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服務號再次更名引發行業聚焦。
知名企業的服務號就是企業形象的展示,也是企業的LOGO,很少有企業會頻繁更改名稱,格力是個例外,且不止一次更名。
8月13日格力服務號由“董明珠健康家”更名為“格力好物指南”。但僅僅一天后,格力服務號又由“格力好物指南”更名回“董明珠健康家”。如此短時間兩次更名引發廣泛關注,畢竟此前格力服務號已經多次更名。
2024年以前格力服務號一直是“格力電器”,最早的名字就叫“格力電器”,2024年3月由格力電器更名為“格力董明珠店”,開始將董明珠打造成IP,與格力進行綁定。此舉曾被視為格力電器強化“董明珠個人IP”之舉。2025年2月17日,格力宣布“董明珠健康家”作為一個全新戰略品牌來推向市場,4月27日格力服務號由“格力董明珠店”改為“董明珠健康家”。
![]()
一家市值近三千億的行業巨頭,在4個月不到的時間內連續改名3次,此舉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猜測,有人討論是不是格力要“去董明珠化”了。但隨后格力服務號又改名回“董明珠健康家”,似乎表明董明珠并未真正放權,依然掌控著格力。
2015年,格力開始布局冰箱、洗衣機、凈水在內的全屋智能家電生產線,格力的生活電器也嘗試過推其他專賣店名字,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他家電業務營收依然只占極小的一部分,空調業務占比始終在七成以上。格力改名“董明珠健康家”目的或是想突破“格力就是空調”的市場認知,為了強化董明珠的個人IP,格力在2015年,就已經注冊“董明珠”商標。
從2015年推出“董明珠頭像開機畫面”的格力手機,到2024年因“玫瑰空調”設計爭議登上熱搜,再到格力門店和服務號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格力到底怎么了?
格力深度捆綁董明珠?
很快格力對頻繁改名進行了回應:“根據微信的規則,格力電器現在的兩個賬號不能用同一個名字,而格力自身有個線上小程序叫做‘格力董明珠店’,目前為了要改成‘董明珠健康家’,就要先把這個名字讓出來,改名是為‘董明珠健康家’商城上線做準備。”
其實從格力決定改名為“董明珠健康家”就爭議不斷。有網友認為格力綁定董明珠個人IP沒有錯,畢竟董明珠不管如何都自帶流量,且董明珠善于制造流量,在白電行業激烈競爭的情況下,董明珠的流量能給格力帶來一定的收益。也有網友認為,格力就應該叫格力,董明珠不過是職業經理人,盡管董明珠給格力做出過巨大貢獻,沒有必要深度捆綁“董明珠”這個個人的IP,畢竟當下的市場環境和消費理念已經變化太大。
有媒體觀點認為,強化董明珠的個人IP,或會丟失年輕消費群體甚至還會因此丟了路人緣。
投資人劉波認為:“個人IP具有明顯的個人特征和時代局限性,現階段國內個人IP和企業深度捆綁成功的只有小米,但雷軍是頂流企業家獨一檔的存在。隨著時代不斷進步,過去個人特征和時代烙印已經不太適應現在的消費趨勢,市場也很難再出現雷軍這樣的現象。一般大型企業都不會將個人IP深度捆綁企業品牌。如果企業想打造全品類品牌,可以在品牌基礎上進行升級,沒必要改造消費者已經高度認可的品牌。”
格力和董明珠深度捆綁是利好嗎?
格力電器門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后一度吸引了巨大關注,格力市場總監朱磊曾透露,新品牌一上線,市場反響強烈,五一期間全國一共有19家“董明珠健康家”門店單店銷售額過百萬,廣東揭陽蓮下鎮那家“董明珠健康家”表現尤其突出,賣貨超240萬元,河北石家莊體育南大街店超210萬元,江西上饒三家店五一期間總銷售額達500萬元,非空調品類占比提升至10%。北京首店開業當天銷售額破8560萬,直接刷新家電門店單日紀錄。
![]()
這喜人的成績是否說明董明珠健康家已經成功了?
