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續命表

按照豪哥的標準(
),我是個“表財比”不低的腕表愛好者:除了不動產,但凡兜里有幾兩碎銀,多數都投入了這個愛好中。四年前入坑雖是無心,但時至今日卻覺得幸運。公事越是詭譎、家事越是繁雜,我就越需要這個愛好“續命”:目鏡下,快門中,方寸之間以小見大,是一種陶冶,是一種共情,更是一種逃離。無奈小韭菜上車太晚,錯過了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只趕上資本包裝的一地雞毛和大集團比著擺爛:學費沒少交。好在托前輩的福,沒走太多彎路,也曾經手、欣賞了不少腕間尤物。而這其中,正裝小三針們是我最愛的品類。
![]()
“豆腐大神”的simplicity以下,各家名作別具一格:有嚴謹整飭的,有解構藝術的,有不拘一格的…它們不單調,它們也不低調。文中提到的三只表,大多是各自領域的翹楚。同款式之間表殼和盤面的不同搭配,譬如百達翡麗5100魔鬼魚的玫瑰金灰面和鉑金黑面,FPJ CS的鉑金白面和玫瑰金白面,又能演繹出截然不同的風味:但受限于財力精力,只能是盡力而為、心向往之了。“腕表商業知識”太多,而“腕表知識”太少:敝文一家之言,偶爾真知,多有拙見,無非希望借展現這些腕表的冰山一角,為諸位看官展示小三針們的美。
“紅十二有很多種,紅十二只有一塊”
朗格Anniversary Langematik紅十二
對新千年的致敬,是偉大表廠們的朝圣:畢竟鐘表本就是記錄時間的機器,而腕表的存續也可能不會再跨越下一個千年。把時間撥回2000年,彼時朗格甫復興十年,卻已然在94年推出了四大金剛、99年推出了“最好的計時表”大頭一代:可謂一鳴驚人、風頭無兩。作為朗格向新千年的獻禮之作,這枚Anniversary Langematik紅十二以極其克制的鉑金加白琺瑯盤的組合,做了500枚,獨立編號。
![]()
在藏家眼里,這或許不是一個特別稀罕的數字,而把12點位涂成紅色呼應懷表時代的設計也是常見。但女子著白衣者雖多,最美的那位永遠叫小龍女。
![]()
朗格紅十二在審美上的建樹,是同儕難以超越的。冷白皮的琺瑯盤膚若凝脂,與生俱來的紋理和小氣泡讓它顯得有溫度、在呼吸。而秒針盤的階梯設計更是婉轉窈窕:這么一折騰,這盤面的良品率更低了。
![]()
小三針盤面上內容少,設計師必須拿捏好比例才能避免看起來顯得空洞。它修長的羅馬字刻度恰好好處,點睛之筆是十二點位置的紅色刻度:正是藕臂上的那一點守宮砂。玉女不是花瓶,劍法翩然飄然:烤藍的alpha劍形針是朗格拿手的設計,在光影明暗下顏色轉換甚是靈動,百看不厭。
![]()
朗格的殼芯比例、雕花打磨的優秀屬于基本操作。強手如云,一代名機芯sax-o-mat正是高掛名人堂的那枚。買德表的人多少有點對嚴謹和精準的堅持,而拔出把頭、秒針自動歸零的設計就是nei個德味兒。在3/4甲板上布置大型珍珠陀,兼顧上鏈效率、美學效果和降低厚度的三重效果。但僅有性能和打磨的機芯,充其量算個全明星球員。如果還能考慮版路設計的連貫流暢,那才值得表迷們在1/4個世紀后津津樂道:自動盤上下的甲板環抱,缺口處正是吸睛的螺釘擺和鵝頸微調,真是一幅好構圖!
