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 4 月 11 日,京東外賣百億補貼上線。京東外賣當時表示,將通過 “ 全民補貼+爆品直降 ” 雙重機制,一年內投入超百億元。
沒想到,這 100 億連一個季度都不夠燒。
京東的業務主要分三塊:京東零售( 包括京東健康和京東工業 )、物流、新業務( 京東外賣、京東產發、京喜及海外業務 )。
在外賣的貢獻下,新業務本季度收入達到 138.5 億元,與去年同期的 46.4 億元相比,多了 92 億元。
但營業成本和經營費用( 銷售、管理費用 )分別多了 108 億元和 128 億元,因此新業務本季度經營虧損從 2024 年二季度的 7 億元擴大到 150 億元( 新業務合計經營虧損 147.8 億元,另外再加回 2.2 億元出售物業收益 ),虧損金額增加 143 億元。
這 92 億收入和 143 億虧損,近似可以看作新增外賣業務帶來的收入和虧損。
![]()
因為外賣業務的天量虧損,京東從去年二季度百億級別的經營利潤直接變成經營虧損 8.6 億元。也就是說,二季度京東把所有利潤都砸進了外賣業務里。
至于凈利潤為正則主要是因為京東本季度有 70 多億的投資收益等非經營項目,每個季度數字都會波動,意義不大。
那么,京東使勁砸錢搞外賣,對主業有什么協同作用嗎?
京東管理層在電話會上披露,“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數( QAC )顯著加速增長,同比增長超過 40% 。除了用戶數量的增長,用戶活躍度也顯著提升。第二季度,用戶在京東平臺的購物頻次同比增長超過 40%,較以往季度有顯著改善。京東 Plus 會員的購物頻次增長更為迅猛,同比增長超過 50% 。在今年的 618 大促期間,我們在用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購買用戶總數同比增長一倍以上,總訂單量突破 22 億。用戶增長和購物行為的積極態勢,有力地證明了新業務與核心零售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
但是,用戶數、用戶購物訂單量的提高反映到財報上,并沒有那么明顯。
二季度,京東零售收入為 3101 億元,較 2024 年第二季度同比增加 20.6% 。
但這一方面是京東家電類產品受益于國家補貼,一方面是去年同期的基數較低 —— 去年二季度,京東零售的收入同比只增長 1.5% 。
并且,今年第一季度京東沒做外賣前零售收入增速就有 16.32%,第二季度本身是電商旺季,同比增加 20.6%,并沒有明顯差別。
![]()
再從產品品類角度看,去年二季度,京東的電子產品和家電收入同比下降了 4.6%,受益于國補,本季度同比增長 23.4%。相比之下,沒有國補的日用百貨收入增長就不明顯,為 16.4% 。
![]()
結合經營利潤率來說,今年二季度京東零售的經營利潤率從去年的 3.9% 提高到今年的 4.5%,利潤率的提高如果歸因為國補很合理,可要是歸因為吸引了一批京東外賣新客戶( 一部分羊毛黨,一部分高消費價值用戶 ),他們比原來的用戶貢獻的訂單利潤率更高,就很奇怪了。
至于物流業務,在零售業務的帶動下,京東物流收入同樣增長穩健,同比增長 16.6% 至 516 億元,經營利潤則略有下滑。
所以,就本季度來說,京東把主營業務的一百多億利潤全拿出來砸外賣業務,帶來的是 92 億外賣業務收入和 143 億外賣業務虧損,導致整個公司經營利潤出現略微虧損。
京東外賣的日單量在突破 2500 萬后,并沒有明顯進展,遠遠落后于阿里、美團的破億訂單量。
而外賣用戶轉化為高價值電商用戶的邏輯,在國補的影響下,也很難歸因。
至于這錢燒出去到底值不值,還是得等子彈飛一會。
畢竟,補貼是可以隨時停的,是可控成本,而逐漸養成下單習慣的用戶,不一定會流失。
換一個邏輯來想,這筆錢,可以看成是用戶投流費用,只不過以外賣補貼的形式出現。高盛在一份非公開報告中就指出,京東在今年三季度的日訂單量應該會達到 1800 萬,這帶來了真實的大量日活。
互聯網平臺,靠規模取勝,不進則退,別人的用戶漲了,你的用戶就要萎縮。所以這錢,京東也是不得不花,總不能干等著美團的閃購用即時零售蠶食自己當日達、次日達的基本盤。
而說到美團,即將問世的美團和阿里巴巴財報,想必也會因這場外賣戰而相當 “ 精彩 ”。
說不定,會是個血流成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