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一年,審計5年,追款十年,直接熬到公司倒閉,前頭欠的債自然也就沒人要了。
現在,央國企百億大項目已經到了沒人敢接盤的程度。近期,一項總投資256億的長吉高速安化段項目在經歷4次公開招標后,依然無人接盤,最終流標。
2025年第一季度行業監測數據顯示,全國超過700個工程項目遭遇投標方空缺,其中53%的項目歷經三輪招標仍無企業響應。曾經炙手可熱的央國企百億大項目,如今也成了燙手山芋,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工程項目的店大欺客,讓整個工程行業深陷墊資黑洞和回款困局的殘酷現實。
256億的大項目,為啥會流標呢?
因為現在工程圈流行“三不接”法則,這些都是有經驗的行業老人總結出來的對央國企項目的血淚教訓。前幾年經濟還有增量的時候,還有新的企業會一股腦地往前沖。現在新企業也被熬成了老工程企業了,自然在這三條規則之下就更沒有人接了。
這個所謂的“三不接”就是:
首付款低于30%的,堅決不碰;
墊資周期超過半年的,果斷放棄;
需要全額墊資的,直接拉黑。
這條法則的誕生源于無數企業被墊資拖欠追債的惡性循環拖垮的慘痛經歷。以前一個億的項目經常要求下游企業全部墊資,相當于你去工地打螺絲,還要自帶干糧。
然而,經過幾年這樣的壓榨,下游企業早就被掏空了,別說墊一個億,墊幾百萬都力不從心。工程回款的難度比西天取經還難。但是西天取經人家西行師徒的關系夠硬啊,你的關系夠不夠硬呢?以前的關系是不是已經被雙規留置了,官司纏身、信譽掃地都是常態。央國企工程風險過高,企業都在用腳投票。
比如安徽S40寧國至松陽高速公路池州段,2024年9月,安徽省交投集團牽頭的聯合體因資金緊張,無法承受長期運營風險,連履約擔保都未能繳納,直接被取消中標資格,項目泡湯。那
核心問題仍是墊資風險過大。內蒙某高速公路項目2025年初,這個項目因要求中標方墊資30億,導致投標不足3家而流標。現在這種狀況,我有30億,為什么要去投標呢?搞點別的投資回款,它不快嗎?
還有貴州六盤水棚改項目,也要求中標方先行墊資,且盈利與否取決于房屋銷售情況。這種高度不確定性的風險讓國企都望而卻步,連三家投標方都湊不齊,項目流產。
連國企都開始意識到,需要真金白銀投資,并承擔未來幾十年的運營維護風險的時候,都選擇了連夜撤標,連保證金都不要了。現在的央國企項目正從單純的施工承包演變為要求企業從投資到運營,一包到底,周期長達10到20年,盈利與否嚴重依賴地方政府補貼、市場需求還有政策的穩定性。資本是有避險屬性的,在國企自身資金緊張、政策風險難以預測的情況下,企業也只能選擇撤標跑路。
而且如今的工程行業生態惡化是多方面的。央國企項目動輒要求巨額墊資已成為常態。回款環節領導隱身、債務扯皮,半年一年拿不到錢是常態,質量保證金基本就是潑出去的水,而且最后還維權困難。中小企業被拖欠逼急了,想打官司維權,直接給你發一個行業黑名單威脅。敢告一家就可能被集體拉黑,直接讓你在這個行業混不下去。所以現在都是寧接民企10萬,不接公家千萬。
當然,除了亂象,還有政府的大項目,往往是被層層分包,利潤被層層盤剝。真正干活的企業利潤又低,風險又高。截止2024年底,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已經突破了26萬億,國家也算是看不下去了,祭出重拳。
2025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實施。里面明確規定了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付款周期不得超過60天,不得以任何理由延期支付,還要求每年公開逾期賬款情況,建立全國統一投訴平臺受理拖欠投訴并保證一個月內書面反饋。
至于這個政策實施的如何,能否把工程人從艱難的狀態下拯救出來,還需要時間。央國企項目無人問津,是行業困境的寫照,卻也可能是行業覺醒的契機。曾經靠墊資賭未來的野蠻生長模式正式落幕,一個靠契約精神和信用支撐的良性生態,能否蓬勃生長,或許正在到來,畢竟沒有人會拒絕一個干多少活,拿多少錢的干凈市場。
總之,基建類項目的去杠桿不能只有底層承包企業去承擔。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