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愛康國賓與張曉玲律師的訴訟風波持續發酵,將這家民營體檢巨頭推向輿論漩渦中心。從“十年體檢未預警癌癥,確診已是晚期”的個體悲劇,到“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么病都能查出來”的傲慢回應,再到團檢主導下的服務縮水與責任缺失,愛康國賓的種種行為,不僅讓消費者對其“健康守護”的承諾失去信任,更暴露了民營體檢行業在商業利益與健康責任之間的嚴重失衡。這場信任危機,早已不是單一企業的糾紛,而是整個體檢行業需要直面的拷問。
個體悲劇:十年“健康守護”,換來癌癥晚期的殘酷現實
北京執業律師張曉玲的遭遇,是愛康國賓信任崩塌的導火索。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她的人生被一紙“腎癌晚期”診斷書徹底改寫——為保命,她不得不切除右腎,術后留下腰椎終生殘疾。而令人難以接受的是,過去十年間,作為北京律協指定的體檢機構,愛康國賓為她提供的年度體檢中,從未出現過“患癌風險”的預警提示。
回溯張曉玲的體檢記錄,2015年至2024年,她每年在愛康國賓完成的“基礎體檢套餐”,均包含腎功能、腹部超聲等項目。按照醫學常識,腎癌早期雖癥狀隱匿,但隨著腫瘤生長,可能出現腎功能指標異常或超聲影像中的可疑陰影。可在愛康國賓出具的十份體檢報告中,所有與腎臟相關的檢測結果均標注“未見明顯異常”,僅在2022年的報告中提及“建議定期復查”,未做任何進一步的風險解讀或檢查推薦。
2025年2月,張曉玲因持續腰痛就醫,公立醫院的CT檢查顯示其右腎存在5.2cm×4.8cm的惡性腫瘤,且已侵犯腎周脂肪。主治醫生直言:“若早期通過精準體檢發現線索,及時干預,大概率無需切除腎臟,更不會發展到晚期。”面對這樣的結果,張曉玲無法接受——她十年間信任的“健康守護”,最終卻成了延誤病情的“盲區”。
當張曉玲就體檢漏檢問題向愛康國賓提出質疑時,對方的回應充滿推諉。起初,愛康國賓以“體檢存在個體差異”為由辯解,稱“常規體檢無法覆蓋所有疾病”;在張曉玲提供完整體檢記錄后,又改口稱“其腎臟腫瘤位置隱蔽,常規超聲難以發現”。直到2025年7月,事件登上熱搜引發輿論關注,愛康國賓才召開媒體說明會,可董事長張黎剛一句“別指望幾百塊體檢什么病都能查出來”,不僅未平息爭議,反而將傲慢與不負責任寫在明面上——這句看似“坦誠”的話,徹底擊碎了消費者對體檢機構的信任底線。
商業模式之弊:團檢主導下的“敷衍服務”,健康責任讓位于成本控制
張曉玲的悲劇并非個例,而是愛康國賓以團檢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下,服務質量縮水的縮影。據業內人士透露,愛康國賓的客戶結構中,企業團檢占比高達75%-80%,這些訂單能為其快速帶來穩定現金流,卻也因“成本優先”的策略,淪為服務敷衍的重災區。
團檢套餐的“縮水”首先體現在項目設計上。為吸引企業客戶,愛康國賓推出的“低價團檢套餐”(如399元“基礎款”、599元“白領款”),常通過刪減關鍵項目壓縮成本。以張曉玲所在的北京律協采購的“599元套餐”為例,該套餐雖包含“腫瘤篩查”模塊,卻僅涵蓋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兩項指標——這兩項指標僅能初步提示肝癌、結直腸癌風險,對腎癌、肺癌、胃癌等高發癌癥幾乎無篩查意義。更諷刺的是,愛康國賓在給企業的推廣資料中,將該套餐描述為“覆蓋常見腫瘤篩查”,刻意隱瞞項目局限性。
在體檢流程中,團檢客戶的體驗更像是“流水線作業”。多位消費者反映,在愛康國賓參加團檢時,醫護人員常因“效率優先”簡化操作:超聲檢查時,醫生掃描每個部位的時間不超過30秒,對微小病灶“視而不見”;抽血環節,部分護士為節省時間,未嚴格執行“一人一針一管”的規范操作;甚至有消費者遇到“報告套用模板”的情況——2024年,上海某企業員工集體在愛康國賓體檢,竟有3位員工的體檢報告中,“家族病史”一欄出現與本人實際情況不符的內容,愛康國賓事后僅以“錄入錯誤”致歉,未做任何補償。
