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死了,沒人擋住趙人抗敵,鄭安平投降趙軍,二萬精銳化烏有。
![]()
長平之長后,投降的的四十余萬趙兵,白起錯在擅自做主,殺了趙軍
而后來的趙國又殺沒殺二萬秦兵呢?
趙國軍民堅決主張殺,但是趙王要媾和,他可能不會殺這二萬秦軍。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用武安君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族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殺。《白起王翦列傳》
這兩句話道出了白起的自我解脫。也說明,白起也是罪有應得。殺伐過多,物傷其類,秦兵的暴行,以后會遭報應。
白起死后,圍邯鄲那么久,打不下來。秦王讓換了幾個將軍,還是打不下來。讓鄭安平帶了二萬人馬去支援,結果,二萬人馬原封不動的投降了趙國。按照秦律,范睢是要被滅族的。但是,秦王不但不給他處罰,反而不準讓人提這件事。
鄭安平是范睢的恩人、知音和賞識者。沒有他就沒有范睢。
這件事,直接讓范睢下臺。而且是主動的下臺。因為,燕國來了一個叫蔡澤的詭辯家。他把范睢說服了。他上臺當了秦國的丞相。
白起為什么要這么干呢?為了給戰了三年的秦兵一個交代。那么,長平之戰秦國投入了多少士兵呢?具體數目不清楚,但可以從秦國發十五歲以上到前線和能夠用兵力死死包圍趙軍四十余萬看來,秦兵也不下三、四十萬人。這就好理解了。一個揮刀的秦兵對付三個或者兩個捆綁好了的趙兵,手起刀落,三下五除二,馬上搞定。秦人按此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一夜之間,把四十余萬趙兵殺干凈。
后來的新安城外,楚兵殺秦兵也是這么干的,二十余萬秦兵尚不夠四十余萬楚兵殺。在冷兵器時代,殺捆綁起來的被殺者,簡直是滾瓜切菜,不是什么難事。
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武安君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
"斬首虜"是白起歷來的作風。"斬首虜",是什么意思呢?是斬下敵人的頭和俘虜敵方士兵的兩種表述。是取得軍功爵制的必然條件。
![]()
秦國的士兵們快刀殺了四十余萬趙國士兵,每個秦兵都有兌現軍功的硬件。他們肯定高興,認為沒有白來走一遭,擁護白起了。
這件事是白起得了軍心,軍隊認為跟著白起打仗有人頭可得,可以換爵晉級,過上好日子,這種事,天下難找 不找白起找誰去?
這件事不消說讓范睢心懷不滿。范睢不滿白起,就是趙高不滿蒙恬。
秦昭王不知道范睢的鬼心思,也不知道范睢叫白起回來的真正目的,秦昭王在這件上,充當了別人的工具。這么厲害的人成了別人的工具,足以見得范睢的心機有多重。
范睢挖坑白起造成直接的結果有
1,邯鄲之戰,趙國拚死抵抗,邊哭邊打,十分悲壯。
2,魏、楚、燕三國積極支援,數十萬軍隊支援趙國,表明合縱成功。
由于休息了一段時間,秦軍錯過了攻擊趙國的最好時間。白起以此為借口,再不去趙國打戰了。
結果是白起當甩手將軍了。不再管戰場上的事了,讓丞相和秦王去折騰。
秦昭王發起的邯鄲之戰,由于判斷失誤,不僅失敗,而且最后派去的秦兵二萬余人投降了趙軍。
結果秦昭王發動的邯鄲之戰失敗,表明,趙國還有力量抵抗秦國的能力,六國在危險的時候,可能再次合縱成功。秦國攤上大事了。統一大業任重道遠。
范睢因此被鄭安平投降趙國而卷入收三族的大案之中。
在白起時代,魏國的軍隊在對秦作戰中,傷亡慘重。
魏國對秦國又怕又恨又無可奈何。長平之戰后,除魏王外,魏國人都支持趙國。這才有了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舉動。因為,魏國的士兵被白起斬殺的太多了,他們也想報仇,更何況下一個可能會是自己。
三晉韓趙魏,血肉相連,唇亡齒寒,物傷其類,能不緊張嗎?
