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鏈接看系列前篇:
(13)
入朝作戰,光環比較亮眼的是一批兵團司令。如13兵團鄧華、9兵團宋時輪、3兵團陳賡和王近山(代)、19兵團楊得志和韓先楚、20兵團鄭維山(代)、楊勇和楊成武等。
至于到朝鮮只露了個臉的王建安、許世友,就不用多說了。
幾位直接指揮作戰的兵團司令,不同程度都在美軍面前吃過虧,這個不丟人,畢竟那是世界前二的強大敵人,敵我軍隊體系性差距太大了。但因我軍戰略戰術調整的非常快且富有針對性,絕大多數兵團司令都找回了場子,都有過代表性的戰績,包括宋時輪,雖有長津湖之慘烈傷亡,但在第五次戰役中打得還算可以,部隊遭美軍追擊而仍整齊有度,華川阻擊戰含金量非常高。
像鄭維山這種無師自通手搓戰術理論的怪才,從19兵團參謀長升任20兵團代司令后,更是全程優勢,對美軍基本沒吃過虧。
![]()
只有一位,開局失利后,一直沒有太好的機會翻盤,可謂入朝作戰諸兵團之最悲情者。
他就是王近山。
一、180師失利責任幾何
對比其他幾位兵團司令,王近山的悲情有那么一絲絲的運氣不好的成分。王近山被分到中線作戰,這樣的方向一般來說承受的壓力都比較大,敵軍不僅當面部署兵力較強,且調動兵力、左右援救也都相對兩翼更方便。設若王近山指揮西線兵團打臨津江,而讓楊得志19兵團在中線作戰,會不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歷史不容假設,就不再多展開了。
人常說,運氣好是實力的體現。反過來說似乎也成立,運氣不好,可能也是實力不濟的一定體現。
![]()
但至少進朝鮮之時,無論劉伯承還是彭總,都不會覺得3兵團比其他野戰軍部隊差。
1951年4月王近山率3兵團入朝,三個軍是12軍、15軍、60軍。
12軍在二野是戰斗力頂流。15軍是秦基偉9縱,長期跟著陳賡混的,戰斗力不算特別強但深受旅長影響,屬于那種非常會打仗非常會適應各種情況的部隊。60軍原是晉冀魯豫8縱,王新亭帶出來的部隊、太岳軍區部隊組建起來的。入朝前進行了調整,原來的178師調出,改轄179師、180師、181師。179師是老8縱的“臨汾旅”,180師是老8縱24旅,181師是老13縱37旅,也就是皮旅。一個軍有兩個硬茬子,而且是經徐帥之手指點過的,戰斗力也不差。
這3個軍的實力,比13兵團38、39、40軍自然比不過,與9兵團20、26、27軍也比不過,但比19兵團的63(老3縱)、64(老4縱)、65軍(老8縱),應當略有過之。
180師被打散的基本事實,論者已說過很多,不再陳述基本事實。就看看王近山作為兵團指揮員,在此中責任有多少。
首先是過于托大。3兵團在第五次戰役進攻中,主力序列出現很大變動,12軍就近轉給東線9兵團指揮,39軍(欠一個師)劃給3兵團。3兵團的第一主力劃走,力量大削。而王近山不肯把39軍直接等量代換為12軍,仍讓自家部隊頂在前面。
對60軍的使用更是令人瞠目。60軍179和181師都被兵團直接指揮作為機動力量,軍長韋杰手里只能指揮一個180師。而60軍在全軍北撤之際,擔負的是整體阻擊掩護任務。
二、迷之信任
其次是粗疏。
第五次戰役回撤階段之兇險,本質就是敵前撤退。如此撤退,對部隊行動的統一性、協調性和抗擊打能力要求都特別高。
殿后部隊的戰斗任務,往往比沖鋒時的尖刀部隊更艱巨更難打。任何漫不經心的破綻,都會被嚴峻形勢放大。過去我軍在國內作戰打國民黨軍,國軍機動作戰能力比較弱,即使我軍渾身上下都是破綻,國軍也鮮少能抓住并利用之。反之,我軍一貫能抓住國軍的缺點并放大之、摧毀之。廖耀湘遼沈戰役中,曾搞出所謂的滾筒式打法,被我軍高速機動迅猛穿插破解過。
這種高容錯環境,助長了一些對軍事科學不怎么重視的將領的自大與粗疏。
王近山給60軍下的命令,看似又是前輕后重、又是節節抗擊,又是把兵團機屬炮兵連留給60軍,但就是沒有認清前線阻擋美軍第7師的主力其實只有一個180師,這個師并不過硬,而且左右也沒有強援。
3兵團還自作聰明地下令部隊先于志司規定的日期一天北撤,并首先把戰斗力非常可觀的39軍撤走,致使180師后路空了,無人掩護。第3兵團參謀長王蘊瑞戰后總結說,即使之前部署有極大漏洞,還有39軍兩個師在春川以東地區尚可補救,可是過早的將該軍撤走(比180師接到的撤退命令時間早了兩天),這樣就造成了百余里地區不可彌補的一大空隙,為敵所乘,同時180師也因之而更加突出和孤立。這個缺口是一而再,再而三,一連串錯誤所鑄成的。
對王蘊瑞的吐槽也有一些,時任3兵團機要處處長彭相臣回憶:“我們接到命令,就向兵團參謀長提意見,快收攏部隊早撤。參謀長笑笑,說早一天晚一天,沒啥了不起,顯出了輕敵的情緒。當時我前方隊伍,都是這樣一派勝利驕傲的情緒,什么都不在意。”
這一系列粗疏都被美軍強大的機動能力抓住并利用之,無限放大了王近山指揮上的漏洞。
第三是指揮上的隨意。
3兵團起初要求快撤,得知前方的傷員還沒有完成后送,又命令60軍繼續阻擊。但這一命令似乎只對180師起了作用。
當時王近山雖有意讓12軍回歸本兵團作戰,但12軍已接受9兵團指揮,陣線已與彼形成交錯配合,難以回到中線。15軍自作主張也快速北撤,因其相對靠北一線,加上60軍180師在前面頂著,撤的相對快一些,當然這與秦基偉軍長預有準備有極大關系。60軍179師和181師剛剛從別的軍歸建,遠水解不了近渴。與此同時19兵團63軍也提前撤收。
![]()
180師的前后左右幾乎都空了。
未完待續。
最后,推薦一個非常棒的深度歷史類公眾號,我也常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