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無忌。
說實話,作為一個武漢人真的不知道最近網上在爭這事,問了身邊好一圈黃岡人(其中包括好幾個黃梅人),也不知道這個事情。
但是,試問所有湖北人,誰不是打小就知道《天仙配》?怎么說呢,這三個字就跟“熱干面”一樣熟悉。
初聞這個爭議話題,我覺得很好笑。你猜黃梅戲為什么叫“黃梅戲”,而不叫“安慶戲”呢?
字面已經說明了90%的問題。
![]()
我是土生土長的武漢80后,雖不是戲曲愛好者,但我小時候聽到“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的概率,就像老北京人小時候聽到鴿子盤旋的嗡嗡聲一樣頻繁,都是融進血脈里的。(武漢到黃梅縣的總距離為195.26公里,并且我從沒去過)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的采茶調,清道光年間因戰(zhàn)亂災荒傳入安慶地區(qū),與當地徽劇、民歌、花鼓燈等藝術形式融合,逐漸形成獨立劇種。
![]()
安慶作為戲曲之鄉(xiāng),其深厚的文化土壤為黃梅戲提供了養(yǎng)分——元代戲劇人物瓷枕、程長庚等徽班名角的歷史影像,印證了此地“無石不成班”的戲曲傳統。清末民初,蔡仲賢、胡普伢等藝人將黃梅調從“三打七唱”的草臺表演,發(fā)展為有固定劇本、行當和伴奏體系的成熟劇種,代表作《天仙配》《女駙馬》等通過電影傳播,使黃梅戲成為全國性劇種。
2006年,安徽安慶與湖北黃梅聯合申報的黃梅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重點,是聯合申報。
老一輩的戲迷是知道事情來龍去脈的:一直以來的定論都是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縣,發(fā)展壯大于安徽,因為傳唱歷史年限不夠,不得已找黃梅戲發(fā)源地合作共同申遺才通過的。但從2016年起,安慶文旅發(fā)文不承認黃梅戲的發(fā)源地是湖北黃梅,口罩之前在網上鬧過一陣子,認為黃梅戲是起源于安慶。
據百度,截至2023年末黃梅縣戶籍人口為956179人;截至2024年末安慶全市常住人口為409.8萬人。由于黃梅縣人口少,輿論聲量不夠大,爭論不過安慶地區(qū),所以安慶就占據了輿論主導權。我們湖北的劇種多得很,除了黃梅縣當地人沒人關心黃梅戲發(fā)源地這事,但是安徽很多網友得寸進尺,造謠湖北文旅承認安徽是黃梅戲發(fā)源地,所以湖北文旅直接硬氣表達黃梅戲的發(fā)源地是湖北黃梅縣,國家早已定論的事實。
![]()
至于說湖北文旅,我只能說他確實挺討巧。因為湖北文旅就只說起源于湖北,不說發(fā)揚于安慶。而起源于湖北確實是事實,并且兩地政府都聯合申報了,怎么可能推翻呢?但是一句話只說前半段,全然不提安徽的發(fā)揚作用,甚至于黃梅戲的發(fā)揚基本都是安徽后期的功勞,也不妥。
湖北文旅說的都是真的,但是真話只說了一半。所以安徽人如果要跟湖北辯起源,越辯越吃虧,越辯我們黃梅縣名氣越大。安徽人要想搶回來,不能爭起源問題,而是強調兩個事實:1,湖北人除了黃梅地區(qū),基本不聽黃梅戲(買票聽);2,黃梅戲的發(fā)揚、壯大,直至最后成為中國五大戲曲之一,都是安徽這邊的貢獻。尤其是安慶作為安徽當時的省會,在宣傳黃梅戲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還是咱們老祖宗說得好:合則兩利,斗則炒流量,利好當地旅游,然后一起做大做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