昭王十四年,魏冉舉白起,使代向壽將而攻韓、魏,敗之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魏將公孫喜。——《史記·穰侯列傳》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為左更,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初置南陽郡。四十一年夏,攻魏,取邢丘、懷。《史記·秦本紀》
這些記載,實在是魏國人的痛苦。內心里面可以說是痛恨秦國,痛恨白起了。現在有機會他們還是要報仇的。信陵君就是是一個敢干大事的人,所以,他出面,策劃了支援趙國的計劃,還死了個晉鄙,竊了十萬余軍隊 秦人望風而逃,聯軍大獲成功。
![]()
楚國也是深受秦國殘害的國家,尤其是被白起給侮辱得數世不忘。楚王室的陵墓都給燒了,這種仇恨刻骨銘心。
其明年,攻楚,拔郢,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去郢,東走徙陳。秦以郢為南郡。白起遷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自張儀騙楚懷王之后,楚國歷代君主都不敢招惹秦國,一再退卻。白起的殺伐,讓楚國害怕了。平原君帶著毛遂去楚國,楚王不敢出兵。毛遂大罵楚王一頓,正是用白起的殘暴點燃了楚王的怒火,才讓楚王下決心出兵。由此可見白起多招人恨。
范睢害了白起之后,又害了自己
長平之戰后,白起準備乘勝追擊殘余的趙國軍隊,正在秣馬厲兵,準備圍住邯鄲城,消滅趙國。就在這時,秦昭王下令白起退兵。白起認為這是殲滅趙國的好時機,不能錯過。秦昭王下令說,軍隊在外打了幾年仗,疲憊不堪,應當休整一下了。
白起沒法,只得退兵,秦國因此失去了殲滅趙國的大好時機。白起懷疑哪里出了問題,回到咸陽一打聽,才知道是范睢出的主意。范睢不希望白起成就滅亡趙國的大功。因此有私心,找了個理由借秦昭王的口,召回了白起。趙國在危亡的時候也是多面出擊,尋找破敵機會,派出使者四處活動。
蘇代為趙國游說應侯:刺痛了應侯的軟肋: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
如果趙國因此滅亡,白起必然成為三公之列,相國你甘心在他賬下聽令嗎?不想也沒有辦法。趙國一旦滅亡 ,秦國不一定會得到趙國的全部的土地,這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滅亡趙國對相國沒有多大好處。范睢一聽有道理。自己千辛萬苦才坐上相國位子,位子還沒捂熱,當然不會輕易讓給別人來坐。再說,打了幾年,不就是要得到土地嗎?士兵們不是得了人頭嗎,目的已經達到,還瞎忙什么呢?
![]()
人家也同意割地,這不是秦昭王想要的嗎?白起一聽到,能不氣嗎?前線打贏了,迫使趙國割地求和,而白起蒙在鼓中,和約已訂,趙地六城已經入了秦國地圖。秦昭王才讓正在準備打邯鄲的白起休戰。
白起出道就是左更,秦爵十三級。由掌權的魏冉發現并提拔了他。
魏冉巡視郡縣,在路上碰上從魏國回來的王稽,警告他不準把關外的人帶回秦國:
穰侯果至,勞王稽,因立車而語曰:謁君得無與諸侯客子俱來乎?無益;徒亂人國耳。
穰侯是白起的伯樂。白起從此替穰侯在外打仗。替穰侯爭取了不少好處。他應該是魏冉的人。但是,魏冉已經回家當富家翁去了,只剩下一個白起這朝中,孤掌難鳴。
范睢入秦兩年后,秦昭王終于收權力成功,穰侯等出列。白起閑居直到十年后的秦昭王四十三年才出來。說明,白起受到過不公正待遇。
秦昭王發起的長平之戰。開始是沒有白起的位置的。打了三年與趙軍膠著,領軍人物實在乏力,趙國廉頗牢牢的固守著防線,秦軍實在沒有耐心了,范睢用反間,秦昭王才用白起。如果王將軍可以打敗廉頗的話,秦國不會用白起。如果秦軍能攻破趙軍,恐怕就沒有白起什么事了。
邯之戰的失敗,是秦昭王籠絡大將不當的結果,否則,白起不會不去。
本來將相不和,丞相害了大將,大將因此負氣不出力,秦昭王該做點撫慰功臣心的事才對,恐怕他沒有,致使幾個月后的滅趙之戰失敗。
長平之戰相持階段,范睢用反間騙趙國換將,邯鄲之戰開始,趙國用蘇代游說范睢,范睢害了白起,進而讓秦國滅趙國失敗,秦國為此也喪失了大量軍隊。
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秦國與趙國講和不到一年,秦國又發起邯鄲之戰,趙國又被騙,割地失城
秦國在這件事上丟了盡了外交臉面。當然,戰國是個不要臉的時代。秦國尤其突出。白起先已殺四十余萬趙軍,他這次不去邯鄲是不是良心發現呢?恐怕不是,他判斷秦人會敗,核心在于趙國同仇氣愾,更兼其他諸侯國來救,關外幾國會聯合抗秦。秦兵連續幾年作戰,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勁頭。白起更怕離開咸陽后,再被別人陷害。凡此種種,白起是不會再替人做嫁衣了。
![]()
白起一生,見證了商鞅變法厲害的一生,間接否定了秦國公族勢力,軍功讓更多的士兵分了公族的利益蛋糕,他們不會高興。
秦昭王、應侯、群臣商討處理白起免職一事。這里面有群臣。加上秦昭王、應侯,在討論大功臣白起的時候,居然沒有人替白起說一句話。他們拋棄了白起。當白起落難時,沒有人出援手拉他一把,替他解圍。他把幾乎所有人給得罪完了,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
“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邯鄲之戰王陵進展不順的情況下,秦王讓他去,白起不去。
他有想法,戰爭剛開始說的趁熱打鐵,打下邯鄲,你們不聽,要退兵;機會失去了,你們要打,找到王陵,王陵打不下來,又來找我,我的話你們不聽。這不是耍猴子嗎?再說,人家合縱已經成功了,晉鄙的軍隊出發了,春申君也帶著十萬人馬在路上。趙人守的是國都,必須死戰。這里應外合,秦兵不失敗才怪。
應侯范睢也來請,當然白起是很客氣地謝謝邀請了。白起如此這般,就得罪了兩個權勢者。能有好果子吃嗎?
