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兵器時代已經充分證明,系統性防線面對攻擊時,并不能完全起到作用。比如成為世界笑話的馬奇諾防線,還有德國人自己修的大西洋堡壘,均在面對敵方進攻時不堪一擊,最終草草下場。還有不信邪的以色列人,非要修個巴列夫防線,也是兩三天之內就崩潰了。如今歐洲人“故技重施”,竟然要打造一條綿延3000公里的防線,這能起到作用嗎?
![]()
前不久,波蘭牽頭北約6國建設“無人機防御墻”。計劃從挪威到波蘭,途經4個國家,打造一條3000公里長的防線。這條防線,并不是我們印象中那種挖戰壕、筑堡壘的防線,而是通過若干雷達站、若干機場連接起來的防空,尤其是低空防御體系。
![]()
俄烏沖突中表現優異的無人機,展現出不對稱戰爭的高性價比。北約害怕俄羅斯使用無人機對付自己,所以建設這條3000公里的防線,用于探測和擊落來自于俄羅斯與白俄羅斯身份不明的無人機。
其實無人機防線,只是目前北約軍事部署的一個項目之一。實際上,他們現階段布置的防線更加立體。比如今年年初,北約以德國、荷蘭為首的10國發起了“波羅的海哨兵”行動。行動的章程是通過加強海上巡邏,維護海域的水下電纜安全。本來這也能夠理解,但附加項目就有些變味了,因為10國的巡邏軍艦從芬蘭灣到波羅的海一線實行區域性分段駐防。
![]()
這就好比,本來老師只是檢查作業,學生也沒當回事。結果老師露面后突然宣布檢查作業變成周末考試,這個強度上得有點大。而且我們看他們“巡邏”的范圍,等同于封鎖住俄羅斯對于波羅的海方向的力量,看上去挑釁意味十足。可大家別忘了,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對岸還有一塊飛地,這就等于子彈上膛,隨時都有走火的可能。
![]()
陸地方面的軍事部署同樣意義重大。今年7月份,德國向拉脫維亞部署了兩套國產防空系統,看上去沒有什么威脅性。可在此之前,德國啟用了位于立陶宛境內的軍事基地。這是德國冷戰后首個部署的海外永久軍事基地,這就有些讓人緊張了。自二戰后,德國的軍事力量一直采用防御性姿態,本次啟用國外的永久軍事基地確實意義不同。
![]()
同時,德國拉上了荷蘭欲對愛沙尼亞派駐5000人規模的快速反應部隊,這支部隊的主要職責,是配合剛才提到的那支巡邏海底電纜的艦隊。
現在回頭看一下,發現北約在大規模擴充波羅的海三國的軍事力量。這三個國家不僅就在俄羅斯的門口,而且蘇聯解體后一直都是反俄急先鋒。這也意味著俄羅斯至少在波羅的海方向沒有了戰略緩沖區。
![]()
比陸地、海洋部署更夸張的是空軍部署。本次軍事調整,北約好像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匈牙利于近期宣布和西班牙共同接替波蘭與羅馬尼亞空軍,承擔波羅的海的空中巡邏任務。這等同于后兩國將領空完全開放給了匈、西兩國;
愛沙尼亞進駐了意大利的F35編隊、波蘭進駐了荷蘭的F35編隊。看似只是兩個國家擁有了五代機編隊駐防,可別忘了歐洲普遍裝備的F35是A型戰機,F35A是擁有核打擊能力的。其目的不言而喻。
![]()
陸海空立體式防御不斷在波羅的海擴張,這種行為無異于激化俄羅斯與北約之間的直接軍事風險。尤其是核打擊平臺部署在這里,其引發的外溢效應可不是一般手段能夠擺平的。而且除了防御無人機,德國和瑞典已經在波羅的海地區進行了無人機對抗演練,這里會成為大國博弈的新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