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作為東亞文化之都和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貢獻,宋元的東方第一大港,當今中國的萬億GDP城市,這都預示著泉州人不甘人后,愛拼會贏的精神。
![]()
當然,在福建城市的稱呼上,我們習慣于將泉州放在最后一位。
比如談到福建三大城市,我們習慣稱呼“福廈泉”,福州作為福建第一大城市和省會城市,按順序自然應該放在首位,廈門盡管GDP不敵福州和泉州,但廈門的城市地位決定了廈門就是福建城市的“頭牌”,泉州曾經是福建連續22年之久的經濟老大的地位,近幾年福建強省會戰略的貫徹,泉州已經讓出了經濟第一的寶座。如今,泉州既沒有福州那般的經濟地位,也沒有廈門的城市光環,稱謂“福廈泉”對于泉州來說完全可以接受和認可;
然而,在閩南金三角地區,我們習慣稱呼閩南三市為“廈漳泉”。1985 年,國務院正式將廈門、漳州、泉州劃定為 “閩南金三角經濟開放區”,明確以廈門為核心、漳州為南翼、泉州為北翼的協作格局。官方文件中首次統一使用 “廈漳泉” 表述,后續的規劃(如 2011 年《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總體規劃》)均延續這一排序,通過政策、媒體、教育等渠道不斷強化,最終成為全社會的習慣稱呼。
![]()
可見,作為閩南金三角的核心城市是廈門,與廈門更為接近、同城化水平更高的漳州,自然也被抬到了更靠前的位置,泉州地理環境相對獨立,而且廈泉同城化明顯不如廈漳同城化,泉州與廈門的聯動明顯要低于漳廈,當然,這一方面也體現出泉州具備獨立發展的區域優勢;
漳州是閩南文化的“母體”之一,閩南文化的核心符號(如閩南話、漳州木偶戲、東山關帝文化)均以漳州為重要發源地,并向廈門、泉州輻射。閩南開化始于開漳,這種先有漳州,再有廈門和泉州的格局,決定了漳州這座城市在閩南核心圈中的地位;盡管如今漳州的經濟發展水平是閩南三市之末,但文化的先天影響力猶在,想必從這點出發,泉州老百姓也是認可的;
![]()
此外,中國漢字有四音,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廈為入聲、漳為平聲,泉為上聲,“廈漳泉”的叫法明顯比“廈泉漳”更為朗朗上口。
當然,無論是“廈漳泉”還是“廈泉漳”,三市同處閩南文化圈,理應攜手共進,共同為了閩南地區的發展和閩南文化的興盛助力。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點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