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建立之初,即沿襲前代節日慶賀儀制,舉行朝賀典禮。入關后,又于順治八年對朝賀禮儀進一步加以規范,成為定制。
并對京外直省地方朝賀作出相應規定:“凡元旦、冬至、萬壽節,在外直省文武大小各官,俱設香案,朝服,望闕行三跪九叩頭禮”,滿洲、蒙古、漢軍官員,分左右兩翼。
![]()
漢官分文東武西,按序排班行禮。京外官員,除屆時行禮外,“文官知州以上,武官守備以上,各差官進慶賀祝表”。
起初,各地少有營建專門朝賀之所,只是各于公署內,置彩亭設萬歲龍牌叩拜。至康熙朝中后期,各省始有請修萬壽宮之舉,但康熙帝及雍正帝對此均持審慎態度。
![]()
一、朝賀典禮
至乾隆年間,全國各地較為普遍修建了萬壽宮,作為清代地方官民舉行朝賀典禮等公共政治活動的專用場所。
正如《固原重修萬壽宮碑記》所言:“自封疆大吏以至郡守、牧令、丞倅,恭逢圣節,各依班行階級,以次序列于庭。趨蹌有節,進退有度,罔不翼翼濟濟,謂天顏不違咫尺,升香跪拜,必敬必肅。其宮墻之制,一如京闕規模。”
![]()
清朝統一新疆后,萬壽宮作為朝賀大典的專用場地,伴隨著新疆各地城市建設的步伐,逐漸遍布天山南北。
如乾隆三十五年喀什噶爾修建來寧城時,除城墻、城樓、衙署、兵房等基本建筑外,又在城內修建了萬壽宮與關帝廟。
![]()
由此“城既具宮、廟之丹碧,與城池之莊嚴,儼然為回疆之一都會矣”。乾隆三十七年,烏魯木齊修建鞏寧城時,城內亦“恭建萬壽宮、關帝廟如制”。
萬壽宮作為新疆地方官民三大節朝賀之地,均位于將軍、都統、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本地軍政首腦所駐城內或城郭附近。
乾隆年間新疆所建萬壽宮中,葉爾羌城和伊犁惠遠城,是當時僅有的兩處刻立御碑的萬壽宮。葉爾羌城萬壽宮,建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正殿三間,東西朝房各三間。
![]()
宮門東側建碑亭一座,刻立《御制平定回部勒銘葉爾奇木之碑》。伊犁惠遠城萬壽宮,建于惠遠城北門內,系乾隆二十八年與城同建,坐北向南。
正殿三楹,東西朝房各三間,宮門三間,環以木柵。每逢元旦、冬至和萬壽圣節,“大小臣工,皆肅班恭祝”。
乾隆三十七年,為紀念和表彰土爾扈特部的東歸壯舉,伊犁將軍舒赫德奉旨仿照普陀宗乘之廟所立《御制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御制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石碑式樣,于伊犁刊刻立碑。
![]()
經勘察,惠遠城北門內萬壽宮前“地面寬廣,建造碑亭兩座,規模闊大。且為各部落、官員、兵民人等往來聚集,共皆瞻睹之地”,遂選定于此刻立御碑。
此兩座石碑四面鐫刻滿、蒙、漢、回四樣字體,兩座碑亭東西對峙,頗壯觀瞻。
伊犁與葉爾羌,作為昔日準部與回疆的核心地帶,亦是清朝統一新疆后大力經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分別于兩地較早建立萬壽宮及其他彰顯清朝政治文化內涵的建筑。
![]()
其用意和象征性,不言自明。嘉慶道光年間,新疆各城萬壽宮又多有增修與擴建。
如喀喇沙爾城東門外所建萬壽宮,因修建時間早,工程較簡,規模窄小,故每逢朝賀時節。“分班行禮擁擠”,辦事大臣廣厚遂于嘉慶十三年自捐養廉銀,重加改建萬壽宮一所。
“正殿三間,宮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東西朝房各三間。宮外東西牌坊、柵門各三間,照壁五間,周圍墻垣,煥然一新”。
![]()
哈密則于道光十三年建萬壽宮一座,“修正殿五間,左右朝房各一間”。光緒初年,清軍收復新疆后,在恢復經濟、改置行省的同時,亦注重社會文化領域建設。
