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篇青蔥歲月之二
上 學
我的父母都是單傳,爺爺奶奶只生了我父親一個,外公外婆沒有生育,領養了寧波鄞縣史家碼村的一個史姓女孩,這個女孩后來成了我母親。母親被領養后不久,外公不幸病逝。外婆一個人帶著母親生活在上海,外婆是上海卷煙廠工人,她一邊做工,一邊照顧年幼的母親,生活十分艱難。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爆發后,日本鬼子占領上海,他們燒殺掠搶,欺壓平民,無惡不作,母女倆天天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吃盡了苦頭。后來工廠停工,外婆失業,上海待不下去了,母女輾轉回到當時叫做孝孺鄉的伍家村,也就是現在的大佳何鎮和平岙,那是外婆的娘家。 1945年,母親虛歲17歲,嫁給了父親。上海解放后,外婆作為老工人,重返上海卷煙廠,不久便退休回到女兒家養老,過上了安定的晚年生活, 1973年病故。
![]()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人多力量大和"光榮媽媽"的感召下,農村婦女生兒育女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再加沒有節育措施,母親與所有育齡婦女一樣,孩子以每三年一個的速度出生,到1961年我出生算上,已經有7個孩子了,大哥初中,二哥高小,大姐初小,二姐三姐三哥尚未上學,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那時侯,三年自然災害,公社大辦食堂,天災人禍,整個社會己折騰得不成樣子,農村吃不飽飯的情況已經很普通了,農民吃烏糯根,吃樹皮,吃野菜,只要能填飽肚子,什么都吃,很多人出現了浮腫病,個別的甚至餓死。
我出生在不該出生的年月,可謂生不逢時,父母為了全家人能填飽肚子,一天到晚不是在田洋畈干活,就是在山上尋食,沒功夫照顧我,整天把我放在搖籃里。那時候,農村孩子就是蓬頭垢面,衣衫襤褸,流鼻涕、生凍瘡、癩痢頭、爛眼睛,但比起這些孩子,我還不算邋遢,很多家長已經顧不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生了孩子養不起孩子,能不能活下去,就看孩子的造化了。萬家正對面有座山,形如虎鼻子,叫虎鼻頭,山腰有一座孩兒坑,是專門埋葬夭折嬰兒的墳塋,那段時間,四近方圓幾個村不知道有多少餓死、病死的孩子一個個拋進孩兒坑里,成了可憐的孤魂野鬼。
![]()
聽母親說,我從小還算是比較乖巧的孩子,當年,我一個人躺在搖籃里,從來不哭不鬧,餓了喝點從食堂拿來的薄粥,或者喂點粗糧,困了就呼呼大睡,直到會走路了,才與搖籃告別。但遺憾的是,一年多的搖籃生活,給我留下了明顯的兩個后遺癥:一是因經常側睡,兩個耳朵豎不起來了,耳廓緊緊貼著頭皮,視覺上蠻不雅觀,也影響了我的聽力;二是因先天營養不良,導致發育嚴重滯后,我十七歲高中畢業時,身高才一米六不到,體重八十斤,直至二十歲后才飛速長高,成為豆芽型身材,身高雖達一米七六,但體重仍一百斤不到。
我還天生愚鈍,七歲以前的事情,大都沒有印象了,知道的一些往事都是父母親后來告訴我的,但有一件事至今還記憶猶新事、歷歷在目。
父母親由于生于亂世,都沒讀過書,但對孩子讀書的事非常重視,常聽父親說不讀書永運穿草鞋穿不了皮鞋,讀書了即使穿不上皮鞋也不會當個睜眼瞎。所以,家里生活無論怎樣困難,只要到了念書年齡,一定把孩子送到學校里去,能讀幾年算幾年,不像別人家孩子早早看牛干活去。
1967年,我七虛歲。仲夏的某天下午,驕陽似火。我割毛兔草回家,一進道地,就看見堂前坐著一個清清瘦瘦、個頭矮小的中年人,與父親說著話,父親見我抱著兔草進來,就說,來來來,這就是我家老七,林老師你看看這孩子能上學嗎?說話間,父親把我拉到那個叫林老師的跟前。林老師摸摸我的頭,笑著答道,個頭好像小了點,還是上學吧,早讀書早收心。我從小聽父親講過《西游記》唐僧取經的故事,林老師這么一說,似乎我是孫悟空,他是如來佛,要收我似的。我暗自好笑。但我感覺,我的人生可能就要在兩個大人的對話中轉折了,上學念書意味著我將告別過去從早到晚、一刻不息、天馬行空般在野外玩耍的世界。那么,讀書又將是怎樣的世界呢?我當然不曉得,但又很想知道,所以,我既渴望也好奇,巴不得早點一腳踏進校門。
九月的一天,秋高氣爽。我終于等到上學了。那所學校叫胡家小學,學校與萬家隔著一條石門溪。胡葉沈萬是胡家、葉家、沈家、萬家四個村的簡稱,呈棱形分布,村挨著村,相鄰而居,隔溪相望,方圓不過二里,四村的人口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大村人多。葉家村的人自以為與胡家人口相當、實力不分伯仲,不想送孩子到胡家小學讀書,就單獨辦了葉家小學。胡家則把沈家、萬家兩村攏在一起,辦了胡家小學,校址設在胡氏祠堂。