范睢是怎么來秦國的,誰帶他來的?
范睢是在魏國挨了狠打,被扔在廁所里差點死去,被看守拖出去扔在荒郊,再由朋友鄭安平救了,推薦給王稽,在去秦國的路上被秦相魏冉差點截獲。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現在正是掌權的黃金時代,勢力熏天。要是查出來了,那就沒有去路了,說不定,范睢的夢想就破滅了。為什么一定要在這里來說說魏冉呢,因為在魏冉當權的時候,他們幾個四貴和老母親宣太后共同掌管政權,沒有秦昭王什么事。這一當權就是三十幾年,人生能有幾個三十多年。魏冉不待見六國之人。怕外人來挑撥秦王。壞了自己的大事。
但是,白起沒有意識到這點,閑話不說喝茶也嗆不死人。白起在人家煩躁不安時,還火上澆油:
秦王使王龁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
秦昭王肯定會怒火攻心,誰愿意聽風涼話?你牛你去!秦昭王強行白起去前線。白起不去,就說自己病得非常重。
![]()
與范睢之爭不是簡單的地位之爭,而是一場任遠交近攻之策略之爭
這個問題,范睢和白起的目的是一致的,消滅趙國。但消滅趙國之后的問題沒有明確區別,他們都有自己的小算盤。這就造成了有力不向一個方向使,而是相互拆臺,相互為敵,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應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
白起因此"抱病不出",任由秦昭王和范睢去發動準備滅亡趙國的邯鄲之戰。他們用王陵為帶兵元帥。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
秦昭王和范睢就當沒有白起了,他們照樣要打邯鄲之戰。一來擔心白起帶兵會激起六國更大更強大的合縱,給秦國以更強大的阻力。二來,對方知道是白起帶兵,對待方式一定不同于趙括打悶戰,而是有針對性地對戰白起,趙國會用廉頗李牧等大將,秦國不一定會討到便宜。三點,白起不想去,到了戰場萬一打疲勞戰,消耗戰,秦昭王到時也控制不了,畢竟白起手里有兵,又與范睢有過節,更何況白起在朝中沒有人撐腰,一旦認識到自己遲早也是一個被拋棄的棋子,使壞心沒人控制得了。鑒于此,秦昭王干脆讓白起養病。用自己的將軍去攻打邯鄲,培養了新干部。遺憾的是秦軍連連失敗,死了不少人。
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
秦國對人才的態度,決定了白起必須死。范睢的制定的“遠交近攻”政策再好,沒有人去實踐,也是畫餅充饑。白起沒有去完成他們君臣的這項戰爭計劃,這場戰爭開始就失敗了。
鄭安平的二萬秦軍投降了趙軍,范睢的地位動搖了。不久王稽在河東與諸侯交往,也把范睢拖下水,范睢不得已,提出辭職,回去當了富家翁,走了魏冉的老路。
鄭安平帶帶領的二萬秦軍投降趙國后,結果怎么樣?
這里從《史記,平原君列傳》里面可以看得出,這些秦兵是回去了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趙孝成王這邯鄲之戰后,馬上派了人去秦國,要求好平,彼此不再打仗了。他沒有點誠意,人家強大的秦國會同意嗎?趙孝成王不僅如此,還白白地送了六個縣城作為條件。最后換了一個短暫的和平。
![]()
趙孝成王的愚蠢,從他的開始到結束,都是自己為自己挖坑,更是把趙國退向滅亡的深淵。
秦既解邯鄲圍,而趙王入朝,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虞卿謂趙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馀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救矣。”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趙國即使俘虜了秦國二萬余人,但是,趙國必然不敢坑殺他們。因為,趙孝成王是個茍安時間的國王。他在邯鄲之圍后,就馬上讓趙郝去求和,而求和是要條件的。放了二萬秦兵無疑可以表示趙孝成王的誠意。
本文資料來源于《史記》、《資治通鑒》,《漢書》。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問題,請告訴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