其中,萬壽宮作為官民朝賀之地,亦得到恢復和重建。新疆各地官員結合實際,或重建,或改建,或與其他祭司共享一處空間。
如昌吉縣南關,原有道光十六年所建關帝廟一座,同治初年改為清真寺。光緒三年,將軍金順整修后,改進萬歲暨文武兩圣牌位。洛浦縣舊有大廟一座,位于西街路北。
![]()
門前照壁一座,兩邊柵門,坐北向南。大門一合,門額上書:圣廟。每逢朝賀和春秋致祭孔圣、文昌帝君、關帝,均于正廳設立牌位行禮。
與舉行官方祭祀的壇廟或宗教活動的寺觀不同,萬壽宮作為清代地方官民朝賀之所,系國家典禮攸關之地。
對于新疆而言,萬壽宮又是清代新疆地方官員與蒙古回部王公和大小伯克以及普通軍民唯一共享的公共政治空間。
![]()
如伊犁惠遠城萬壽宮,系各部落、官員、兵民人等往來聚集,共皆瞻睹之地。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則于每年元旦、八月十三日、冬至節,“率各官、伯克,詣萬壽宮朝賀行禮”。
烏魯木齊都統亦于每年十月初六日、冬至節和元旦黎明,“率文武官員,朝服,齊集萬壽宮,行三跪九叩首禮”。
哈密辦事大臣于每年八月初十日、十月初十日和正月初一日,“率領文武官員、回子郡王、軍民人等,在萬壽宮叩賀”。
![]()
除此之外,新疆其他的典禮儀式活動場所,則少有蒙古、回部王公臺吉和伯克們參與的身影。
可見,萬壽宮作為清朝皇帝及其代表的王朝國家在新疆的象征和新疆各族官民舉行朝賀慶典活動的專用場所,具有與其他壇廟系統不同的政治教化功能。
正是緣于此,我們在各個時期的新疆地方志文獻材料中,均可看到萬壽宮不僅位列各地壇廟祠宇之首,并且抬格書寫,以示其作為皇權與王朝國家象征的特殊地位。
![]()
再者,從建筑形制與規格來看,萬壽宮亦有著與其他壇廟祠宇不同的建筑特點,以顯示其清朝皇帝與王朝國家的象征意義。
乾隆四十五年,為加強對新疆南北交通要地吐魯番的管理,清廷裁改辟展辦事大臣為吐魯番領隊大臣,并從烏魯木齊滿營撥兵駐扎。
為滿足官兵居住辦公需要,遂在吐魯番回城附近新建廣安城。城內建官員衙署及萬壽宮、關帝廟、義學、兵房、倉庫、監獄等,共計1867間。
![]()
其中萬壽宮工程做法是:周圍磚腳土墻,抹飾紅灰,蜈蚣頂,計長六十丈,高一丈。共建房一十八間。內正殿五間,面寬六丈六尺,連廊深二丈六尺。明五暗三。
筒瓦,脊獸,轉角,重檐,五檁四椽成造。中間安槅扇門,內設寶座,兩邊間安滿間大吊窗。彩畫油飾。
東西朝房十間,各面寬五丈五尺,連廊入深一丈七尺,安脊裝獸,四檁三椽成造。中間安槅扇,兩邊間安大吊窗。二門三間,筒瓦,脊獸,三檁二椽成造。
![]()
通天柱牌坊三座,面寬三丈三尺。中柱高二丈,邊柱高一丈八尺。彩畫油飾。照壁一座,寬五丈,高一丈五尺,底厚五尺,頂厚三尺,脊獸,磚瓦成造。柵子角門四座。
宮門前全安柵欄,飾紅罩油。由吐魯番廣安城萬壽宮的工程做法,我們不難想見同期新疆其他城市萬壽宮的建筑形制與規格。
主體正殿,系轉角重檐頂,并彩畫油飾,建筑構件有筒瓦、脊獸等。
![]()
從建筑形制與規格來看,由宮門、朝房、正殿等建筑構成的萬壽宮,可謂是紫禁城前朝系統的簡化版,進而模擬和強化地方官民在朝賀典禮中對皇帝的切近感與敬畏感。
又如光緒八年與伊犁惠遠新城同工興建的萬壽宮,亦體現了萬壽宮的皇權象征性。
惠遠新城萬壽宮,坐落于城東街尾,坐北朝南,“造型似同北京的故宮,帶有宮殿形式”,“雕梁畫柱,飛檐叼獸”,宮門外路東有照壁一座。
![]()
“墻中間以琉璃瓦鑲嵌‘萬壽無疆’四個綠色大字,大字周圍鑲著紅色金邊,并在墻壁上方左右角安放著兩個琉璃龍頭,顯得特別好看”。
綜上可知,清代新疆各地所建萬壽宮,作為新疆官民舉行三大節朝賀慶典的專用場地,具有與其他壇廟祠宇不同的政治功能。
![]()
它不僅是清朝皇帝及其所代表的王朝國家在新疆的具象化與景觀化體現,而且是新疆各族官民唯一共享的公共政治空間。
