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市場各類音綜中,江蘇衛視《打歌2025》選擇以“真開麥,無修飾,全直播”的模式破局:節目每期精選6首新歌,集結從老牌到新人的多元陣容,讓歌手在直播環境下直面觀眾,沒有修音、沒有剪輯,只有音樂最本真的子。
在短視頻主宰音樂傳播的時代,《打歌2025》堅持展示完整舞臺的選擇看似頗為冒險,實則有著對行業和市場的深刻洞察。以常態化為愿景,整合行業資源、達成歌手共識、培養用戶心智,《打歌2025》正在開啟直播打歌綜藝的新篇章。
一場逆流而動的音綜實驗
《打歌2025》孵化于江蘇廣電總臺一年一度的創新創意大賽。這一成熟且富有活力的創新機制面向集團全體員工征集方案,經過層層篩選和宣講環節,評選出最具潛力的項目并推動其落地。
《打歌2025》制片人張鵬宇告訴影視產業觀察,去年的宣講舞臺較為特殊,江蘇廣電總臺將其與招商會的概念進行結合,評委也包含了受邀出席的客戶代表。最終,《打歌2025》從數百個提案中脫穎而出拿下最高分,并獲得臺里的基金扶持。可見《打歌2025》的成功,不只是創意層面具備優越性,更是市場導向下的結果。
![]()
“現在很多歌曲發布后,不是以舞臺形式被大家看見,而是作為短視頻的BGM片段、或以切片的形式傳播。”張鵬宇說道,“我們覺得歌曲的傳播依然可以通過打歌舞臺的完整形式,回歸到大眾視野當中。”
節目組注意到,許多藝人反復表達過缺乏推歌舞臺的困境,尤其是新人歌手,需要更多平臺展現自己的舞臺魅力和新作品。然而,節目直播和真開麥的設置仍然讓部分歌手望而卻步。“但這就是直播的魅力所在”, 張鵬宇表示,“同一首歌、同一個歌手,在不同場合演繹出來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歌手敢冒這個風險,帶著最大誠意演唱新作品,觀眾是能感受到的。”
![]()
其次,節目的“打歌”機制也帶有一定的競爭性——新歌需要接受現場100位大眾聽審和線上10位專業聽審的評判,也讓一些歌手擔心橫向比較的結果。張鵬宇介紹,現場100位大眾聽審的篩選極為嚴格,節目組通過兩輪電話面試,篩選18-50歲年齡段的人群,確保投票的公平公正。“我們肯定會杜絕只支持某一類歌手、有粉籍的聽眾進入大眾聽審團。”張鵬宇強調。
事實上,歌手們打歌的需求遠遠大于其對直播形式、節目機制的顧慮。在邀約過程中,眾多有新作品、有打歌意愿、有直播演唱的實力的歌手,表示愿意站上這個舞臺,與節目實現了雙向奔赴。《打歌2025》在最初官宣時就公布了首批30組藝人,引發網友的關注與熱議。
從集結最強唱將、打造亞洲頂秀標桿的跨年演唱會,到推動華語樂壇頂級歌手與原創音樂人合作的《音樂緣計劃》,江蘇衛視對于舞臺一直堅持品質、良心的制作,堅持音樂性上最大的誠意。
![]()
此次在體量和規模上就呈現出差異化的《打歌2025》,在平臺的內容矩陣中也有著獨特定位。在張鵬宇看來,節目的特質一是全直播+真開麥的形式,二是面向關注音樂、喜歡音樂、愿意去接觸新音樂的人群,三是把機會給到有好作品但是相對于缺少舞臺的歌手。這一全國首檔直播打歌音綜,正試圖為華語音樂打造一個全新的展示窗口。
一場無修音的音樂直播盛宴
相較于此前網生的打歌節目,《打歌2025》真開麥+全直播的形式是電視媒體的優勢所在。直播打歌需要合理的流程設計、過硬的技術實力、扎實的排練打磨,團隊此前在跨年演唱會、荔枝超級晚等項目上豐富的直播經驗,保障了每個舞臺的精彩呈現。
![]()
而不同類型的舞臺,對舞美、燈光、分鏡、運鏡等有著不同需求。例如,對于團體表演如R.E.D或NexT1DE有著復雜的調度,技術團隊專門設計了預切分鏡程序,幫助導播在直播中精準切換鏡頭。除了唱跳舞臺,節目在抒情類歌曲上的運鏡、舞美和燈光處理更加豐富,既能結合歌曲情緒加以烘托,也給到了留白的遐想。本季進程過半,團隊一直在思考如何為舞臺注入不同元素,為觀眾帶來新鮮感。
![]()
即便技術持續發展,但現場感受與信號傳輸之間的視聽差別依然不可避免。第一期直播結束后,團隊迅速召開總結會,優化音頻解碼設置,解決了聲音偏悶的問題,也改善了由于4K設備對燈光亮度要求更高導致的畫面偏暗情況。
張鵬宇表示,“現場能容納的觀眾數量畢竟有限,屏幕前觀眾的感受對于我們而言非常重要,他們代表著這首歌的大多數受眾。”認真聆聽觀眾反饋并高效給出解決之道,使《打歌2025》收獲了更高的觀眾認可與粘性。
