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成長專刊
影視作品心理分析
AC專欄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常常在心理團體活動中問參加者“如果你足夠有錢、有閑暇,你最想去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意在推動不被現實裹挾,去傾聽內心真實的聲音。沒想到,不分男女、無關老幼,很多人都給出了驚人一致的答案:
想要一次環球旅行,去看看這個世界的各個角落。
由奧斯卡獲獎團隊、國家地理雜志聯合制作的紀錄片《與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記錄的正是加拿大一個普通的6口之家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片中的風光無限美好,可以拿來作為我們這些還沒有足夠有錢、沒有足夠有閑的人“做夢”的素材。然而,紀錄片背后的故事,就沒有那么美好。
這個家庭的四個孩子里有三個都患有遺傳性眼部疾病,而且現代醫學對他們的病束手無策,他們最終都會失明。因此,這次環球旅行,是字面意義上的“與世界的最后一眼相遇”。旅行當然是美好的,但是出發便帶著悲傷的底色。紀錄片便是根據這趟特殊的環球旅行拍攝而成,最近這部紀錄片在國內上映了,豆瓣評分8.3,我剛在大屏幕上欣賞過,看完后內心久久不能平復。
![]()
旅行總是能夠給我們一些感悟人生的契機,而這場特殊的旅行因其悲傷底色,或許能激發更多啟迪。至少,提醒了我這6件事,與大家分享如下:
在天昏地暗的時候,
要抓住手邊僅存的希望。
如果沒有人來灌注你希望,那么就自己去尋找這份希望。
四個孩子中的三個都要面臨失明,對父母來說是重大的打擊,內心肯定是崩潰的。更要命的是,對他們來說,什么都做不了,無論是飲食,還是推動孩子去運動,都無濟于事。
人最大的悲哀,不是遭遇困境,而是陷在困境中,找尋不到任何的出路,這種陷入泥潭的感覺,會吞噬掉所有光芒,然后生活便會陷入無盡的黑暗。
還好,這個時候有人遞來了一絲希望:
有一位專家告訴孩子母親,你也不是什么都做不了,至少你可以努力去豐富孩子的視覺元素,也就是讓他們在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多看看這個世界有些什么,這樣當他們看不見的時候,可以憑借腦海中的記憶繼續擁有這個世界。
回頭來看,這其實是一句寬慰人的話,并不具有醫學治療的意義。但是我真的很佩服這個專家,這是真的懂病人和家屬心理的專家:人在無可奈何中,最需要的并不是醫學角度絕對正確的話,而是給一條“出路”。讓人有所盼,才能朝著黑暗繼續前行。
因此,當別人陷入困境之中,你可以做的,不僅僅是陪伴,不僅僅是共同感慨命運不公,而是給他灌注一絲希望,當然,如果沒有人給你遞來希望,你也要自己去尋找希望。
![]()
![]()
出發,才有一切的可能。
當然,并不是光有希望,就可以戰勝苦難的。
一次環球旅行,錢從哪里來?四個孩子一起帶出去,怎么照顧?安全問題,怎么辦?旅行中生病了,怎么辦?
想想就頭疼。我看到不少網友點評都寫道,這到底是西方家庭,有底氣,換做東亞家庭,根本就不敢想象策劃這樣冒險的旅行。
這樣的旅行是否是東西方的分水嶺,我不作判定,但是很多人被種種顧慮困住自己的步伐,卻是板上釘釘的真實。
很多人以為自己之所以不能出發,是因為缺少了點什么,但其實可能是想的太多。
這個家庭當然也缺錢,但是他們想好了即便賣房也要有這么一段旅程的決心。孩子照顧問題他們也頭疼,但是他們決定邊上路,邊解決。
整個旅程,當然還充滿了各種意外,如一家人被困在纜車上長達9小時,如在高原地帶的不良反應,如被毒蟲咬出腫塊……
我想如果他們提前知道會發生這些,去思考怎么做好應對預案,這趟旅行或許就會僅僅停留在策劃階段了。
人生的旅程,就是不能想太多。
![]()
![]()
生命的本質,
是一次次的體驗。
帶著孩子去不同國家旅行,國家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孩子哪里懂得世界5000年的歷史地理文化,所以這對夫妻給孩子出了這樣的題目:
這次旅行,你最想體驗什么?