![]()
在佩戴時,紅十二37mm的尺寸比我預期的更袖珍些,特別是對比36mm的百達翡麗3940的時候。表友范君分析,是因為紅十二的焊接表耳細、長、直,戴在手上,在視覺上比起和表殼渾然一體表耳設計更顯的苗條。雖說這種佩戴效果正是藏家們所追求的,但實話說,我有時還是覺得偏小了些。
![]()
滿分的針盤面,滿分的表殼機芯,有稀缺有故事,“小龍女”紅十二的故事還會在表迷之中講下去。只可惜受限于當年制作技術,有些紅十二的琺瑯盤狀態已經不適合長時間佩戴了,唯希望各位且看且珍惜。
“他在左岸解構時間”
FP.JourneChronomètre Souverain
前些日子在活動上,前輩帆哥有句話讓我受用頗深,大意是:時至今日,機械腕表早已脫離了記錄時間的工具屬性。作為表迷,我們追求的其實是用不同形式表達時間的過程。時間是否客觀存在?抑或說這個維度只是人類虛構出來給自己的隱形枷鎖?一天有24個小時、一年有365天,這仿佛是不容置喙的規則。但是制表師卻有挑戰的特權。他們用才華嘗試解構時間的表達:時分秒針,一定規規矩矩地待在表盤正中嗎?FPJ正是這樣的制表師。
![]()
在2025年,FPJ的門檻更高了一些。盛名之下,咱也不清楚趨之若鶩的是藏家還是炒家。作為普通愛好者,我唯獨慶幸自己早些時候有機會學習過兩只不同材質的入門款式CS。拿到玫瑰金款在前。彼時我了解腕表不久,只記得這表的盤面有著似乎不太對付、分居兩地的動儲顯示和小秒針,而動儲功能還非常特立獨行,得來個倒敘排列:指向120?不好意思,你該給這枚5日鏈機芯重新上弦了。CS的字體和指針造型也跟有著非常豐富的寬窄變化。我曾把它和同為玫瑰金、同功能的朗格1815 Up&Down放在一起,大有楷書對比行草、法語和德語交談的錯落感。翻到背面,玫瑰金的表殼裝載玫瑰金的機芯,貴氣逼人,寫滿了老子有錢:以至于我一度忽略了溯源機芯原創設計中傳承自寶璣懷表的對稱美。
![]()
而我真正能讀懂CS,要等到后來拿到第二支鉑金版的時候了。豪哥在關于表友層次的一篇文章中,曾以“有一只鉑金表”作為進階的主要標準之一:我深以為然。大多數時候我們買表離不開對辨識度的追求。社交距離上,白金表都因為跟鋼表傻傻分不清楚而備受冷落,更遑論原料價格倒掛2倍多、腕表價格卻更高的“冤大頭”鉑金款了。
![]()
但鉑金表確實是不可替代的。前面那只玫瑰金款,張揚艷麗極矣。然而作為買表純粹“悅己”,小紅書、微博、抖音“三無”的表迷,我更愿意與鉑金CS共同度過從公事和家事縫里擠出來的獨處時光。從色澤上,鉑金表殼擁有獨一份的對比度:亮得耀眼、暗得低沉。在佩戴時,那份只有表主自己清楚的分量則是一種低調的炫耀“哥們藏得很深、混得不錯”。
![]()
托鉑金“不搶鏡”的福,我也終于可以把目光從富貴的顏色挪到腕表設計本身。記得那天,我分明從區區4厘米見方的表盤上,從窈窕的指針與時標中,看到了草原上黃河的九曲回腸,聞到了塞納河左岸咖啡的芬芳,聽到了維瓦爾第的四季變換......既變化多端,又落落大方;初看叛道離經不守章法,細聽張弛有度琴瑟和鳴。欣賞這枚表的詭譎多變,對我來說是一種超越時空、感官相通的享受。在這款CS上,FPJ用橫豎都溢的才華詮釋了奢侈品真正的稀缺屬性:獨此一家別無分店。難怪見多識廣的馬小姐好幾次信誓旦旦地跟我說:這可以是你的第一塊,也可以是最后一塊FPJ(
很體貼,知道我荷包扁扁)。
![]()