更令人擔憂的是,愛康國賓對團檢服務的考核標準,完全偏離“健康守護”的本質。一位曾在愛康國賓擔任銷售的員工透露,公司對銷售人員的業績考核,核心指標是“團檢到檢率”而非“服務質量”——“只要企業客戶的員工完成體檢,不管報告是否精準、服務是否到位,銷售都能拿到全額提成。”這種考核導向下,銷售人員更關注“如何讓企業簽單、讓員工到檢”,而非“如何設計更精準的體檢套餐”。例如,為說服某互聯網公司采購399元團檢套餐,銷售人員竟承諾“可額外贈送50份‘口腔檢查’,實則只是簡單的牙齒外觀觀察,無任何實質性檢測”。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愛康國賓的自付費用戶服務。自付費用戶選擇的“高端套餐”(客單價2000元以上),不僅能享受一對一咨詢、優先檢查等權益,醫生還會根據其健康狀況調整檢測項目。這種“雙重標準”背后,是愛康國賓將團檢客戶視為“低成本流量”,將健康責任讓位于商業利益的現實——在成本控制與利潤追求面前,普通人的健康需求,成了可以被犧牲的“邊角料”。
輿情應對失當:起訴與推諉并行,信任修復淪為空談
面對消費者的質疑與輿論壓力,愛康國賓的應對方式不是反思改進,而是以“起訴”和“推諉”激化矛盾,讓信任修復徹底淪為空談。
2025年8月7日,愛康國賓以“侵犯名譽權”為由,正式起訴張曉玲,索賠經濟損失及維權費用1000萬元,并在官方微博發布《張女士造謠愛康,愛康無責,正式起訴,法院已立案》的文章,將個體糾紛升級為“名譽戰”。可這份起訴書中的漏洞,卻暴露了其“轉移焦點”的意圖:張曉玲長期在北京居住、體檢,糾紛對象應為愛康國賓北京分公司,而愛康國賓卻刻意將上海分公司列為“原告”,試圖通過改變管轄權拖延訴訟進程——這一操作被張曉玲在社交平臺揭穿后,引發公眾對其“訴訟動機”的質疑。
與此同時,愛康國賓對其他消費者的投訴同樣采取“冷處理”。2025年7月至8月,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愛康國賓“體檢漏檢”“報告錯誤”的投訴量達127條,其中80%的投訴者為團檢用戶。一位投訴者表示,其在愛康國賓體檢時被診斷為“甲狀腺未見異常”,三個月后在公立醫院查出甲狀腺癌,“多次聯系愛康國賓要求解釋,對方僅讓我‘走法律程序’,拒絕任何協商”。
更令人失望的是,愛康國賓從未就“如何提升體檢精準度”給出實質性方案。在媒體追問“是否會優化團檢套餐項目”“如何加強醫護人員培訓”時,其負責人僅含糊回應“將持續關注行業標準”,未提及具體改進措施。這種“回避問題+強硬對抗”的輿情策略,不僅未挽回信任,反而讓更多消費者看清:在愛康國賓眼中,維護企業聲譽遠比承擔健康責任重要,解決糾紛遠比解決問題優先。
行業警示:體檢不是“走過場”,信任才是生存根基
愛康國賓的信任危機,本質上是民營體檢行業“重商業、輕健康”的縮影。從張曉玲的個體悲劇,到團檢服務的普遍縮水,再到輿情應對的失當,愛康國賓的每一步選擇,都在消耗著消費者的信任——而信任,恰恰是體檢行業的生存根基。
體檢的本質是“健康風險提示”,而非單純的商業服務。對于消費者而言,選擇體檢機構,是將對未來健康的期待托付出去;對于機構而言,這份托付背后,是沉甸甸的健康責任。可在愛康國賓的商業模式中,這份責任被簡化為“低成本套餐”與“流水線操作”,被壓縮在“成本控制”與“利潤考核”的縫隙里,最終釀成悲劇。
如今,愛康國賓的訴訟仍在進行中,張曉玲發起的“征集一萬名體檢受害者”倡議也得到數百人響應。這場風波早已超越單一企業的范疇,成為整個體檢行業的“信任警鐘”:若體檢機構繼續將商業利益置于健康責任之上,若“敷衍服務”“推諉責任”成為行業常態,最終失去的,將是整個社會對體檢行業的信任。
對于愛康國賓而言,想要走出困局,絕非靠起訴或辯解就能實現。唯有放下傲慢,正視服務漏洞,將健康責任融入商業模式——優化團檢套餐設計、加強醫護人員專業培訓、建立完善的漏檢補償機制,才能一點點重建消費者信任。否則,即便打贏了官司,也終將在“信任崩塌”的浪潮中,失去立足之地。畢竟,沒有人會將健康托付給一家連“守護”二字都不愿真正承擔的機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