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漸凍癥(ALS),很多人會想到 “殘酷”—— 肌肉一點點失去力氣,從抬手、說話到呼吸都逐漸困難,平均生存期僅 3-5 年。但生活里也有例外:62 歲的張叔確診漸凍癥已 12 年,如今仍能借助輔助設備吃飯、和家人聊天;55 歲的李阿姨患病 10 年,還能在家人陪伴下緩慢散步。?
![]()
同樣是漸凍癥,為何有人能突破 “生存期魔咒”?并非幸運,而是做好了這 4 個關鍵要點,值得患者和家屬重點關注。?
一、早發現早干預,抓住 “黃金治療期”?
漸凍癥早期癥狀容易被忽視,比如手指偶爾發麻、走路偶爾 “打趔趄”,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疲勞或關節炎。但對漸凍癥來說,確診越及時,干預效果越好。?
張叔確診前半年,就發現自己擰瓶蓋越來越費力,拿筷子時手會輕微顫抖。起初他沒在意,直到一次散步時突然摔跤,才去醫院檢查。正是這次 “及時就醫”,讓他在癥狀較輕時就開始規范治療:服用延緩病情進展的藥物,配合康復訓練,有效減緩了肌肉萎縮的速度。?
醫生提醒:若出現 “單側肢體無力、說話含糊、吞咽輕微困難” 中的任一癥狀,且持續超過 2 周,別拖延,及時到神經內科排查,早一步干預,就能多一分主動權。?
![]()
二、科學護理,避免 “并發癥拖垮身體”?
漸凍癥患者的死亡原因,大多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并發癥 —— 比如肺部感染、營養不良、壓瘡等。做好護理,就能大大延長生存期。?
李阿姨的家人從確診起就制定了詳細的護理計劃:每天幫她翻身、按摩肢體,預防壓瘡和肌肉攣縮;吃飯時用稠厚的流質食物,避免嗆咳引發肺炎;天氣變化時及時添衣,防止感冒。10 年來,李阿姨從未出現過嚴重并發癥,身體狀態一直比較穩定。?
對家屬來說,護理要 “細”:定期幫患者清理口腔,預防口腔感染;根據患者的吞咽能力調整食物質地,避免嗆咳;每天幫患者活動關節,保持肢體靈活性,這些細節都能為患者 “爭取時間”。?
![]()
三、積極心態,別讓 “情緒加速病情”?
漸凍癥帶來的不僅是身體上的痛苦,還有心理上的打擊 —— 很多患者確診后會陷入絕望,覺得 “活不久了”,情緒低落反而會加速病情進展。但心態積極的患者,往往能走得更遠。?
張叔確診后也曾消沉過,甚至想過放棄治療。但看到家人為了照顧他四處奔波,他慢慢調整了心態:每天聽喜歡的戲曲,和老伙計視頻聊天,還跟著康復師學簡單的呼吸訓練。他常說:“能多陪家人一天,就是賺一天。” 這種樂觀的心態,讓他在面對病情反復時,總能積極配合治療。?
心理干預也是治療的一部分:家屬要多和患者溝通,理解他們的情緒;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通過心理疏導讓患者樹立信心,別讓壞情緒成為 “病情的幫兇”。?
![]()
四、家庭支持,是患者 “最堅實的后盾”?
漸凍癥的治療和護理是一場 “持久戰”,需要家人長期的陪伴和支持。很多存活超 10 年的患者,背后都有一個 “不放棄的家庭”。?
李阿姨的兒子為了方便照顧她,特意辭掉了外地的工作,在家附近找了份工作;兒媳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有營養的飯菜,幫她擦身、梳頭;小孫女放學回家就給她講學校的趣事。家人的陪伴,讓李阿姨感受到了溫暖,也讓她有了堅持下去的勇氣。?
對家庭來說,要做好 “長期準備”:提前學習漸凍癥的護理知識,了解輔助設備的使用方法;合理分配照顧任務,避免家屬過度勞累;多和其他患者家庭交流經驗,互相鼓勵,抱團取暖。?
![]()
漸凍癥雖然殘酷,但并非 “無藥可救”。早發現、科學護理、積極心態、家庭支持,這 4 個關鍵點,就像 4 根 “支柱”,能為患者撐起更長的生存期。哪怕病情進展緩慢,只要不放棄,就有希望看到更多風景,陪伴家人走過更多春夏秋冬。?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