改革開放前,很多農村小學辦在祠堂或宗廟里,光線暗淡,地方潮濕,環境陰森,當時的老師大都吃住學校,生活非常艱苦,而且祠堂宗廟過去是族人上香祭拜、安放祖宗牌位的地方,沒有足夠的膽子恐怕不敢住夜,但也不得不住。林老師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念書,也算有了個伴。胡氏祠堂在村的西邊,一堵大墻緊挨祠堂西面,幾棵參天松樹并列排著,樹冠似蓋,像是威武的哨兵。祠堂北面是墳地,我剛到胡家小學讀書時,剛好村民在平一座墳墓,說這是村里一個地主的祖墳,是封建的毒瘤,必須堅決鏟除,讓他死無葬身之地。我擠在人群里,看到墳面已挖開,墳里的棺材暴露在外面地上,看上去完好無損,連朱紅的大漆都沒有斑落。當時,我聽旁邊的村民說,這棺材里躺著的是解放前胡家村大地主,是逃往臺灣的國民黨反動派胡福相的父親。聽到胡福相的名字,我想起很小就聽父親講過其人,說他怎么怎么出息,早年曾留學日本,民國時期當過福建兩地縣長,中央國民黨警官學校教務長,福建警官分校副校長。1949年隨蔣介石到臺灣后,擔任過第一任國民黨警務處長,是四近方圓最大的官了。胡福相小少離家,但并未橫行鄉里,父親謹言慎行,勤勞節儉,也沒有血債。土地改革時期,胡福相家的家庭成份雖然被評定為地主,但從來沒有得到鄉里鄉親們的不待見,大家還是和睦相處。然而,經過文化大革命洗禮,覺醒了的勞動人民,感到最親最濃的鄉情也不能代替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更不允許一個死去了的地主埋葬在培養共產主義接班人的學校旁邊。忠不忠,看行動,人民群眾狂熱起來,任何力量都是螳臂擋車,群情激憤,把墳墓鏟平了。這要是在過去,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挖祖墳是大忌,誰會去干這種折壽的缺德事呢?現在時代不同了,誰叫他是地富反壞牛鬼蛇神呢?胡福相生于1908年,病逝于1972年,當時他仍健在,但肯定不知道此時他父親的墳墓被鄉親挖了,他若知道家鄉的人如此對待死去的父親,會作何感想呢?
![]()
被移去北面墳墓的胡家小學是一所單班村校,只有一個老師,一只教室,五個年級的學生坐在同一只教室上課,這種教學叫做復式教學。復式教學一堂課,每個年級平均分不到十分鐘,老師需要特別大的能耐把控學生的紀律,而且老師對各年級段的語文,數學,音樂,美術必須樣樣都會。剛入校時就聽大同學說,林老師大名林西更,有個綽號叫"笑面虎",上課從來不兇,平時一點不嚴,臉上總是掛著笑容,但學生都怕他。他上課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激發不同年級段之間教學的互動,讓中、高年級的學生幫助低年級的學生釋義解惑,讓低年級的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跟著中、高年級的學習知識。我不懂規矩,常常在林老師給中、高年級講課提問時,一邊聽一邊思考,沖動起來就大聲回答,這時林老師不但不批評,還表揚我。雖然我一知半解,回答也不一定正確,但是,林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使我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成就感滿滿,覺得上學念書,雖然比不得一天到晚在田野里撒野來得自由,但腦袋瓜子裝的東西慢慢多了起來,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還真不少。
林老師還善于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有一件事至今都讓我難以忘記。
![]()
上學時母親買了一只書包,這書包很簡陋,其實就是一個可以背的布袋,外面繡了一幅一女孩和一男孩背著書包并肩上學的圖,很多男同學就說那圖上的女孩是我的"內客""內客"是寧海人的方言,老婆的意思。小時候我特別害怕別人說這書包上畫的女孩是我"內客",同學一起哄,我就恨不得鉆到地下去。我曾多次跟母親提要求,能不能重新買一只沒有圖的書包。但母親說沒錢,不可能再買一個了。無奈我只好繼續背著。但我還是動了一個腦筋,把書包反過來背,把有圖的一面貼在胯骨上,原想男同學們看不到圖,就不開玩笑了,誰知他們看到我書包,就想到了那個圖,還是照樣地開玩笑。有一次,我剛踏進教室,一個高年級的男同學突然高喊"內客、內客",其他男同學一哄而起,齊聲叫著"內客、內客、內客",我因含羞而委屈,一氣之下跑到辦公室,向林老師告了狀。林老師聽了,笑笑安慰道,沒事沒事,這幫兔崽子!老師去批評他們,以后就不會有人開你玩笑了。說罷,他就牽著我的手來到教室,看著一下安靜下來的每張小臉,林老師面帶笑容說,萬同學這么小的人怎么會有“內客”呢?你們有嗎?林老師頓了頓,環視了教室一圈,又說,原來都沒有呀,事實你們也是沒有的,但長大后你們都會有“內客”。所以,以后大家就不要開萬同學玩笑了。如果,我是說如果,還有同學開萬同學的玩笑,那我就叫他和女生同桌去,大家說好不好?那時,男女同學是不說話的,男同學最害怕與女同學同桌,讓人取笑。林老師的這一招很靈,讓所有的同學再也不敢開我玩笑了,解決了我的一塊心病。
我有時一個人呆呆地,想著入學以來林老師對我的關心呵護,想著林老師這么厲害,樣樣精通、無所不能,幼小的心靈里,充滿著對林老師的感激和崇拜。林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是我入學念書的引路人。我很希望林老師一直教我,可惜林老師只教了我一年就調回老家漲坑小學去了。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來源 硯邊燈火
□ 文章:萬吉良
□ 圖片:網絡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