這是此前中央王朝的西域經營舉措中所未有者,使得清代新疆萬壽宮多了一層特殊的政治文化意涵。
![]()
二、新疆萬壽宮朝賀禮及其跨族群性特征
萬壽宮作為清代各地每年元旦、冬至和帝后壽誕舉行朝賀大典的專用場所,在此舉行的朝賀禮,是各地最為隆重的慶典活動,并有著一套嚴格的禮儀程式。
據《大清會典》記載:各省三大節朝賀之禮:省會及各府州縣,豫于公所正中,恭設皇帝萬歲萬萬歲龍牌于亭,南向。設香案于亭之南。是日五鼓,有司設燎于庭,設鐙于門廡。
![]()
省用道員或府同知一人糾儀,府用同知或通判,如無同知、通判,用教官一人。州縣均用教官一人糾儀。學生員二人通贊,二人引班。滿洲、蒙古、護軍分左右翼,漢官文東武西。
立位,東西面,北上。拜位,北面,東班西上,西班東上。糾儀官,位班行之北。通贊、引班,位糾儀官之南,東西面。夜漏未盡,朝服畢。會質明,引班引入,至丹墀內序立。
通贊贊:齊班。引班分引至拜位前立。贊:進。少進。贊:跪、叩、興。各行三跪九叩禮畢。引退。府不附省、縣不附府者,文武官于公所按班行禮,均如省會儀。
![]()
萬壽宮朝賀禮,是各地大小官員習以為常的一套禮儀規范。清代新疆各地萬壽宮朝賀,亦照此而行。所不同者,回疆地區有回部王公和大小伯克的參與。
伊犁、塔爾巴哈臺、烏魯木齊等地則有厄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等蒙古王公臺吉的參與。
《理藩院則例》亦規定:“內外扎薩克汗、王、貝勒以下,凡遇年節,咸朝服會集于各扎薩克處,望闕行三跪九叩首禮。”
![]()
如乾隆五十五年,逢乾隆帝八旬壽慶,未能入京的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明亮遂率文武官員與回子伯克、頭目等,恭設香案,望闕肅立,依大朝賀之禮叩拜。
哈密辦事大臣伊桑阿亦率本地文武官員與回子伯克等,望闕叩拜慶祝。庫車辦事大臣秀林則于八月初八日率官兵與回子伯克、頭目等,恭設香案,望闕依大朝賀禮叩拜。
另外,每逢三大節,土爾扈特王公等亦會前往伊犁拜見伊犁將軍,并于萬壽宮內叩拜行禮。
![]()
如乾隆四十四年八月初五日,土爾扈特郡王車凌德勒克至伊犁會見將軍伊勒圖,并于十三日隨同伊勒圖等叩拜行禮祝賀萬壽。
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土爾扈特貝子齊布騰來伊犁會見將軍伊勒圖,并于元旦當日在萬壽宮隨同行禮。
乾隆四十九年八月初十日,土爾扈特貝勒默們圖與其子克特庫及貝子齊布騰,至伊犁會見將軍伊勒圖,并于十三日,隨同行禮叩賀萬壽圣節。
![]()
乾隆五十二年八月,土爾扈特貝勒默們圖因腿疾不便行走,便派其子散秩頭等臺吉額爾德尼,特至伊犁于十三日隨同將軍奎林行禮。
諸如此類朝賀活動,見諸清代新疆滿漢文奏折檔案中。為做好朝賀慶典活動,新疆地方官員均會事先貼出告示,通知所屬官員軍民人等遵行。
如光緒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吐魯番同知即布告稱:為朝賀事。照得光緒五年正月初一日,恭逢元旦令節,例應朝賀。
![]()
凡文武官員及臺吉、蘇們人等,屆期務于五更齊集,隨班行禮,毋得臨期違誤。
皆于本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起,至來年正月初一、初三、初四、初五等日,上元節十三、十五、十六等日,文武各官,均照定例穿蟒袍補服。
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闔屬軍民人等,一體周知。毋違。特示。
![]()
又如光緒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吐魯番廳于照壁貼示曉諭稱:為朝賀事。照得本年六月二十八日,恭逢皇上萬壽,例應朝賀。凡吐屬文武官員、郡王、臺吉、蘇目人等。
