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MiniMax大模型與知名辯手陳銘辯論,以42%的人類認同率通過“圖靈測試”,這意味著什么?
近日,一場發生在《2025中國·AI盛典》上的人機對決,成為大眾熱議的焦點。科技迷們熱烈歡呼:大模型足以“以假亂真”,這是見證了中國AI里程碑級的突破啊!更多的觀眾,則為“AI會不會愛上人類”的辯題陷入了深思,大家是如此真切地感受到,AI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全面融入并深刻影響你我的生活。
時隔一年,從深圳到上海,從《2024中國·AI盛典》到《2025中國·AI盛典》,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所打造的這個聚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國家級舞臺,實現了一場肉眼可見的進化,集結的行業領袖之多、呈現的創新應用之多、實現的內容突破之多,都令人眼前一亮又一亮,以至于有觀眾驚嘆:“不敢想象,明年的AI盛典又該有多么精彩和震撼!”
截至目前,盛典累計收獲全網超50條相關熱搜熱榜,主話題#2025中國AI盛典#及衍生話題閱讀量累計超1.7億,央視頻各平臺直播總觀看量達2055萬,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超1億次,網友們力贊“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看到了AI國產之光”!
![]()
“相AI相生”,是《2025中國·AI盛典》的主題。這四個字,恰好也暗合了創作團隊緊隨AI脈動、不斷迭代升級的心路歷程——盛典不僅記錄了中國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只爭朝夕的奮進步伐,更以自身的闊步向前,精準標注了AI進化的刻度。
以追光致敬追光
人工智能是年輕的事業,也是年輕人的事業。一大批冉冉升起的行業新星們,以理想為帆,以奮斗為槳,奔赴星辰大海,勾勒未來弧光。
和《2024中國·AI盛典》相比,《2025中國·AI盛典》最突出的升級,是推選出代表了AI產業年度影響力和成就的“2025年度AI人物”:王興興、陳寧、陳維良、張鵬、周靖人、姜大昕、夏立雪、韓璧丞、彭志輝、戴文淵(按姓氏筆畫排序),“年度AI人物”發布人劉大響、鄭緯民、楊華勇、王堅、郭毅可、譚蔚泓、王田苗、劉慶、漆遠、戴敏敏為他們重磅揭曉。
盛典播出當日,眾多網友在線觀看實時熱議:“十大年度AI人物有三個90后,‘2025年度AI創新應用’Deepseek的創始人梁文鋒也是90后,AI果然是青春滾燙的事業”“散是滿天星,聚是一團火”“這些閃耀的名字,就像是一串溫暖的代碼,正在為我們編寫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世界”……
盛典推出“2025年度AI人物”的初衷,既是為了向逐夢者致敬、為突圍者歡呼、與追光者同行,也希望通過宣傳這些在中國AI領域取得卓越成果的企業家,生動展現AI技術在千行百業為百姓生活帶來的真切益處。最終入選的十位年度AI人物,來自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AI產業發展領先、優勢顯著的城市,涵蓋了具身智能、芯片、算力大模型、腦機接口等熱門賽道,他們的創造,正像春雨般無聲地融入人們的生活。
為了保證本次推選的權威性與公平性,主創團隊做了兩項關鍵工作:其一,聯動各地發改委、經信委、工信局,從產業一線征集到了123位極具代表性的企業人物,搭建起候選名單的基石;其二,同步組建推選委員會,邀請到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專家、資深投資人、領軍企業家與媒體代表,嚴格遵守科技突破性、模式創新性、產業引領性、社會貢獻度這四大標準,完成推選。
![]()
與其說這是一場推選,不如說是AI行業的頂尖觀察者和先鋒創造者在共同校準AI領域的年度坐標。而這個“坐標”是什么呢?主創團隊分享道:“十大年度AI人物有一個鮮明的共同點:他們對AI事業都無比熱愛,并為此付出了漫長時光的沉淀與磨礪。他們今天的成就,絕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深深扎根在中國產業的沃土里,緊緊錨定百姓真實需求,踏踏實實去做那些可能‘不被看好’卻意義深遠的事情,用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正是這份仰望星空的遠大抱負和敏銳務實的科學精神,讓他們成為了引領中國AI發展的靈魂人物。”
借突破點贊突破
2025年,是AI技術在中國加速落地、深度融合的關鍵之年。
作為以展現中國AI領域最新實踐、豐碩成果及廣闊前景為內容的大型主題活動,《2025中國·AI盛典》匯聚超百項AI創新技術,集結全球AI科學家、藝術家共創,著力以科技與藝術相融合的創新表達,陪伴觀眾們迎接一場對AI技術的檢閱、對人機協同的前瞻。
這是個機器比真人更加“搶鏡”的舞臺——多款國產人形機器人陸續登臺,集中展示最新“學習成果”。從妙語連珠的主持人,到表演武術、鋼琴、唱跳的藝術家,再到和人類激烈辯論的思考者……它們統統“拿捏”。
![]()