![]()
截至目前,節目呈現了風格多元的音樂舞臺:龔琳娜《問西湖》將通俗唱法的自然流暢、民族唱法的圓潤明亮與戲曲唱腔的獨特韻味完美融合,阿云嘎《知己》以專業聲線勾勒音樂劇現場,R.E.D組合《三彩》代表新一代女團的M-POP風格,將國風與Hip-hop碰撞出東方美學……這些舞臺都得到了廣泛傳播。
相比熟悉的歌曲或大眾金曲,新歌有著更高的收聽門檻,對于以推新為目的的《打歌2025》而言,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尤其是對于男團、女團出身的歌手來說,他們的受眾群體相對固定,但其作品也有被大眾看到的價值。張鵬宇表示,“我們希望讓不同音樂喜好的受眾,在同一天晚上關注這個打歌平臺。也許通過這個平臺,大家能發掘到新的自己喜愛的音樂類型或音樂人。”如何讓不是歌手粉絲的普通觀眾也能接受這些新作品,是團隊持續在探索的課題。
一場從季播到常態的模式革新
《打歌2025》啟用了江蘇廣電總臺800平米演播廳進行錄制,并創新地利用電視臺周邊的荔枝廣場,打造了從周五下午開始的“上班直播”,歌手會前來打卡、進行演出順序的選擇,對晚上的打歌直播進行預熱。
![]()
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節目與音樂平臺、長短視頻平臺深度合作,實現了“直播+短視頻+歌曲”的全周期傳播。周五當晚,節目除了在江蘇衛視播出,還通過 ai 荔枝、愛奇藝、抖音等多個平臺進行同步直播;在抖音平臺還會邀請當晚歌手開啟共創直播,并在微博、抖音、B 站等平臺開設評審直播間,把新歌傳遞給更多年輕觀眾。
在張鵬宇看來,想要實現有效打歌,就需要持續有用戶對舞臺作出反饋。為此,節目通過TME旗下QQ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以及ai荔枝客戶端,打通了從前端到后端的互動鏈路。
每周一,節目官宣本周的歌手陣容,觀眾可以通過ai荔枝“打歌2025專區”上線的新歌錄音室版本或DEMO對歌曲進行預熱投票;投票在周五下午三點截止,歌手在上班直播中根據熱度排名來選擇演出順序。這一方式提前點燃觀眾期待的同時,也使觀眾決策真正影響到內容創作。
![]()
在周五直播當晚,新歌將接受現場100位大眾聽審和線上10位專業聽審的評選,綜合得分產生當期的“最能打歌曲”;每周的“最能打歌曲”持續對比產生“擂主歌曲”。直播結束后,TME會上線新歌的現場版本和舞臺視頻,觀眾可以在“趁熱打歌榜”為喜歡的舞臺和歌曲進行助力,周增量第一名成為“最受歡迎歌曲”。
打歌前中后三個階段的互動環節有效調動用戶積極性,大量用戶涌入ai荔枝APP表達對歌曲的喜愛。預熱投票、直播投票、后續熱度共同構成了對一首新歌的全方位評價,而用戶對歌曲的反響,又反哺于新歌的長線傳播。
與海外成熟的打歌產業鏈不同,國內打歌舞臺尚未形成規模,此前的打歌節目在可持續性上都有所欠缺。《打歌2025》既保留打歌的核心概念,又在實際操作中創新模式和環節,讓行業看到了常態化的可行性。
![]()
在張鵬宇看來,想要打造一個每周五晚大家都能看到的打歌平臺,一方面是要找到打歌的受眾,形成和用戶更加近距離的打歌文化圈,讓打歌舞臺成為觀眾接受音樂的固定途徑之一;另一方面,節目合作的歌手要持續擴容,去挖掘更多尚未被大眾認知的寶藏歌手。張鵬宇表示,“一檔好的音樂綜藝,除了給知名的歌手舞臺,也要給到尚未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歌手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如果能誕生出一個以后能為華語樂壇或者為大家的歌單頻繁提供歌曲的歌手,對我們就是莫大的肯定。”
![]()
《打歌2025》直播打歌的意義遠超技術層面的“真開麥”,是與碎片化審美的有力對抗,是在過度依賴后期的行業慣例下為華語樂壇找回直面真實的勇氣。即便在現階段國內的打歌節目還未能實現常態化,但《打歌2025》已經引領了關乎音樂價值的回歸與行業標準的重塑。
— THE END —
作者 | 劉翠翠
主編 | 彭侃
執行主編 | 劉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