我是個經常“移情別戀”、“三分鐘熱度”的腕表花心大蘿卜,而這只鉑金CS我曾連續佩戴了一周:這是哪怕在我擁有其他貴價大復雜時也從未發生過的事。
“飛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魔鬼魚”
百達翡麗5100
每當我站在水族館的隧道里,仰望著魔鬼魚從我頭頂翱翔而過,我多希望自己戴的是塊5100。大多數魚豎著游,而魔鬼魚它偏不;大多數表美在二維,而魔鬼魚它偏不。
跟紅十二一樣,這塊5100是百達翡麗向新千年的致敬。不同于朗格的嚴守章法而一筆點睛,表王大開大合,捏出了這么一只驚世駭俗、富有生命力的表殼。這種生命力讓5100穿越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千禧年發布時,它并非一掃而空的爆款;數年之后,卻又曾在拍賣場上幾倍于公價(
鉑金款曾拍到80萬左右)。在2025年,它又回落至甚是合理甚至偏低的身價。平心而論,此表異形表殼并非主流,且偏大的尺寸對佩戴者的手腕也有要求。我也曾困惑為何25年來,夸它的圖文視頻不計其數?獨具慧眼鐘愛魔鬼魚的大藏家眾多。我作為后輩,相信跟著教足學費的前輩們走大概沒錯兒:因此也心甘情愿跳進了5100的坑。
![]()
欣賞其他表,主要靠眼睛、靠寸鏡;而我覺得,欣賞魔鬼魚最好的辦法,則是閉起眼睛用手去觸摸和感受。行看成嶺側成峰,這只表是有活力的、是三維的:從縱向看,它有著從表耳向中心有這拱橋一般的拱起;從側面看,它又向兩側有著魔鬼魚翅膀一樣的延展。
![]()
如清風喚起的浪頭層層疊疊,曲線窈窕,柔美飽滿,非方非圓,驚鴻翩躚。拋頭露面的表評人多喜以“理科男”自居;能看到齒輪杠桿之精妙絕倫固然可喜,但高級制表(
例如魔鬼魚)獨具的美感與噴張的生命力,卻是算式和模型無法精準描述的。
![]()
魔鬼魚的生命力是澎湃的,正如那顆十日動儲的天文臺機芯。與如今某些“高級制表”廠商通過拉長減薄發條來水時長的做法不同,這只老機芯走的又久又準:表款的附件中就有每只機芯的COSC測試數據。百達翡麗是有多鐘愛這款機芯?刻意把甲板做成了分體式,秀了一手打磨;還額外附贈八顆黃金套筒:這就是表王“不是能不能,而是想不想”的底氣啊!
![]()
在四種材質的魔鬼魚中,我佩戴最多的是R(
玫瑰金)和P(
鉑金)兩款。玫瑰金灰面男女皆宜,氣質雍容古典;鉑金黑面冷峻利落,人狠話不多。我最喜歡看落日的霞光在它的側鰭上流轉,明滅交織之間,我時常忘時、忘情:這表氣場極強,魔性十足,容易讓佩戴者飄飄然,不建議上班時佩戴,內心不強大者選購需要慎重。
![]()
時至今日,后來的表評人每每提及魔鬼魚,仍在如數家珍各種款式的限量數、以及銷毀模具的故事:冷飯都要炒糊了。鐘大師說過一句霸氣十足的話:不買表寫不出好的表評。拜托各路哥、各位老師,能不能對內容有點追求?接商單就罷了,對于5100這樣的老同志,請先買再評,不然別評,讓這只飛了25年的魔鬼魚自在飛翔吧。
Vince
不顧家的表迷不是好老師
表態互動
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你心目中的最美小三針是誰?
歡迎評論區留言
點擊下圖進入精彩文章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