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城里有許多民國時期的名人故居,聶耳故居就是其一,還是其中最特別的一座。故居是一棟二層木質小樓,經年累月的雨打風吹和歲月消磨早已顯出風霜模樣,其外觀基本沒有后期改建,因此看上去便格外有歷史感。
![]()
故居的匾額有兩塊,一個寫著“聶耳故居”,一個寫著“成春堂”,成春堂是聶耳父親從玉溪來到昆明行醫后所開中藥鋪的名字,聶耳在這里出生,也在這里長大,從牙牙學語到走進學堂,再到十八歲離開家鄉,故居悄悄記錄下小聶耳生活學習的點滴。
![]()
如今故居內部分房間保留了舊時原貌,同時以舊物、舊照和文字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向人們展現了聶耳的人生軌跡和音樂生涯。
![]()
站在二層往外看,高高低低的紅磚建筑仿佛聶耳筆下的音符,奏出一曲關于昆明、關于童年的動人樂曲。
![]()
黑白照片和文字描繪出聶耳短暫的一生。23個春秋,聶耳走過的地方并不多,昆明、湖南、廣東、上海、北平、日本,然而生如夏花,他的人生絢爛而輝煌,沒有辜負過每一寸光陰。
![]()
![]()
小時候的聶耳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考試總是全班第一,在小學時擔任了學生自治會會長,還參加了“學生音樂團”并擔任樂隊指揮,對音樂的喜愛大約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萌芽生長了。
![]()
![]()
十五歲,聶耳初中畢業,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此后曾有短暫的參軍經歷。無論求學時的快樂時光還是艱苦的軍旅生涯,都在聶耳的筆下化為音符,最終成為不朽樂章。
![]()
20歲的聶耳進入了聯華影業公司工作,開始正式樂曲創作,短短半年時間就創作了包括《義勇軍進行曲》初稿在內的17首歌曲。21歲,聶耳經田漢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正是他的創作高峰期。
![]()
![]()
《義勇軍進行曲》最終完成于1935年,并隨著電影《風云兒女》的上映廣為流傳,激昂的樂曲鼓舞著抗日戰爭中的人民,也像子彈一樣射向敵人。
![]()
![]()
創作完《義勇軍進行曲》后,聶耳就在日本不幸罹難了,這首樂曲成為聶耳的人生絕響,從抗日戰歌到國歌,一直激勵著一代代國人奮勇向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