即于是日黎明,齊集萬壽宮,隨班行禮。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吐屬軍民人等一體遵照,勿得有誤。毋違。特示。
諸如此類告示,見于清代新疆吐魯番廳檔案中,直至清亡前夕。
![]()
萬壽宮朝賀事關國家大典,極具象征性和政治意義,所以備受朝野上下重視,各級官員均不敢懈怠,稍有差池,便會受到指參和嚴處。
如同治元年五月,伊犁巴燕岱領隊大臣巴哈善稟報,佐領三音珠等在元旦應赴萬壽宮行禮時,報病規避。筆帖式西勒坦,并不先期請派隨班行禮人員,擅用空白行文。
呈請伊犁將軍常清嚴加懲辦。嗣后三音珠等則表示,因病已請假在先。
![]()
西勒坦亦稱,因該領隊大臣居住惠遠城私宅,點派不及,是以將隨班叩賀各員名照舊送冊,并揭發巴哈善有營私貪污等節。
為此,朝廷諭令將巴哈善、三音珠均先行解任,“交常清、明緒秉公嚴訊確情,按律定擬具奏”。
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古城城守尉德勝奏參甘肅鎮迪道恩綸于皇太后萬壽圣節未行禮。朝廷隨后諭令“確切查明,據實覆奏”。
![]()
經查,恩綸于萬壽圣節當日,因早起猝中煤毒,未能趕到慶祝,“旋服湯清醒,仍補詣萬壽宮行禮”。
此外,每年年節朝賀之后,新疆各地還會舉行多種形式的民眾娛樂活動,以示普天同慶。
![]()
三、娛樂活動
在南路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等地,辦事大臣仿照年班伯克朝覲之例,于當地筵宴伯克,賜看煙火表演。
如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于每年正月初旬在衙署筵宴伯克,所需酒饌等項,由綠營備辦。每年元宵,則在城外演武廳筵宴伯克,賜看煙火。
![]()
乾隆五十三年,經署和闐辦事大臣錦格奏準,自乾隆五十四年始,和闐亦照葉爾羌之例,于每年正月萬壽宮朝賀后筵宴和闐六城伯克一次,其費用計入報銷清冊,咨部報銷。
除萬壽宮朝賀和筵宴伯克外,春節期間葉爾羌等地還在城門張貼禮部擬定咨送的對聯、門神,在關帝廟舉行新年慶祝活動。
內地商民、當地回人及外藩貿易回子等紛紛點燈進香,聚集行禮。北路烏魯木齊、庫爾喀喇烏蘇等地萬壽宮朝賀之后,亦有相應的民眾娛樂活動。
![]()
據紀曉嵐所見,烏魯木齊萬壽宮“遇圣節朝賀,張樂坐班,一如內地。其軍民商賈,亦往往在宮前演劇謝恩。邊氓芹曝之忱,例所不禁。庫爾喀拉烏素亦同”。
并作詩云:“金碧觚棱映翠嵐,崔嵬紫殿望東南。時時一曲升平樂,膜拜聞呼萬歲三”。
咸豐九年在喀什噶爾考察的俄國軍官瓦里汗諾夫觀察到:“適逢中國日歷規定的新年,在這一天,清朝官吏要新疆的伯克們向皇帝圣像行磕頭禮。”
![]()
新疆建省后,各地年節慶賀活動與內地更趨一致,文化禮俗亦更深入基層社會。
如光緒十八年元旦期間,法國探險家杜特雷依在喀什噶爾看到回人與漢人共同參加新年慶祝活動及其他年俗活動。
次年春節又在和闐見到由漢人和回人共同組成的社火隊進行踩高蹺等游藝活動,以祛邪祈福,共度佳節。
光緒三十三年元旦,俄國軍官馬達漢在柯坪分防縣署看到“衙門前搭了一個賀年牌樓。伯克們、維吾爾人和柯爾克孜人都頭戴圖畫般美麗的帽子,身穿節日盛裝”。
![]()
阿克蘇道臺衙門“寬敞的院子里站滿了穿著節日服裝的各色人群”,“鼓聲起,這一群人排成了游行的隊列,開始沿街巡游,為慶祝中國新年取悅城里的居民”。
同時,新疆回人還借用蒙古語“察罕”一詞,來稱呼新年,以示吉祥。
可見,作為清朝皇權與王朝國家集中體現和政治象征的新疆萬壽宮朝賀禮,不僅是新疆各地慣常性的慶典儀式,更是新疆最具全民性和跨族群性的政治文化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