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果一個時代熱衷于通過“改造歷史”為“當下”服務,那么這個時代大概率是“不正常”的。
1952年,中央美院接到中國革命博物館的一個“任務”,創造一幅名為《開國大典》的油畫。這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最后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董希文。
董希文根據史實,以1949年10月1日,城樓上的人物與廣場上的場景為主題的創作完成了那幅著名的作品;并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和贊揚。
不料,畫上的個別人陸續被打倒了。先是高崗“出事”,于是,董希文被要求修改原作,把畫上的高崗抹掉了;然后是劉少奇“出事”,董希文不僅把他刪掉了,還把劉的位置讓給了董必武;1972年,又有人提議刪掉畫上的林伯渠,這時董希文已經因病去世,于是找來另外的畫家直接重畫了一幅,等于把原作“廢了”。
如今呈現在博物館里的《開國大典》早已經恢復了原貌,那是“文革”后,由其他畫家根據董希文最初的作品重繪的。這么多年過去了,這幅畫再也沒有被“改造”過。
通過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這幅畫“平安”的年代是相對正常的年代。這幅畫屢遭“改造”的年代,難以說是正常的。
為什么當時屢屢要改造一幅油畫呢?邏輯其實與那位“控煙女士”要求修改魯迅紀念館的魯迅墻畫是一樣的。
1928年6月6日,魯迅在致章廷謙的信中說,“我酒是不喝了,煙仍舊,每天三十支至四十支”。魯迅是個“大煙槍”這是人所共知的“史實”。
按照控煙女士的觀念,墻上的魯迅應該為當下服務——當下是反對甚至禁止在公共場合抽煙的,如此有影響力的魯迅應該做表率,不抽煙;魯迅在墻上當著全國游客的面抽煙,不符合當下的價值觀,所以有必要改造。
至于魯迅當年確實是個每天煙不離手的“大煙槍”這個“歷史真實”就變得不重要了,不值得被尊重了。
歷史常常被用來為現實服務,其表現就是篡改、扭曲甚至是虛構歷史。
北宋的司馬光,堪稱史學大家,以編撰《資治通鑒》名垂史冊。但是,僅從書名就可以看出,他編撰這套煌煌巨著就是用歷史“規勸”皇帝,以達成當下的治理。為了更好地傳遞自己的理念,他把一些野史軼聞當做正史采信,而有一些正史記載的內容,則被他大量刪除。
所以,人們常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用歷史服務現實,這種行為大行其道,已經讓人見怪不怪,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人都活在當下,當下是最重要的,服務于當下不是理所應當嗎?
是的,你是被“服務”了,但與此同時歷史的真實也就逐漸喪失了。
真實是歷史的生命。扭曲的、篡改的,虛假的歷史不再是歷史。
常言“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改造歷史呢?不僅是背叛甚至是犯罪吧。
用背叛或犯罪來指控“控煙女士”的言論顯然不合適,她并沒有改造歷史或改造魯迅的動機。她是懷揣著一個“善良”的初衷,然后倒推出一個更符合她需要的魯迅——一個不抽煙而舉拳頭的魯迅。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宣傳部”,控煙女士更不例外。她想用自己的觀念扭曲、裁剪事實和藝術,讓我想到一個詞兒:歷史虛無主義。
目前看,控煙女士的愿望落空了,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她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如果她是魯迅紀念館的“館長”呢?更換墻畫就可能是“一件小事”了。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