格力和董明珠深度捆綁,也引發了投資者的關注,在6月30日的格力股東大會上,卸任格力電器獨立董事的劉姝威在股東會上給董明珠提建議說,今后多讓年輕管理團隊走在前面。董明珠回應說,她盡量少說話,言下之意是給年輕人讓出更多舞臺。
董明珠近年來多次公開表示已找到格力接班人,今年2月與俞敏洪對話中透露,格力已篩選出三至四位接班人預備人選,但未公開具體名單,她強調接班需通過實際崗位考驗,而非簡單任命,這或說明實際接班人選仍存在不確定性。
![]()
此前董明珠稱有多位接班人候選,?原財務負責人?望靖東原本呼聲最高,?望靖東卻在2020年因個人原因離職,?孟羽童?曾被董明珠公開培養為“第二個董明珠”,也被視為董明珠接班人,但其在2023年離職。?王自如?也一度被視為熱門人選,但2024年8月其也從格力離職。
今年4月,董明珠卸任格力電器總裁職務,由張偉接任。張偉自1999年加入格力,歷任多個核心管理崗位,被視為務實派接班人。盡管職務調整,董明珠通過珠海明駿(大股東)和經銷商聯盟京海互聯(持股6.97%)保持實際控制力,2025年4月以超過100%贊成票連任董事長,張偉等高層被賦予更多管理職責,但董明珠仍主導戰略,格力接班人問題或仍面臨長期挑戰。
格力到底遇到了什么問題?
據公開數據顯示,7月小米空調的市場份額已經來到了13.7%,同比增長了53.9%。也就是說,小米空調和格力空調的差距已經縮小到了3.5%。并且今年第二季度,小米空調的出貨已經超過了54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60%。如果小米空調能夠繼續保持著這樣的增長速度,那么明年格力面臨的壓力更大。
空調一直是格力的拳頭產品,2024年年報里,格力雖然不再單獨列示“空調”板塊的具體營收,將空調和生活電器合并到“消費電器”中列示。但格力消費電器營收占比高達78.54%,考慮到格力生活電器此前占比一直不高,冰箱、風扇、熱水器、電烤箱以及美容儀等產品均未為格力營收做出過多貢獻,空調業務占比估計在70%-75%之間。
格力的拳頭產品空調,現在面臨美的、小米、華凌、奧克斯、海爾以及國外空調品牌的競爭,市場占有率被逐漸蠶食,由原來的行業第一一路下滑。對比美的旗下眾多產品,各種家電表現不俗,格力的營收構成略顯單一。
從近幾年白電三強的業績表現來看,美的和海爾的發展遠超格力。2018年至2024年7年間,格力營收下滑了100億元,同期美的增長了1437億元,海爾增長了1019億元,三強只有格力一家營收出現下滑。最新市值顯示格力2614億元,同期美的為5545億元,格力的市值已經不足美的一半。從營收規模上看,格力已經由原來的一哥跌至老三。
董明珠此前一直強調的技術優勢或也面臨挑戰,而格力在研發投入上并沒有重視起來。2024年格力研發費用為69.04億元,同期美的的研發投入為162.3億元,海爾的研發投入為107.4億元,分別落后美的和海爾93.26億元和38.36億元。2025年一季度,格力研發費用為16.99億元,同期美的和海爾的研發費用為43.48億元和32.93億元。在這個產品質量和技術才是硬道理的時代,消費者已經不再盲目追崇所謂的個人IP。
![]()
表面上看格力的凈利率依然最高,2024年格力凈利率17.11%,遙遙領先美的的9.52%和海爾的6.85%,但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或是自身節流所致,據財報顯示,2024年格力銷售費用97.5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51億元,同比驟降34.11%,管理費用60億元,減少了5億元,同比下降7.41%。這種“節流”策略雖然短期內提升了利潤表現,但長期來看存在明顯弊端:銷售費用的大幅削減可能削弱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份額已經出現下滑的情況下。
格力海外市場在三強中同樣墊底,2024年海外業務營收282億元,同期美的海外業務營收1690.3億元,是格力的6倍。海外業務占比上,格力2024年只有18.7%,而美的為41.5%,且在2025年Q1進一步提升至41.9%,海爾海外業務占比連續兩年超過50%,在美的和海爾海外業務占比約一半的情況下,格力還不足二成。白電老大想重拾昔日的輝煌已經頗為困難。
近年來,董明珠火力全開,實名舉報奧克斯、炮轟小米、懟消費保……幾乎開啟了戰斗模式,面對美的和海爾以及小米的競爭,董明珠也不止一次在嘗試改革,但都收效甚微。格力服務號名稱的搖擺不定,或顯示出董明珠對業績的焦慮。
格力需要的不是更多“名字”,而是一場深刻的戰略重構。唯有如此,這家中國制造業標桿企業才能在新的產業周期中重獲生機。
該文為BT財經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擅自使用、復制、傳播或改編該文章,如構成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
作 者 |無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