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270篇原創
(點擊標題下方小耳機標志可收聽音頻)
01
7月17日,圓方寫了一篇文章
文章中記錄了一個“記錄”
國家能源局在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最大電力負荷達到15.06億千瓦,這是我國歷史上首次突破15億千瓦大關。
當然,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電網突破這個負荷。
而今天,又一個記錄需要被記住:
國家能源局8月21日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2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這是我國月度全社會用電量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千瓦時大關。
當然,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突破這個記錄。
02
一萬億千瓦是一個什么概念?
德國聯邦統計局 2025 年 3 月公布的數據顯示,受能源結構調整及工業需求疲軟影響,2024 年德國總發電量降至 4315 億千瓦時,較上年減少 3.6%。
換句話說,今天中國半個月的用電量,就超過了德國全年的用電量。
要知道,德國是世界第四大工業國。而工業產能,基本上是和用電量劃等號的。
眾所周知,再已經到來的ai時代,現在ai發展的是“算力”,而限制“算力”使用的是“電力”。
所以Ai的競爭,最后還是會落腳到電力這一個領域。而且不光ai的使用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芯片的制造也要消耗大量的電。
2023年至2024年期間,全球人工智能(AI)芯片制造的用電量增長了350%以上。
有預測表示在中國臺灣地區,臺積電一家的電力消耗預計將達到臺灣地區總用電量的10%以上。
所以,今天中國一萬億千瓦時的澎湃動力。不僅僅是保障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保障了夏日清涼的民生,更保障了在下一輪技術革命下,中國的底氣。
03
不過月用電量一萬億千瓦時就是我們的盡頭么?當然不是。
圓方覺得至少有三個目標,還可以追求。
目標一:
大多數發達國家,有一個“隱形門檻”,就是人均用電量突破10000度/每年。美國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達到了這個目標。距今已經過去了40年。
2024年,中國人均用電量約7030度。所以,我們需要先趕上發達國家的平均門檻10000度/每年。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電力還要至少增加30%的供給和使用
目標二:
2024年中國社會用電量約為9.9億千瓦時,人口14.08億,人均用電量約7030度;
美國社會用電量約為4.08億千瓦時,人口3.41億,人均用電量約11965度,美國人均用電量約為中國的1.7倍。
所以第二個目標,就是在人均用電量這個指標上趕上美國。
如果考慮到我們進步的時候,美國這兩年也在快速進步。那么我們把這個目標定位14000度,可能是比較合適的。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電力還要至少增加100%的供給和使用。
目標三:
中國用電以制造業為主,2021年中國工業用電量占比為67.5%,居民用電量占比為13.5%。
美國用電量最多的則是居民用電,2021年美國居民用電占比39%。
所以,我們的電,不能光服務全世界的產品,更要人民群眾也能有獲得感。
如果我們的居民用電也達到美國的水平。同時還要保持我們的工業能力持續增強。
那么,人均用電量可能需要達到17000度/每年,才可以讓廣大人民群眾都享受到美國的平均生活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電力還要至少增加150%的供給和使用。
綜上所述,圓方覺得月用電量一萬億千瓦每月只是開始。
大概率,在未來十年內,我們能看到中國月用電量突破兩萬億千瓦時的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