輔助和日常提醒更重要。
03
只有針對不同場景提供不同方案,科技才能真正融入老年人的生活。
此外,還需要跨代協同。
不能只是把產品丟給老人,而是要建立一個閉環:老人能用得上,子女能看得見,后臺服務能跟得上。
這樣,科技產品才不會變成孤立的硬件,而是一個真正可靠的養老解決方案。
當銀發科技從炫技回歸實用,從復雜的智能回到順手的本能,老人才能感受到科技的溫度與價值。
![]()
我們常常以為,給父母買來最前沿的科技產品,就是盡孝的最好方式,但事實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往往不是一塊能生成幾百條數據的手表,也不是一臺會背詩講故事的機器人。
他們要的,是按下一個按鈕就能找到人,是跌倒時有人及時伸手,是孤獨時能聽到一句回應。
銀發科技的未來,不在炫耀人工智能有多先進,而在于把復雜的算法藏在后臺,把簡單的體驗留在前臺。
讓老人不必改變自己去適應科技,而是讓科技主動去適應他們。
因為對這個群體來說,健康與安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那份被理解、被尊重的體面。
當行業能把科技二字真正落到“關懷”上,所謂的銀發經濟才不是一場幻覺,而是一場真正屬于所有人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