孩子給出了自己的“愿望清單”,結合國家特色,便有了他們這趟國際旅行:
非洲觸摸斑馬鬃毛,看長頸鹿和大象。
喜馬拉雅雪山之巔遠眺日出。
埃及沙漠里騎駱駝喝果汁。
蒙古草原策馬奔馳。
土耳其吃冰淇淋乘熱氣球。
穿越亞馬遜雨林,和當地土著一起戲耍。
印尼玩沖浪。
火車上過夜睡覺。
這份清單讓我感到“慚愧”,因為對比自己的生活,重復、潦草、單調、乏味,充斥著循環往復周而復始的無聊。
歲月是漸長,但是見識和內涵卻沒有一同豐滿,反而隨著時光流轉,變得隨波逐流,忘記了生活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旅行,要走在路上,更要見識種種,讓生命飽滿,才能不虛此行。
可是,我們總是忘記這一點,以為光走路就行,其實可能只是慌不擇路,甚至原地打轉。
![]()
![]()
見各種人,見各種人生,
才能更好地懂自己、懂自己的人生。
一場長途旅行,就是讓我們遠離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去見識遠方的人和遠方的生活。
他們一家六口,走遍全世界,鏡頭也捕捉到不少遠方的人、遠方的生活。
說實話,絕大多數都不如他們加拿大那棟小樓的生活。這個世界上,更多是滿是塵土,滿是奔波的普通人。
他們也有自己的困難,自己的苦旅,當然也有自己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旅行的意義,也正在此。人總是容易以為自己的世界都是全部,自己是這個世界的苦主。只有走出去,才會發現,這個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公平地給每個人以苦難和煎熬,也給每個人應對難題的機會。
當見過眾人、見過眾生,便可以更平視這個世界,而不是仰其鼻息,以為全世界都在與自己為敵,便可以承接這份苦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路要走。
![]()
說出脆弱,不要強裝堅強。
這趟旅行,當然不輕松,因為大家都背負了家庭那么沉重的現實。所以,即便旅行本身精彩,也藏不住內心的煎熬。
然而,我們總是喜歡把苦難和勇敢綁在一起,告訴那些經歷苦難的人,你要堅強、你真的很勇敢……
記得著名心理咨詢師歐文·亞隆也犯過這個錯誤。他在《一日浮生》中寫過自己和一個患癌癥的來訪者的互動,他告訴這位來訪“你很勇敢”,卻引發了來訪的反感:患病不是我想要的,這件事我不得不去面對,有什么可以勇敢的呢?
雖然四個孩子中的老二并沒有被病魔纏上,但是母親因為做了一個跟老二有關的噩夢揪心不已。我非常理解她的擔憂,因為家里最健康的孩子可不能再出事了,日思夜想,便入了夢境。
還好,她在亞馬遜原始部落里,能夠把自己的這份顧慮表達了出來。
因為亞馬遜部落里有一個風俗習慣,在開始一天活動之前,大家要聚在一起“解夢”,談談昨晚做了什么夢。如果夢境不好,這一天就不用“出工”,因為夢境給出了預示,要躲避風險。
我太喜歡這個儀式了,因為:
1、大家可以聚在一起表達內心,不用顧慮別人眼光,反正用的是“夢的語言”;
2、沒有人會要求你勇敢面對,虛偽地表達“你做得很好”,“逃避”不可恥,而且是提倡的。
真想讓這個風俗,復刻到我們這里!
![]()
當下,也可以是旅程。
旅行總歸要結束,為期一年多的環球旅行走向終點,他們這一家還是要回來,去面對他們炙熱的人生。三個孩子的疾病,還有家庭的一地雞毛,終究還是生活不可逃避的現實。
我們總說要“活好當下”,但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當下”,既沒有當下的現實充實感,又沒有與未來產生聯結。
一旦對“當下”感到厭倦,內心的不適感溢出,便會選擇暫時離開。然而這樣的“旅行”終究要回到當下,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在回程的路上,少不更事的小兒子卻說出一句頗具哲理的話:
回家后的生活,也是一段新的旅程。
是呀,旅行并沒有完結,當下的生活本身便是一段旅程:
小兒子上小學了,生活還是照常進入下一個階段。
他們一家去提前領養導盲犬了,為將來的生活做預演。
孩子們開始適應戴著眼罩,牽著導盲犬,避開路障的生活。
也為下一程的人生“旅行”做好準備。
把每天都當做一次新奇的旅行去體驗、去經歷,又何嘗不可?
旅行并不是一場人為的意外,旅行就是生活,就是我們每天與這個世界的相遇!
![]()
End
作者 |Arthur Chen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簡介:聽過許多人的故事,也有了自己的故事。座右銘:惜時惜人。咨詢小時數:4500小時,人際整合取向,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歷史人文、社會心理學、哲學思想史。
編輯|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聯系|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