《迎客鼓》中,依托機器人動作捕捉技術,智元遠征A2機器人完成了苗鼓技法的學習與訓練,與歌手阿朵、苗鼓十三姨的同臺表演,不落下風;《Passion·人機共振》中,10臺傅利葉GR-2人形機器人在模仿學習技術下,生動復刻了人類舞者的韻律美感,同時,24臺珞石SR系列柔性協作機器人通過預編程,實時感知場上演員姿態,實現人機協同共舞;“斷臂小伙”周鍵佩戴融合了腦機接口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仿生手,與和璇機器人鋼琴合奏《茉莉花》;宇樹科技G1人形機器人“以武會友”,和太極拳世界冠軍、全國武術冠軍楊德戰、峨眉武術省級非遺傳承人凌云展開跨越次元的對決……各具特色的才藝展示,詮釋出日新月異的AI技術如何突破物理限制,賦予機械以藝術靈魂,并與人類協同“共生”。
從視頻生成到語音合成,從圖像處理到多模態交互,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正全面重塑創作范式。本屆盛典帶著“借突破點贊突破”的熱忱,將多項剛剛問世的AI技術深度參與到節目制作,以此展現新興科技賦能文化創新的無限可能。
《浮光·十二獸首歸來》《This Is Me》搭載今年6月剛剛發布的“海螺02”視頻生成模型,這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個可生成高度復雜運動場景的AI視頻模型,成就了#AI讓十二獸首化身樂師#、#Grace用AI和世界名畫同臺飆歌#的名場面,在《This Is Me》的執行階段,主創團隊邀請AIGC創作者趙旻老師共同設計,從多輪線上會議反復打磨腳本,到彩排期間的零距離協作,高效聯動確保了舞臺呈現的精準與震撼;《今夜無人入眠》則運用了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在ICASSP 2025最新提出的SYKI-SVC技術,和商湯如影提供的國產自研數字人技術,僅憑照片就能推理生成出惟妙惟肖的人臉動態與肢體動作,成功實現三位歌唱家同自己的AI數字分身用七種語言唱名曲;即夢圖片3.1模型、可靈2.1大模型等今年上線運行的AI工具在《兵馬俑世界奇遇記》中大顯身手,讓沉默的陶土鎧甲有了跨越山海的力量。
“在AI技術爆發的今天,我們已習慣了見證那些曾經‘不可能’的奇跡,所以在AI盛典創作之初,我們就在思考:除了制造視覺奇觀,AI能否還能承載更加深刻的使命?”主創團隊表示,最終呈現的這些節目,借助技術的神奇,或修復跨時代的創傷與遺憾,讓散落在異國他鄉的國寶文物聽到我們的呼喚;或上演東西方文明的奇遇,折射出文明對話的多種可能。而這,更進一步地體現了盛典“相AI相生”的主題——科技必然要在人的深層需要中,和人的深度碰撞里,找到共生的力量。

用思想激蕩思想
一年多前,AI剛成發端之勢,社會大眾對AI技術既充滿期待,又心存不安。在興奮與焦慮的交織中,《2024中國·AI盛典》以大國“智”造、民生應用等多元場景,為公眾打開了認知AI的第一扇窗。
如今,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與激情,融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大家的“超級助手”和“思考引擎”,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伴生新的迷思。《2025中國·AI盛典》延續《2024中國·AI盛典》的思辨性,拋出直擊人心的新命題——當AI從冰冷的工具蛻變為有溫度的伙伴,人機關系正在發生怎樣的本質轉變?
誰是AI?誰是人類?國產MiniMax大模型與知名辯手陳銘圍繞“該不該按下刪除痛苦回憶的按鈕”“AI會不會愛上人類”的兩場精彩辯論,堪稱盛典的點睛之筆。辯論結束后,現場42%的觀眾猜錯了辯手身份,國內首個通過人機辯論圖靈測試大模型就此產生。
談及新時代“圖靈測試”誕生的幕后,主創團隊表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圖靈的這個思想實驗,幾乎是衡量機器能否‘像人一樣思考’的金標準。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是時候重新審視這個經典測試了!我們想真刀真槍地驗證一下,機器是否已經具備了某種程度的‘獨立思考’能力?它的思考水平,是否足以迷惑住我們人類?我們希望通過精心設計的舞臺呈現,讓觀眾們直觀地、沉浸式地感受到AI領域的驚人突破與卓越發展。同時,我們也希望大家通過這場特殊的辯論,對‘相AI相生’有所感悟,就像蔣昌建老師在節目中所說,它讓我們清醒認知人類情感的獨特,審慎構建人機倫理,并在技術洪流中不斷追問何以為人,何以為愛,思考永無止境。”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之父”圖靈以AI的形象,貫穿盛典始終,AI技術還架起時空橋,讓圖靈與徐光啟、利瑪竇進行了一場直面AI時代發展的精彩思辨。
為幫觀眾打開更寬廣的時代視野,“AI解碼時刻”特邀嘉賓姚期智、鄭慶華、薛瀾、王堅、Stuart Russell、Bilel Jamoussi、Gillian Hadfield、周伯文等,更圍繞“AI向善”的實踐突破、全球AI治理的協同路徑、AI時代人才培養的新方向等議題,分享真知灼見。
《2025中國·AI盛典》的落幕,預示著又一場全新的進化正在醞釀,它召喚同行者,更期待有為者,共赴“相AI相生”的又一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